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欣萌


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即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而后“互聯網+”這一概念迅速躥紅,被廣泛傳播和應用到了各行各業中,創造了全社會追逐“互聯網+”的熱潮。眾多傳統企業更是急于轉型,渴望投入互聯網的懷抱。但運用“互聯網+”必須回歸到每個行業的本質,對公共關系行業來說,其本質就是通過各種優質服務,為企業樹立形象,打造品牌。公共關系行業如此,其他行業也不例外。而現今很多企業在面對“互聯網+”時卻走入了某種誤區,太過在乎形式,而忽視了行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方向偏差,盲目跟風
“互聯網+”從字面意思來看,指的是所有的傳統應用和服務都應該與互聯網聯結;但挖掘其內在意義,無疑是專業的、深刻的、值得思考的。企業緊跟時代的步伐固然沒有錯,可張口閉口“互聯網+”就是將企業成功轉型了嗎?企業真正要做的是在自身的行業屬性中尋找、發現、探索適合自我的“互聯網+”模式,而不是脫離現有的方向,另辟蹊徑,挖到別人家的地窖去。
英國演化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認為,每一次大的技術革命都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技術—經濟范式。這個過程會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興產業的興起和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第二個階段是各行各業應用的蓬勃發展和收獲。(每個階段各20—30年)2015年是互聯網進入中國的第21個年頭,中國迄今已經有6.3億網民,近5億的智能手機用戶,這意味著沒有自我方向的盲目跟風,只能吃別人剩下的,永遠俘獲不了大眾的芳心。因此,企業首先要樹立這樣一種意識——“我要做什么”,而不是別人在做什么。從心態、意識和行業出發,學習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并制定切實可行的落實方案。“互聯網+”時代,不單是網上營銷,要看自己富有什么、擅長什么,找出獨特的“互聯網+”模式,在改進中應用。
其次,利用大數據支撐,讓企業的長板更長,而不是一味地只顧彌補短板,那樣永遠追不上“互聯網+”的步伐。何謂大數據支撐?——大眾在淘寶上買東西,阿里公司把你的IP地址記下來,買首飾的用戶IP地址,買化妝品的用戶IP地址,買服裝的IP地址,都記下來,拿出來讓賣化妝品和服裝的人競價買這個IP地址。可見運用好大數據,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你所有的努力是在促進信息的自由流通還是阻礙信息的流通?
·你是盡可能讓用戶得到關于產品的全部信息,進而便于用戶做出最明智的選擇,還是有意屏蔽同類競品信息,讓用戶只選擇你的產品?
·你是在促進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交流,進而通過用戶的反饋和訴求來驅動產品迭代,還是阻礙用戶之間吐槽的擴散,維護企業品牌形象。
流于形式,不重內涵
一些人把“互聯網+”理解為就是互聯網加傳統行業,比如互聯網加汽車,互聯網加餐飲等。“互聯網+”的確必須要和傳統行業結合起來,但如果理解“互聯網+”就是簡單的相加,任何一個傳統行業,做了一個網站,開通了微信功用就叫“互聯網+”了,這樣的“互聯網+”是不會有未來與前途的。
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是移動通信網絡+大數據收集、挖掘、分析、整合+智能感應能力形成的新的業務體系和新的商業模式,而不是簡單地把一些互聯網的營銷、互聯網的業務和傳統行業結合。如果僅僅在傳統行業加上一點互聯網,而視野、思維、技術和業務模式還是停留在過去,那它不但不能引領行業發展,而且會失去機會,會被淘汰。因此,開啟“互聯網+”模式更要注重內涵,而不流于形式。
對用戶——你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是否真正為用戶所需,避免趕時髦臆想出自認完美,卻讓客戶視為垃圾的服務。要從基礎調研、產品特性、溝通策略、呈現效果等方面多元化、立體化地著眼于用戶的實際需求,不斷提升消費者體驗,來增強客戶黏性,實現線上與線下的有機融合。比如“看病難、上學難”等問題,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才那么容易獲得風投的熱捧,簡簡單單一個“掛號網”都能獲得1億美金的風投。
