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臨安作為南宋的都城,在南宋期間先后修編了三部方志,這三部方志為研究南宋時期的臨安保存了珍貴的資料。南宋臨安的學校有國家和地方兩套體系,國家體系為宗學、太學、武學,地方體系為臨安府學。從三志的記載可以看出,府學規模不斷擴大,宗學的興盛反映了南宋統治者對皇室教育的重視,武學規模小于太學,反映了南宋文士地位高于武職的狀況。
關鍵詞:臨安三志 府學 太學 宗學 武學
一、南宋臨安三志
靖康之變后,宋室南遷,于1138年定都杭州,取臨時安頓之意,改杭州為臨安,是為都城臨安。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軍攻占臨安,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先后編修了三部《臨安志》,分別為周淙撰于乾道年間的《乾道臨安志》,施諤撰于淳祐年間《淳祐臨安志》和潛說友撰于咸淳年間的《咸淳臨安志》,其中《乾道志》和《淳祐志》僅存殘卷,《咸淳志》最為完備。乾道、淳祐、咸淳三志是現存最早的杭州地方志。
《乾道志》殘本收于《四庫全書》,撰于乾道五年(1169),初成時為十五卷(《宋史·藝文志》),明代散逸,僅存三卷。該志敘事簡賅,詳略得當。殘本第一卷題名為“行在所”,記宮闕、官署;第二卷無題名,記沿革、星野、風俗、州境、城市、戶口、廨舍、學校、科舉、軍營、坊市等子目,并附亭臺樓閣等于其后;第三卷記錢氏吳國至宋乾道間諸牧守。《四庫總目提要》對《乾道志》評價甚高,認為其第一卷“體例最善,后潛志實遵用之”;第二卷“敘錄簡括,深有體要”;第三卷“詳略皆極得宜”。雖僅存三卷,“而于南宋地志中為最古之本,考武林掌故者必以是書稱首焉”。并認為此書有條理的原因為“淙尹京時撩湖浚渠,頗留心于地利”。[1]
《淳祐志》,施諤撰于淳祐十三年,現僅存六卷,正文前有《四庫未收書提要》。存卷內容主要記臨安的城府和山川,分別為三卷,在內容上與《咸淳志》互有詳略。《四庫未收書提要》稱其“與乾道、咸淳二志,備載南宋數朝掌故,補史傳之遺,皆未可以殘缺廢也”![2]
《咸淳志》保存最為完備,為潛說友撰。《咸淳志》以乾道、淳祐二志為基礎,多方搜補引證,編成一百卷,前十五卷記行在所,十六卷以后記疆域、山川、詔令等子目,體例完備,考辯精審,對前志之誤多有訂正,重大事件則專門考證,是南宋存世方志中的佳作。《咸淳志》于明代流散幾絕,清人朱彝尊從浙江海鹽、江蘇常熟等尋得宋刊本八十卷,并補抄了十三卷,后鮑廷博又搜補了六十五、六十六兩卷,最終編成存世的九十五卷。
乾道、咸淳兩志的開始部分均為“行在所”,《淳祐志》前部缺失,但該志成書晚于乾道,早于咸淳,故其開始部分應該也是“行在所”或“行在所錄”。“行在所”部分主要載皇城及中央官署,其后則為有關臨安的子目。“行在所”按字面意思可理解為趙宋皇室暫安于此的行都,反映了趙宋皇室向臣民表達收復國土的決心。在《乾道志》中學校條目下俱載太學、武學事宜,而《淳祐志》卷六學校條則俱載臨安府學事宜。《咸淳志》卷十一所記學校,則為諸王宮大小學(即宗學)、太學、武學,而臨安府學則記載于五十六卷“文事”。可見,南宋臨安府的教育應分為皇室教育和地方教育兩個系統。
在南宋定都臨安近140年的時間中,臨安城規模逐漸擴大,而隨著皇室子弟和臨安城人口的增加,南宋臨安的太學和府學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是一種怎樣的變化?變化程度有多大?本文試以臨安三志中有關學校的記載,考察南宋臨安城的教育機構在制度、建設等層面所發生的變化。
二、臨安府學的變化
《乾道志》載臨安府學的建筑與《淳祐志》一樣,《淳祐志》基本上是在《乾道志》的基礎上增補而來。
