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利
一切只要能觸發人內心跟隨的創意,無論是內容、形式、平臺,或是其他要素,都可以轉化為創意的魂,這就是策劃的精髓所在
米蘭世博會5月1日開幕了。
世茂集團為參展預熱,將“世茂,世博,世界”聯系起來,設計了一個“與世同行”的宣傳海報,用于品牌推廣。
這是很常見的一個設計,有創意的是它的推廣。
4月27日中午,世茂集團3500名員工,加上外部相關1000名支持者,將微信頭像都換成世茂集團的LOGO,同時發送了“米蘭世博與世茂同行”的微信。同學們可以打開腦洞,同時想一想,4500個孿生微信同時爆出同一條內容,如果你的朋友圈被刷屏的話,會產生什么效果?
這場類似于行為藝術的“朋友圈快閃”確實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4500人乘以100,這是45萬人的精準直達。4500人互相刷屏的結果,還形成了有效的二次傳播,從世茂員工發起,穿透供應商、媒體人和部分業主,對同行、媒體和社會機構形成了傳播。輔之以及時的自媒體解讀和媒體報道,在狂歡中達到了超預期的效果。
按微信的官方說法,做一次朋友圈廣告的投入至少500萬以上,從這個角度講,這場活動世茂賺了500萬元。
世茂能賺這500萬,靠的是什么呢?
一、非常好的創意。人民大學喻國明教授有一個觀點,互聯網不僅僅是一個渠道,它更是改變世界底層構造的結構性力量,其本質是連接與開放。大眾傳播時代的投資金律是渠道,而微時代的投資轉向人。“傳播的目標是爭取人心,人心所向才是趨勢所在。”
世茂的這一創意,用最簡單的方式,很好地利用團隊歸屬感,游戲一般地完成了傳播。很多外部人明知這是一個廣告,還是很感興趣地參與活動,就是因為找到了人群歸屬心理。這是花錢買不來的,閉門造車的策劃難以企及。
二、相當強悍的執行力。4500人同時做一件事是什么概念?你可以想象一場大型團體操表演,得提前半年操練;召開一次全體大會,起碼也得提前一個星期發通知。但這么一場快閃,能在幾個小時之內完成,除了微信平臺的組織功能,創意的游戲激勵外,更需要強悍的執行能力。
那么問題來了:有同樣的創意和同樣的執行能力,能復制這么一場狂歡嗎?結論是“NO”。不信你腦補一下,任何一個大企業照貓畫虎來這么一出,網民將會怎么吐槽?別說軟文,就說廣告。微信朋友圈廣告剛推出來時,寶馬和可口可樂首發時引起多大的轟動,而現在,你能想起來誰在朋友圈打了廣告嗎?新媒體傳播的吊詭之處,就在于只能創新,重復必死。
當然,把這么一個小小微信推廣說得如此懸乎,也太過拔高,還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其實,解讀它成功的秘密也很簡單,不外乎目標清晰、資源可控一類,最關鍵的是前面提到的第一點:它用獨特的方式,引起了人心的共鳴——雖然只是在一個細分的領域。
深刻理解這點特別重要,我們現在很多策劃,都以現有資源效率最大化來發動。但在社會化媒體時代,傳播渠道和資源的作用,已經在逐步解構。渠道已經失靈,最有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多重要,但一定有獨特性而又稀缺。一切只要能觸發人內心跟隨的創意,無論是內容、形式、平臺,或是其他要素,都可以轉化為創意的魂,這就是策劃的精髓所在。其實這之前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說“羅輯思維”求包養、馬佳佳賣女選解放、小米的發燒友們等等。粉絲和社區的核心,就是人心。能找到目標人群的癢點,觸碰它,像“世茂世博”這樣的策劃,形不可以復制,但魂隨時可以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