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進一步提升城市農業升級,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觀光體驗式農業園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本文以為例,為此,結合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農業園區的規劃實踐.對休閑觀光農業園區規劃的幾個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對交通分析、規劃優劣勢、項目定位及校企結合模式進行了綜合分析。
關鍵詞:地方院校 農業園區 規劃定位
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距昆明市區35公里,交通便利。該校分小哨校區和茭菱校區,學院占地面積1078畝,現農業園區占地面積520畝,校內實驗室66個,校內實習實訓基地11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36個。校園建筑面積92260平方米。目前共有中央財政支持的教育實訓基地1個:園藝技術專業實訓基地;云南省省級示范實習實訓基地3個:畜牧獸醫及農業技術類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園藝技術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和云南英茂花卉產業有限公司校外實訓基地。
一、項目前期分析
通過對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農業園區的現場考察,針對學院今后的發展方向、發展規模,對農業園區進行前期分析。
(一)交通分析
首先,本案位于昆明市郊小哨鄉,屬于城鄉結合部,受市區農貿市場需求的影響,具有良好的農業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其次,該項目所在地交通便利,形式多樣,昆貴線經停此處,公路緊鄰農業園區,距昆明市區車程僅為30分鐘。
更重要的是昆明國際機場建于小哨附近,不僅能夠提升該區域的影響力而且便于農業產品的快速運輸。
(二)區域分析
昆明市郊小哨地區的農業發展較為零散,主要是當地村民種植果蔬來服務昆明市場,并沒有大規模的農業生產、銷售基地。然而目前昆明周邊有9個市級重點農業園區,可形成市區周邊的農業產業鏈。本案所規劃的農業園區性質特殊,是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實習基地,也有高校雄厚的師資力量為支撐,此外,農職院將搬遷新校址,園區作為實習基地保留,面積約為520畝。
(三)規劃優勢
1.離市區距離較近,交通便利。
2.高校師資力量作為技術支撐。
3.周邊自然環境優美山水相依。
4.學生實習基地具有科教意義。
(四)規劃劣勢
1.該園區面積較小,不能展開大規模、批量化的種植。只能作為農業試點或者是觀光型休閑農業區來規劃。
2.由于地形復雜多變,該園區地形高差30多米,坡地空間發展受到限制,無法進行整體大面積的種植。
3.校區搬遷后,與主校區相聚較遠,關聯性會減弱。
(五)項目定位
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農業園區規劃應體現綜合性、特色性、創新性,采用生態工程,集生態農業、觀光農業與科技示范為一體,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同類型園區可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同時園區建設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速農業開發的途徑,以開發特色都市農莊為新路子,走校企合作的新機制,實現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農業資源開發,促進農業生產的兩個根本轉變提供了新經驗。
二、總體規化思路及理念
(一)規劃思路
該項目以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切入點,科研、都市農莊、企業圍繞高校進行規劃,以循環生態經濟模式進行發展,努力打造成為一個特色生態農業觀光園。高校提供園區場地和雄厚的科研支持,通過企業試點經營,校企合作,達到高校和企業經濟上的共贏;通過開發都市農莊,提升農業觀光園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科研實習中心,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的同時還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成為同行業的試點單位。
(二)規劃理念
1.生態理念
從規劃的角度出發,依據城市生態環境的特點以及平衡開發與生態環境的交錯關系,注意環境容量和土地開發利用的限度,強調環境的總體協調性、資源的綜合利用性,最大限度的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該區域現狀以丘陵森林生態景觀為主,農田生態景觀、無名溪以及少量建設用地呈斑塊狀鑲嵌其間,基本是田園景觀。
2.節能理念
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農業園區的整個規劃充分體現節能的設計理念,辦公區與生產區等生產性建筑要保證充分的日照間距,溫室、塑料大棚等農業設施應按照昆明地區太陽高度角以設計最經濟的采光要求,園區內的道路系統注意排水循環及鋪裝材料的透水性,避免資源的浪費。