對自身——形式上再怎么“互聯網+”也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要通過積累大量的案例及數據,針對現有業務進行內部賽馬和自我革命或跨界顛覆,牢固把握住核心價值,高效率整合低效率,內外資源用互聯網的玩法重構整個商業價值鏈,創造出新的營銷(供應)渠道,并根據用戶的反饋進行改進,將用戶反饋囊括在糾錯機制之中,形成內部創新的標準化體系,實現快速迭代。比如家電連鎖企業過去的利潤就比較高,結果京東把銷售環節搬到了網上,馬上就獲得了用戶的青睞。
“互聯網+”的“+”可以看作是連接與融合,互聯網與傳統企業之間的所有部分都包含在這個“+”之中。這其中會有政府對“互聯網+”的推動、扶植與監督,會有企業轉型服務商家的服務,會有互聯網企業對傳統企業的不斷造訪,會有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不間斷地探討,還有連接線上與線下的各種設備、技術與模式。總的來說,這個“+”既是政策連接,也是技術連接,還是人才連接,更是服務連接,最終實現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的對接與匹配,從而幫助完成兩者相互融合的歷史使命。
缺乏創新,品牌存在感微弱
5月10日,金罐加多寶淘金行動上線10天,其火爆程度從下面這組數據就可以看出:10天總計派出300萬個金包,其中包括近200件千足金寶寶,發出獎品總價值近3000萬元。隨著首推“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紅利迅速蔓延,加多寶也迎來了“B輪微信發布會”。從中不難看出,金罐加多寶絕非只是換了一種顏色,而是從互動玩法、創新思維,到核心競爭力的全面升級。
當下,大多企業游弋在“互聯網+”的洪流中,漫無目的,毫無特色,就是千千萬中的一個,只做“萬綠叢中一點紅”中的“萬綠”,試問這樣的企業如何吸引大眾、鎖定受眾、傳播品牌?顯然墨守成規最終帶給企業的就是失去存在感,繼而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是爆炸式的。對企業來說,競爭在很大意義上是信息的競爭,比速度,比準確度,比執行力。一個準確的信息能幫助企業更快速地發展或者擺脫困境,一個錯誤的判斷也可能把企業帶向困境。所以,創新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企業要用互聯網精神來改造內部的經營管理和產業的上下游價值鏈。“平等、開放、協作、分享”既是互聯網精神,也是傳統企業互聯網化的思想基礎,甚至可以說是衡量一個企業能否開始互聯網化的重要指標;利用互聯網溝通便捷的優點,建立方便、友好的交流平臺,打破企業管理者同員工、客戶及合作伙伴間的障礙,讓企業管理不再是管理者單方面的決策,使其能夠和管理的對象進行友好互動,從而適時改進,適時調整,不斷創新;速度就等同于創新,你不斷開發新產品,第一時間滿足客戶的需求這就是創新。無論創新大小,哪怕你在第一時間發現你的顧客喜歡小瓶裝的飲料,而不是大瓶裝的,把大瓶改小瓶也是創新。一點一滴的積累,就能完成質的創新。
此外,刷出品牌存在感也十分重要。
以前我們談到一個品牌的時候,更多的是說到這個品牌的LOGO如何如何。要想讓品牌具有可識別性,起先是讓LOGO足夠大,吸引消費者。后來大大的LOGO隨處可見,LOGO放得再大,也有比你更大的。品牌不突出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這個時候就不僅要求品牌LOGO具有可識別性,更要求品牌的整體可見性。比如可口可樂,除了自身的獨特LOGO之外,紅色也成為品牌的一部分,人們一看到紅色就知道那個品牌是可口可樂的。蘋果也是一樣,蘋果的iPod耳機用白色,為的就是增加品牌的整體可見性。當年iPod能夠大獲成功,跟它所采用的白色不無關系,整個廣告畫面除了黑色的人物剪影和白色的iPod之外,別無他物,一眼看上去就知道這是蘋果iPod的廣告,白色成為了蘋果的專屬色。
培養死忠粉是刷出品牌存在感的另一技能。一款產品的成功與否除了與功能特性、質量服務等關聯,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有一大片的死忠粉絲把它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信仰。
喬布斯有一句名言:“不用知道消費者需要什么,我們創造消費者需求。”通過創造用戶需求,喬布斯積累了大量的粉絲,再通過產品的不斷刺激,培養了大量的死忠粉。所以,蘋果的產品只要一經推出,就會立刻引起轟動——有不少人為了第一時間買到蘋果的新產品,可以連續一周多的時間都在蘋果商店的門口排隊等候,一大批的媒體也緊跟其后進行報道,這就是死忠粉絲所帶來的效應。
蘋果的成功告訴我們,有多少死忠粉,就會有多大的市場。傳統經濟時代的市場法則是先有產品,再有市場;但是到了“互聯網+”時代,這個法則已經發生了顛覆,現在是先迷粉絲,再銷產品。當然,除了培養死忠粉絲,還需要不斷地刺激自己的粉絲,這樣死忠粉絲才不會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