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怡菲 張娟
摘 要:可持續設計在當今設計領域已經受到了廣泛關注,而它的起源就在于保羅霍肯在二十年前所提出的理論觀點。由此,在經濟騰飛時期,我們是否更應該關注產品設計制造中的不可持續因素,并將他們轉換成為有利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的有利設計因素,從而保證生態系統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可持續 產品設計 生態
在《商業生態學》(新版)的序言部分中,作者提到了在1993年時,他所提出的理論觀點并不被社會主流所接受和留意,但是這些知識在20年過后的今天已經成為了商業界和社會的常識。不僅如此,少數大公司的環境素養也在提升,但仍有一部分貿易組織、行業協會和政客拒絕革新。而保羅霍肯作為經濟學家,在他的文章中使用了不少有關經濟學的詞語和論斷。
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高級經濟學家比爾·吉爾默(Bill Gilmer)表示,“休斯頓以能源為主——石油服務供應及石油化學產品,還有金屬制品及機械”。他指出,美國向國內能源轉移充分預示美國長期經濟前景將出現一場巨大的經濟效益轉移。比如,廉價的天然氣使美國石化生產比任何人十年前所能想象到的都更加具有競爭力。在這一事例中,我們會發現,為了某一地區的經濟增長,發展化工等重工業,使用大量化石燃料,使地區生態遭到了嚴重破壞,這是一個典型的耐人尋味的例子。
一、重在實踐
在我看來,《自然資本論》的關鍵詞就是要“提高資源生產率”,而《商業生態學》的核心則是“將世界經濟轉變為恢復型經濟”。
保羅霍肯在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了人們對于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的關注的今昔對比,這些活生生的事例反映出了生態可持續理論在今日已經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但是作者也對純粹的理論嗤之以鼻,因為他也說,理論重在實踐。這不禁讓我想到一位優秀的經濟學家里昂惕夫,他敢于挑戰導師的權威,他提出的里昂惕夫之謎與他導師的要素稟賦理論相悖,表明了美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并不是和要素稟賦理論相適應。經濟學尤其重視實踐,因為經濟是動態的,經濟所處的環境更是動態的,不能全以數學分析模型和理論為原則。
二、理論分析
我們都知道,在西方國家乃至全世界,自由主義都是極其盛行的經濟理論。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傳統做法使商業發展無拘無束,保守派的觀點認為一切因素都不能阻礙商業發展。《商業生態學》著于90年代商業對環境問題迷茫動蕩的時期,這是我們不禁想到過去一百年內興辦企業的浪潮和如今關注生態商業可持續發展的浪潮,但是對于經濟理論更是不應該盲從的。自然資本論是一個新興的理論體系,自然資本論構筑了一種新的工業體系,在思維方式與價值觀上與傳統資本主義有很大的不同。自然資本論有著四種戰略,即資源基本生產率、仿生學、服務和流通經濟、向自然資本投資。
但是自由的市場不能自由的免除企業的社會責任,如果企業只講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責任,那就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增加社會的負擔;反之,如果企業在謀求經濟利益的同時,自覺履行道德義務,那就可以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提高自己產品和服務的聲譽,從而擴大促進企業利潤增長的發展空間。
同時,對于經濟增長的盲目追求也應該得到大家的重視。CDP可以用來表示經濟增長,卻沒有詞可以表示經濟進步造成的環境代價。GDP不僅掩蓋了社會結構和經濟以及生命本身最終將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破壞,更糟的是,它還將這種破壞描繪成經濟效益。經濟學老師還曾經提到:經濟持續增長和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含義并不相同,增長是指要求數字上的提升,并不要求其他因素,而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則對發展質量、環境等因素提出了要求。
我們都知道,企業的目的是利益,可是副產品的危害使得產業不經濟。而且損害和破壞生命的產品為什么會更便宜?