據《淳祐志》卷六載,臨安府學“舊在府治南子成通越門外”,[3]有至圣文宣王廟、稽古閣、大成殿和十二六經齋等建筑,[4]后“中興以來,遷徙不常”。[5]“中興”指宋高宗重建宋王朝及南宋初年宋軍抵抗金軍南侵的這段歷史,在這段時間里,臨安府學“遷徙不常”,原因可能是趙宋皇室為定都臨安而對臨安進行的重新規劃,此外還可能是受宋金戰爭的影響。“紹興元年于凌家橋東以慧安寺故基重建”[6],此次除重建大成殿和養源堂之外,還新建御書閣,可能用以安放原來供奉在稽古閣的御書。重建后的經齋只剩六齋,分別為:升俊、經德、敦厚[7]、彌新、賁文、富文[8]。嘉定九年,臨安府學教授袁肅和黃灝“始以湫隘告于府,白之朝,拓地鼎新,略倣成均,規制始備具”。[9]可見,嘉定九年由兩位教授上書請命擴建府學,至嘉定十年臨安府學才“規制始備具”,這個時期大致在南宋中葉。
紹定五年,臨安府尹余天錫“先修學宮,繼增學廩”,府學司業周端朝刊石記載。淳祐六年宋理宗親筆御書府學及養源堂扁,并“題刊之石”。[10]祠堂二座,為東列祠和西列祠。又有“八齋”,分別為:進德、興能、登俊、賓賢、持正、崇禮、致道、尚志[11]。又有教授東西廳,“于學之南為東廳,西為西廳”[12],創于淳祐二年,由府尹資政趙與篶創建。淳祐十一年對學宮進行了一次修繕,使其“遂為壯觀”。[13]
至咸淳年間(1265-1274),臨安府學已發生了較大變化,一方面是名稱的變化,另一方面是建筑的變化。原先的至圣文宣王廟改稱先圣廟,東列祠和西列祠合稱先賢祠,分東西兩部分,所供奉人員和《淳祐志》所載相同。大成殿、養源堂、御書閣均無變化,但齋舍發生了較大變化。舊有六經齋十二座,紹興元年重建為六齋,至咸淳年間又有所增加,“今齋八,安撫吳益又增其二,今為齋十”。《淳祐志》已有“八齋”的記載,但未載明修建年代。據《咸淳志》所載可以看出,“今齋八”為原六齋增建而來,后吳益增二齋成十齋,分別為:進德、興能、登俊、賓賢、持正、崇禮、致道、尚志、率性、養心[14],吳益新增二齋為“率性”、“養心”。此八齋缺乏具體記載,從《乾道志》無此八齋的記錄和《淳祐志》有此八齋的記載可以看出,這八齋應是在乾道(1165-1173)至淳祐(1241-1252)年間新建或由原齋改名而來,從齋名可以看出有舊十二齋的齋名。
從府學建筑的變化來看,臨安府學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變化。先是有十二經齋,南宋初年重建之后僅剩六齋,乾道至淳祐年間又增為八齋,至咸淳年間(1265-1274)則上升為十齋。由此可以看出,臨安府學所招收的學生逐年增加,也反映隨著宋金戰爭的結束,南宋人口迅速上升的狀況。
凡在臨安府學就讀的學生,由國家出資供養。“紹定五年,府尹徐公天錫先修學宮,繼增學廩”。[15]此處“學廩”即為學校的供給。淳祐二年府學“復增學廩,養幾二百人”,[16]兩次增加“學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府學學生的增加,需要增加學校的供給,以維持學生的生活。
三、臨安的宗學、太學、武學
(一)宗學
宗學為宋代皇室之學,原為趙宋皇室的諸王宮大小學,稱為宮學,嘉定九年“始改宮學為宗學”。[17]
《乾道志》對于諸王宮大小學的記載很少,僅在“太學”后載“諸王宮大小學在睦親宮之右”,[18]《咸淳志》對諸王宮大小學的記載則十分詳備。據《咸淳志》載,宗學“在睦親坊”。在建筑上,宗學和府學、太學相類似,有大成殿、御書閣、明倫堂、立教堂、汲古堂,有齋舍六座,分別為貴仁、立愛、大雅、明賢、懷德、升俊。在建筑布局上,最前為大成殿,往后為明倫堂、御書閣(御書閣原在明倫堂之上,于咸淳六年“守臣潛說友奉朝旨重建,而別創明倫堂于閣之前”[19]),重建后的御書閣與明倫堂為分開的兩座建筑,明倫堂在前,御書閣在后。立教堂和汲古堂無法確定位置,按立教堂記載有多篇登科提名記文,立教堂應該是對皇室子弟進行榜樣教育的地方。據《咸淳志》載,“在立教堂后為學官直舍”,“咸淳六年,守潛說友奉朝命增修,又自殿門學門以至前廊位次倉庫吏舍皆葺新之”,[20]推斷汲古堂和立教堂可能為偏堂,堂之后為“學官直舍”、“倉庫吏舍”等。