3.人性化設計理念
當今時代越來越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理念,物質生產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體現人文的要求。因此,農業園區的規劃應當較好的處理人與建筑、人與設施、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
4.智能化設計理念
隨著現代化農業科技的發展,園區的規劃需要充分考慮智能性、社會性、結構清晰性等特征,同時還能與生產工藝、管理系統巧妙的結合在一起。
三、 功能分區規劃
該園區有一定量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加上地理環境優美,該園區宜林、宜果、宜農、宜多種經營(包括花卉、蔬菜、茶葉、藥材種植,畜禽、魚蝦水產養殖等)、宜開發旅游資源。
總體規劃把園區打建成既是一個高品位精品農業園,又是一個高效的生態農業觀光園區。覆蓋區域分為中心區、示范區、輻射區。園區規劃以高效為依托形成一點兩線六區域,一點為園區制高點,具有較好景觀效果;兩線分別為主游路線和花莊河水線;六區域為山頂遠眺區、坡地園藝區、畜牧繁研區、水產觀研區、科普教研區和綜合服務區。使園區經濟遵循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規律,與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時代潮流相融合。同時也能促進附近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逐步形成農業產業鏈。
根據觀光園的地形條件及規劃總體布局,以觀光農業果園為基礎,確定以觀景亭為制高點,由山頂向河濱,由高到低的進行觀光布局。在設計風格上采用以景為單元的造園手法,并合理組織景觀序列和瀏覽線路,突出“山頂遠眺——坡地園藝——畜牧繁研——科普教研”的功能結構。
(一)山頂遠眺區
在園區最高處建觀景亭,此觀景亭位于全園的景觀制高點,也是一個標志性的觀賞構筑物,發揮登高遠眺統領全園的功能。觀景亭日沐朝陽,暮浴夕霞,是觀日出、賞晚霞的絕佳之處。游客爬山登頂后,登亭鳥瞰,園區景色盡收眼底。
(二)坡地園藝區
在整個園區的山腰區域規劃大面積果園、蔬菜園、花卉園、茶葉園、中草藥園,配合該區域緩坡地形,各個園藝園區景觀建設首先要引進名優特新奇的品種,從而創造景色秀麗、終年有花,四季有果的勝景,借助地形優勢使各個園藝園區景觀的群體美,形態美,色彩美,季相美能夠得到充分的展現。同時實施無公害栽培,生產安全、營養的綠色果品,滿足游客渴望食品安全的心理需要。此外還在坡地上種桃樹、梨樹、葡萄、獼猴桃、楊梅、茶葉等,讓各種園藝園區盡展風采,可實現產品的終年供應。做到季季有花,月月有果,使游人既飽眼福,又飽口福。
蔬菜種植箱擁有以下特點:可以在土壤貧瘠,甚至沒有土壤的地方種植。這種種植箱還具備、阻止雜草生長、土壤不會被踩踏、下雨后可以立即下地作業等優勢。
(三)畜牧繁研區
依據園區的地形特點,利用原有建筑,合理設置畜牧繁研區,以滿足科研和教學的需要。整個園區在保留原有養殖區域的同時,增加生豬繁衍和雜交、雞鴨牛羊等畜牧養殖用地。引進畜牧養殖的新技術和新品種,提高生豬繁衍、雞鴨育雛成活率和產蛋率、牛羊出生率,改變原有的單調,進一步開發研究新技術和新品種。結合畜牧養殖,大力發展飼料加工業的進程。
(四)水產觀研區
在濱河區域,開發魚類繁殖、研究、垂釣、觀賞特色水生動植物、游泳、自助燒烤等特色度假項目。規劃在濱河平臺上建游泳池供人們游樂。再建一垂釣魚池,沿河設立水岸親水木平臺或釣臺,在河中植荷花、睡蓮、蘆葦、菖蒲,營造自然的濱河景觀。河中養殖當地特色魚類,進行繁殖科研,全面發展養殖水產業。
(五)科普教研區
因該園區需要給農職院師生提供實踐教學基地和科研用地,同時給來校的游客提供一個展示學習的平臺。科研中心擁有農業方面的高新技術,今后將打造成農業科技示范點。
(六)綜合服務區
該區域是游覽集散地和園區綜合服務管理所在地,場地要求平整、交通便利、事業通達,可設置停車場、餐飲服務、觀光游覽、科普展館、農產品交易等。
四、結語
通過前期對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實地調研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的分析,初步將該園區定位于綜合性特色農業生態科技觀光園。以特色農產品生產與游覽觀光為主,兼顧科普教育和科學研究功能。隨著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規模不斷擴大,農業園區的規劃要具有生長性、創新性、延展性。規劃要同階段經濟發展緊緊相連。
同時以循環經濟和生態科技理論為指導,以農產品為主導產業,多渠道融資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生態產品生產技術,建設和提高現代綠色生產能力;在“十二五”期間,將園區提升到西南地區同等院校領先水平,發展成為以農副產品為主的集生態、科研、觀光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園區。
參考文獻:
[1] 候喜林,張增翠,李友生.都市農業[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 方志權.日本都市農業的特征,功能,問題以及對策[J].中
國農村經濟,1998(03)
[3] 范子文.臺灣的都市農業[J].中國農村經濟,1997(10)
作者簡介:楊曉帆,河南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