環境保護主義者也極力要求成本內部化。將環境成本納入產品成本之中,消除其外部性,即為環境成本內部化。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意義在于將環境的消耗變為成本,這樣就不會造成與“公地悲劇”類似的結果。
三、地球的環境承載力變差
環境承載力是作為一名文科生非常熟悉的詞匯,環境承載力是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之一,也是生態學的規律之一。一般地說,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也就是說,每一個承載系統對任何的外來干擾都有一定的忍耐極限,當外來干擾超過此極限時,生態系統就會被損傷、破壞乃至瓦解。無論是自然生態系統,比如說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還是城市區域、流域等都存在環境承載力的問題。
滅絕是生態系統是否健康的直接指示,。那么你認為是否有必要為了一種魚類的洄游而否決建設水電站的提案?這個問題的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三峽在葛洲壩水電站設置專人在魚類洄游時節將中華鱘人工撈起,放入池中,等待完成交配后,再放回下游河道,人工幫助繁殖,但是效果并不好。早在1961年聯邦電力委員會批準老牌電力公司Con.Ed在紐約哈迪森河上建水電站。學者及居民認為此舉破壞環境并導致魚類滅絕。他們成立協會,于1965年起訴公司和政府。15年的官司迫使被告放棄該計劃并和解,即著名的“哈迪森和平協議”。電站原址也被改為生態公園供人們游覽美麗的風光。
環境的影響體現在了人類的身上,而且我們并不能有效的將污染清除。自然資本可以被看作支撐生命的生態系統的總和,與人造資本的不同,在于自然資本是無法通過人類活動創造出來的。正是因為如此,資源才顯得尤為重要,資源爭奪也導致孟加拉國和印度的種族沖突由來已久。
想要運用某些方法來改善環境,這也未嘗不可,但是效果并不太好。經濟手段看似全面,也只能取得小部分的成效,人類無法把握破壞生態的過程,更不要說遏制和制止它們了。提到經濟手段,就不得不說到庇古稅和綠色稅、費。庇古稅來自于“福利經濟學”,根據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對排污者征稅,用稅收來彌補排污者生產的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的差距,使兩者相等。其目的在于革新,而非為企業提供一條收費公路,收稅勢必會提高產品的成本,企業與其提高產品成本,不如在源頭上下工夫,解決資源浪費和污染問題。政府的收入四大項:稅利債費。綠色稅、綠色費的目的并非是為了增加政府收入,而是為市場參與者提供有關成本的準確信息,揭示真正的成本且不應對中低收入階層造成負擔。綠色稅的征收在能源、烴基和軍備競賽方面更有成效。
四、要改變經濟的類型
其實,可持續發展有著三種途徑:一是在工業生產中完全徹底的消滅廢棄物,工業過程與生物過程之間的一個重大區別在于生產的屬性。工業廢物,即工業固體廢棄物,是指工礦企業在生產活動過程中排放出來的各種廢渣、粉塵及其他廢物等。如化學工業的酸堿污泥、機械工業的廢鑄砂、食品工業的活性炭渣、纖維工業的動植物的纖維屑、硅酸鹽工業的磚瓦碎塊等。如經過適當的工藝處理,可成為工業原料或能源。工業固體廢物較廢水、廢氣容易實現資源的再次利用;二是把經濟發展從過去依靠碳燃料,即“古代的陽光”轉變為依靠“當代的陽光”,主要以太陽能為主,輔以新能源,如生物質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源等;三是必須建立起支持和加強恢復性行為的反饋體系和責任體系,或是依靠就地生產和流通。也不能夠完全依靠恢復性產業,社會的病態在于,癌癥治療作為可以贊美的增長行業,廢棄物處理并不能作為工業的正確反映,而是逃避生產中污染的責任。
在一個智能產品系統中,服務產品的設計將便于全部拆卸,以進行再利用、再制造或回收利用。當你購買一部電視機,你就購買了約4000種化學品和金屬。如果你把電視機還有索尼公司重新裝配成另一臺電視機,它就不再是有毒廢棄物。在智能產品系統中,這是唯一的選擇,因為制造商和個人一樣不能夠處置他們的廢棄產品。而且,在工業生產中,企業一般會將成本壓到最低,就地生產一般只適用于區位因素以市場為主的產業,其他產業都會選擇距離原料地近的區位進行生產。
恢復型經濟的要點在于第一是了解我們每個人在地球上能夠人道地獲取多少,我們的人數越多,可以獲取的就越少。第二是要恢復許多我們已失去的東西。我們應當秉持這些原則,設計與構造明智合理、處處模仿自然、實現企業、消費者和生態環境共生共棲的繁榮商業文化。
五、生態、可持續和設計的關系及實踐
與自然的生產系統的高效相比,所有的工業體系和工業設計都顯得黯然失色。
所以,提高資源生產率的方法,首先就在于設計,況且有時,設計的最好的改變,也是最簡單的方法。
設計不單單是一個學科,更是多種因素的融合,資源效率,環境,敏感性,對人福利的關心,“綠色開發”在財政上的成就。所以我思考總結了以下幾個設計者應該在設計環節中考慮的要點,以供參考。
第一,降低產品的成本,尤其是生命終結成本,也就是降低廢棄物的處理成本,使用可降解等對環境污染小的材料,或使產品可以循環利用。尤其要注意盡量少使用含有鉛、溴、鎘、六價鉻、汞等有害成分,這些成分尤其會污染土壤,造成表層土壤硬化。普通金屬的成本較高,但是是可以高度循環的材料,作為小組件出現時,可以使得再利用機會最大化。采用塑料材料時,就要為下游循環多做一些考慮。
第二,要為了為產品生命終結優化產品設計,例如延長產品壽命可以使用更高的規范,利于二手使用就要可再次刷新外觀,提取元件和升級產品可以采用模塊化設計。
第三,供應商、消費者和再循環者之間的合作,拓寬溝通渠道,為生產商節約成本,為再循環者降低成本。
所以,好的設計就是改變最少要素達到最大結果,減少系統壓力而非增加壓力的設計?!耙粋€好的設計不但要考慮到它的使用期間不為環境帶來傷害,還要考慮到當它的生命結束后是否能夠歸回大自然,甚至回饋大自然?!蔽艺J為,能做到如此,這樣一個的設計就叫做一個好的可持續設計。
參考文獻:
[1] [美]保羅·霍肯(Hawken.P).商業生態學[M].夏善晨,余繼英,方堃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2] [美]保羅·霍肯(Hawken.P).自然資本論[M].王乃粒,諸大建譯.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鞏怡菲,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工業設計系2012級本科生。
張娟,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工業設計系講師。研究方向:工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