摘 要:中原農村有著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其社區文化應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豐富的時代內涵。同時,要與目前新農村建設相適應,本地的文化形態和建設尚面臨諸多困境。為實現中原新農村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及文化自強,本文力求通過對其當前現狀分析,了解其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行構想以資參考。
關鍵詞:中原地區 新農村社區 文化形態
一、中原新農村社區文化形態和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中原省份尤其是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農業人口比重大,“三農問題”一直突出;農村社會建設相對滯后,公共服務資源缺乏。農民在解決溫飽、基本實現小康之后,對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的戰略舉措相繼出臺,城鎮化建設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成為重頭戲。在此號召下,文化建設投入在各地新農村社區不斷加大,社區文化資源也得以不斷整合。中原新農村社區文化形態和建設正在向不同地區不同發展水平下的特色文化邁進。但此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和困境,這必須引起重視。
首先,中原新農村社區居民文化素質整體不高。這主要表現于三點:第一,農村社區師資力量普遍比較薄弱。教育資金投入仍然不足,基礎教育在農村的軟硬件投入都很有限;這樣,師范專業的優秀人才大多不愿到農村從事教學,而且農村社區教師也少有機會出去參加各種培訓學習。第二,社區居民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初中文化程度的居民在該地區較多,高中以上學歷的只占少數。這種文化層次制約了農村社區生產力的發展,不利于社區居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第三,繼續教育在農村社區發展也不合理。其繼續教育中的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而越來越突出,該地區農村中職業技術培訓的開辦學校和接受者數量都非常少。
其次,中原新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基礎設施薄弱。農村社區文化站點的數量偏少,現有的文化設施不能被充分利用。比如有的農村社區,文化活動室棄置不用,干脆改成電影放映室、游戲室,這就使其功能變得狹隘、單一。多數農民幾乎沒有日常文娛活動,單調、乏味的文化生活便使一些陳規陋習鉆了空子。村民湊在一起不是談論家長里短,就是打撲克、搓麻將,甚至聚眾賭博,于是文化站便成一個“空殼”。同時,該地區農村社區圖書室也存在很多問題:現有的圖書資料非常陳舊,幾乎沒有新書入庫;而其中適合農民閱讀的書籍又較少。這就抑制了圖書室對新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積極作用的發揮。
第三,中原新農村社區文化市場發展不健全。首先是對其的管理不規范,專門的文化市場管理人員普遍缺乏。以河南為例,目前其農村社區文化市場的管理人員數量不足,且在此方面的管理知識和經驗都比較缺乏;加之建設處于初步階段,文化市場分散,管理缺乏整體上的考慮。其次是農村社區文化市場現狀不容樂觀。市場經濟沖擊下,功利性特征在文化市場日益突出。網吧、錄像廳及游戲廳竟成了中原地區農村許多文化活動的開展媒介,這非但使正著手建立的新農村社區文化市場的發展環境面臨嚴峻挑戰,從長遠看,更不利于居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故抵御低俗文化,也是重要任務。
第四,中原新農村社區文化形態建設的管理體制也不甚完善。該方面的基層管理干部自身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均不高,在社區群眾中自然缺乏威望和號召力,不能給予所在社區正確的指導。社區內文化立法尚不健全,致使文化形態建設法律缺位;加之廣大村民法律知識缺乏,都嚴重制約了該區域文化形態建設的發展。還有,其社區文化建設財政保障尚不夠有力。社區文化發展離不開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但區域內財政在此方面的投入依然過低,影響了其持續健康發展。
二、完善中原新農村社區文化形態建設的路徑構想
促使本地農村社區農民轉變落后保守的傳統文化觀念,積極培養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文明健康的、科學的社區文化生活方式,并努力營造新的文化形態氛圍,是中原新農村文化形態建設的主要目標。而針對上述現狀,當前重點是要擺脫對以往路徑的依賴,立足中原各地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實際情況,重新思考農村社區文化形態建設的措施。此構想內涵極為豐富,其路徑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
(一)繼續大力推進廣大農民改變落后的文化觀念,樹立科學的文化觀;同時,提高其綜合文化素質,以夯實新農村社區文化形態建設的群眾基礎。
該地區千年的農耕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無論精華還是糟粕部分影響都非常深遠。而中原地區地處中部,開放性有限,傳統勢力影響下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在其村落文化中根深蒂固,一些落后保守成分阻礙并制約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社區文化建設與發展。尤其是它內部的偏遠山區,某些封建迷信活動仍然存在。為此,迫切需要教育和引導廣大農民繼續變革文化觀念,培養科學意識。要利用科學知識來抵制封建迷信活動,營造“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的良好社會氛圍。不僅如此,還要讓廣大農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大力提高自身整體素質。這就需要加強新農村社區文化館、圖書館的建設,努力完善區域內縣、鄉鎮及農村社區三位一體的文化基礎設施及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二)保護和發展傳統民俗文化、鄉土文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農村社區文化形態。
