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冬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天使與魔鬼并存。但既然是國家戰略的風口,
風口起舞將會成為“新常態”過程中的一種常態
Internet Plus is a double blade, embodying beauty of angel and evilness of Demon. Since it is in the center of national strategy, Internet plus will embrace a great boom under a new normal state.
“互聯網+”,有些人會將它認為是中國政府準備了一攬子工具力圖扭轉經濟頹勢的政策導向之一,也有些人會覺得這只是一個被不斷熱炒換湯不換藥的隔夜飯而已。而在我們看來,為什么“互聯網+”會是當下的風口?它會給企業和消費者帶來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先從這個名詞的所產生的背景說起。
“互聯網+”,中國經濟的“錨”之所在
在中國經濟面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峻的局面,一季度GDP同比增長7%——這個數字恰好是中國政府確立的今年經濟增長目標,也就是中國政府的心理臨界點。7%與2014年四季度7.4%的GDP增長速度相比顯然低了些。
中國的經濟產能過剩,制造業疲乏,房地產處在下降通道,這些都與之前殺雞取卵式的投資后遺癥有關。我們得了三十年的好處,而很多的扭曲現象會在2014年之后反映出來。習近平主席上任以來,為中國經濟的未來打上了“新常態”(new normal)的時代烙印,這跟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比較吻合的。簡而言之就是:發達國家集體低迷,發展中國家瘋狂難覓,舊的技術革命已經過去,新的還沒到來,全球化的停滯期正在到來,“新常態”在國外也被喚作是“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國所面臨非常不好的現實。
如果說未來的10到15年,中國的發展將會處在一個經濟周期的下行通道,那我們就有必要為這個下行通道找一個“錨”。“錨”落在哪里,就是中國經濟軟著陸的點。這個“錨”是什么?我認為,除了能夠代表中國工業化技術轉型的“工業4.0”概念,“互聯網+”舍我其誰。
李克強總理反復強調,“互聯網+”的風口,會成為中國經濟起飛的動力。“互聯網+”為什么會被委以重任?為什么不像前幾年那樣,押注房地產?這個很容易理解,舉個中國股市的例子。本輪牛市的目標,就是實現人民幣的貨幣政策有關,人民幣需要自由兌換,就意味著資本的自由流通。而它會遭遇的問題,就是人民幣超發。超發的人民幣要去哪里?不是房子。房子,說值錢就值錢,說不值錢也可以不值錢,可是注定世界上絕大多數人貧窮,老百姓也只是浮財過手一下下而已。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每個人的勞動生產價值應該是相同的,可是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只有勞動的權利,沒有定價的權利。中國制造注定需要升級為中國定價,中國定價的代表標志,就是有一系列的企業,在政府的支持下,獲得應該有的定價權,因此這些企業所對應的資產價值,應該重估,重估的基礎就是產能升級,這就是“工業4.0”,就是降低公司的融資和銷售成本,這就是“互聯網+”。南北車合并,要的是國際定價權,否則完全沒必要合并;五礦和寶鋼兩大集團搞電商,為的就是降低銷售成本,提高銷售效率,說穿了,還是國際定價權。
好了,以上基本闡述了“互聯網+”這個國家戰略邏輯的提出背景,并且可以預見的是,“互聯網+”將成為中國經濟軟著陸的至關重要的“錨”。這個“錨”會借助中國14億雙手,將中國經濟帶出“新常態”的下行通道。而這一切,將借助數字時代帶來社會形態和商業模式。
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
杰里米·里夫金先生在他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和《零邊際成本社會》兩本書中,向我們描述了一個極致生產力、協同共享、產消者一體化、生物圈生活等方式的全新社會,詳細地描述了數以百萬計的人生產和生活模式的轉變。而這個轉變的基礎就是數字時代所承載的“互聯網+”社會。“互聯網+”社會帶來了社會形態和商業模式的顛覆性改變,新型數字生態系統環境、新型消費者類型及新技術、大數據、社交媒體平臺等要素正推動營銷新格局的形成。
當下全國鋪天蓋地的“互聯網+”概念炒作,其實除了本身做互聯網的企業之外,對于其他傳統行業而言,必須是將互聯網置于實業之上。企業在互聯網泡沫中迷失是很危險的,必須立足根本,所以我覺得,不是“互聯網+”,是“+互聯網”。
一個傳統企業,應該如何去“+互聯網”,這需要我們從技術、大數據、社交媒體三個不同維度來揭示這個全新格局。
技術:“互聯網+”時代的促成者。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真切地感覺到NFC功能和移動定位技術帶給我們的真切變化。隨著大數據洶涌而來,設備和生態系統應用產生大量快速流動的各種數據。同時,各行各業的分界線將持續淡化,消費者也將根據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的易用性評估產品。數據托管者、數字數據整合者等新行業和新角色將會不斷涌現。
大數據:“互聯網+”時代的推動者。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至少為“互聯網+”提供了以下動力。首先,實現信息透明化和更高效的數據利用;其次,收集更為準確詳細的性能信息;再次,發現可改善之處并提高其性能,包括更加細分用戶群,更為準確的定制;最后,可用于改善下一代產品和服務的研發。“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互聯網+”因此而變得暢通無阻。
社交媒體平臺:“互聯網+”時代的神經中樞和放大器。傳統行業面對“互聯網+ ”就不得不面對社交媒體的挑戰。社交媒體缺乏可行的監管措施,內容真實性沒有保障。而且它超越了傳統地域、人口和經濟界限,社交媒體的內容通過“病毒式效應”不斷放大。美國聯合航空公司因為一首網絡民謠10天蒸發2億市值的故事,將會成為傳統企業“互聯網+”后所消之不去的夢魘。
“互聯網+”可以為我們帶來什么?
那么,對于消費者,“互聯網+”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改變?舉個例子:
劉小麗打算搬家,這段時間她一直在物色新的公寓。她與房產中介約好去看待售的幾套房子。在驅車趕往會面地點的途中,汽車儀表盤里的電腦提醒她,本周晚些時候她要主持一場商務會議,助手已經更新了演示幻燈片,現在可供她審閱。隨后,她啟動車載電腦的自動駕駛程序,開始審閱儀表盤顯示屏上的幻燈片,任由汽車在路上自動行駛。
劉小麗與中介碰頭后,中介遞給她一臺平板電腦,上面儲存的數個動畫短片正是根據他們要看的那幾套公寓制作而成。劉小麗把短片傳輸到手機上,以便查看。她喜歡第二套公寓,很好奇里面擺放自己的家具會是怎樣的,于是她打開了手機上的一個應用程序。這個程序能夠讓她觀看房間的布局,將已有家具清空,代之自己的一些家具。
劉小麗看中這套公寓后,她將自己的手機連接上中介的手機,獲得更多關于公寓所處地理位置、周邊環境等信息,了解生活在這里是否便捷。她使用其開戶銀行提供的一個應用程序,拍了一張公寓的照片,并發送給銀行。很快,她便收到銀行發來的短信通知,告訴她最近數周該區域的公寓售價范圍,還附有一份預先核準的房貸方案。
劉小麗的出價被房主接受,她通過手機加密簽名功能簽署了按揭貸款合同,銀行給她發來一條短信,恭喜她喜得新居,并告知她的等級已升至“貴賓客戶”,在購買業主保險時可享受特別優惠。
沒錯,這就是“互聯網+”的時代,地產、辦公、金融、咨詢等所有傳統和服務行業在空中整合,為消費者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同時以最直觀的方式幫助消費者進行決策。其實,這種數字化生活距離我們并不遙遠。日新月異的數字生態系統使得我們對生活的種種嶄新期望逐步成為現實。企業通過產品、服務和可信任的圈子,利用科技、信息和選擇對我們面臨的各種“場景”加以引導,并作出快速回應。
營銷學大師溫偉德(Wilfried R. Vanhonacker)教授在中歐開設的《營銷大未來:數字營銷新視界》課程中提到,數字生態系統的主要構成要素為云服務、社交媒體、移動。云服務是基于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社交媒體是隨時隨地能夠連接所有人。移動是隨時隨地連通。“互聯網+”和數字時代營銷在此整合,成為傳統企業轉型的障礙,也成為了消費者享受接近零邊際成本時代的敲門磚。
由此可見,“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天使與魔鬼并存。但既然是國家戰略的風口,風口起舞將會成為“新常態”過程中的一種常態。風物長宜放眼量,未來數字時代的營銷模式,注定將是利用傳統的1對1模式,展示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最終融入這個交互世界的過程。“互聯網+”的大潮沖擊將會很快來到,不知道我們的同行們是否已經在枕戈待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