中原農村傳統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傳統生活制度和行為規范,是本地區農民獨具地域特色鄉土習俗和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現。比如節日、廟會、民俗等一系列文化。基于此,該地要在突出對傳統優秀習俗文化保護和發展的基礎上,確立本地區新農村社區文化發展的科學化、大眾化方向,繼而保護、發展與創新并舉,以促進新農村文化與經濟的和諧、可持續發展。[1]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散居于各地農村的“鄉土藝術家”的積極性,重視對社區藝人的發掘和培訓工作,并努力改善其創作和生活條件,促進人才資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動,充分發揮民間優秀文化資源作用。要力求全面、深入地挖掘農村傳統文化資源(如上文所述的民俗、廟會文化和民間手工藝),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逐步建立健全中原農村民間傳統文化遺產傳承機制。還要積極發掘該地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組織專業人員編寫各地農村社區居民易于理解的通俗理論讀物,以對之加強文化形態教育,讓居民們熱愛中原,熱愛家鄉。
(三)重構居民核心文化價值觀,確保中原新農村社區文化形態的社會主義方向。
在各地農村社區居民中大力宣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引導廣大農民樹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是當前本地區新農村社區文化形態建設的最主要內容。具體來說,就是要牢固樹立愛國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信念并強化社會主義榮辱觀。努力尋求社區中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促進中原地區新農村社區社會文明風尚的形成[2]。借助諸如圖書資料、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文化載體的多元化,來加強對黨在農村的基本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的宣傳和教育。
(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拓展新農村社區文化形態建設時空環境,健全新農村文化市場體系,以實現中原新農村社區文化形態的持續良性發展。
結合我國新農村建設對農村社區文化形態的要求,當前中原社會主義新農村社區文化形態建設的重點內容就是:大力發展該地農村社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來滿足區域內社區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該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協調并進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
文化事業發展要結合區域特征,從“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兩個角度著手。加快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圍繞根據黨和國家政策理論宣傳、知識信息傳播、區域傳統文化宣揚而開展文化活動的需要,這是形而下的發展層面。尤其要堅定不移地發展新農村社區教育事業,加大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投入,不斷完善新農村社區教師隊伍的建設,優化中原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保證孩子們受教育的機會,并推動中小學校舍保質保量地盡快改造;同時也要努力解決新農村社區教育發展過程中居民社會結構分化所帶來的問題,打破外出務工的子女受教困境,并引導好職業技術教育在農村社區的均衡發展。在新農村社區積極開展的包括節日、廟會等文化活動在內的各種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精神文化娛樂活動則是形而上的文化事業。[3]
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是指發展獨具中原地域特色、在農村社區從事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行業。當然,這還要結合中原農村各種豐富的自然資源。[4]其內容可以是如上文所述的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廟會和民間工藝項目;以此為基礎我們還可以有計劃地發掘農村民間文化資源,打造中原地方特色文化村落,走社區特色文化品牌戰略之路。同時,還要加強對中原農村文化市場的監管,重點打擊違法、低俗的在農村文化市場中的封建迷信活動,確保農村文化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
這一整體舉措的實質就是把該地區農村居民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神性、知識性、藝術性的傳統文化活動及其成果轉換成物質文化產品,使之在新的文化形態中可被廣大群眾享用,以實現中原新農村社區文化之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大力加強農村社區文化形態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體現,對居民的全面發展和社區整體精神風貌的改善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影響。中原農村在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其社區文化應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豐富的時代內涵,更要與目前新農村建設相適應。針對當前其問題與困境,宜在比較性、實證性及理論性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出可行措施并力篤行之。由此,我們依然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王義存.淺談社區文化與社區文化建設[J].安徽文學,2008(10):359
[2] 高春慧.構建和諧社會的社區文化[J].學理論,2009(15):90-91
[3][4] 劉宇輝.淺談社區文化建設[J].科技信息,2009(9):784
作者簡介:簡東,鄭州大學文學院美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