宗學制度為宋代獨有,“按國朝宗子分為六宅,宅各有學,學皆有官”。宋金之戰及靖康之變對趙宋皇室破壞極大,大批皇室成員被俘,“中興后惟睦親一宅”。至紹興年間(1131-1162)始復興,“紹興四年始置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各一員,專以訓迪南班子弟,隆興間省其一”,至嘉定九年“始改宮學為宗學,即其第更創,凡在屬籍者皆以三載一試,補弟子員。如太學法改教授為博士,又置諭一員,隸宗正寺”。[21]從博士、學諭隸屬于宗正寺可以看出,宗學屬于完完全全的皇室教育機構。嘉定十四年,又復置教授一員,與博士學諭輪流講課,此外應該還有大臣兼職講課的情況。
宗學的設置與發展,反映了南宋統治者對皇室子弟教育的重視。宋代宗學有特定的地點、系統化的教育設置,皇室教育如此發達,必定推動社會文教事業的發展。
(二)太學
臨安原無太學,靖康之變后開封陷落,皇室南遷,在臨安重建政權,相關政府機構都得到了重建。太學在南宋重建于紹興十二年,“紹興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奉圣旨,太學養士,權于臨安府府學措置增展,其格法令禮部討論”。[22]后于前洋街建立太學。紹興十四年三月,宋高宗親臨太學參觀。乾道五年又進行了一次重修。
太學最前面為至圣文宣王廟,宋高宗親筆御書“大成之殿”和“大成殿門”,又有“首善之閣”藏宋高宗御書石經,敦化堂有齋舍十二,分別為服膺、禔身、守約、習是、養正、存心、節性、持志、率履、誠意、經德、允蹈、循理、時中、惇信、果行、務本、貫道、觀化、立禮。[23]由上述記載可見,南宋太學雖建筑較少,但齋舍的數量較多,太學的規模很大,太學生數量也很多。
《咸淳志》關于太學的記載非常豐富。“幸學詔”和“跋”保留了大量有關南宋臨安太學的情況,新建記文對于了解太學的變化情況有很大幫助。咸淳間的太學,在建筑上依舊維持了紹興年間建成時的布局,但規模上有所擴大。對于太學的具體的建成時間和地點,《咸淳志》給出了完整的記載:“十三年六月,臨安守臣王□,即岳飛宅建學成”[24],可見,太學于紹興十三年六月在岳飛宅上建成,而宋金戰爭是導致宋高宗即位后十幾年才重建太學的原因,“朕以兵革之后創建太學”。[25]敦化堂因“東都講堂舊名敦化”,故改為“崇化堂”,慶元初年又改為“化原”,不久即恢復為崇化堂。崇化堂之后東西兩邊為祭酒司業位,兩廡為國子監、太學、武學、博士、正錄、武諭之位,登科題名列于楹間,前廡“舉錄直學位各二,學諭位八,教諭位一”,齋舍依然為二十,《乾道志》對于這二十齋除齋名外再無其他記載,《咸淳志》則詳細記載了這二十齋的變化,“始建學為齋十,曰服膺,禔身、習是、守約、存心、允蹈、養正、持志、率履、誠意”。其中誠意齋改為明善齋。后“續增七齋,曰觀化、貫道、務本、果行、崇信、時中、循理”。[26]其中,崇信齋改為篤信齋,此七齋皆為米芾子米友仁所書之扁。紹興二十七年,周綰任太學祭酒,又上書請命增置了節性、經德、立禮三齋,而成為二十齋,齋內東西壁上皆有題名。《乾道志》僅記載了二十齋名,據《咸淳志》可確定二十齋中的后十齋興建時間遲至紹興二十七年。至圣文宣王廟東隅有后土氏之神廟,按記文可知后土氏之神為岳忠武王岳飛。
太學的規模十分龐大,“紹興額三百人,后數增置一千人,淳熙、開熙者各有增,今為額一千七百十有六”,分為三等,“上舍三十人,內舍二百六人,外舍一千四百人,國子生八十人”,[27]可見太學之興盛。南宋各皇帝頻繁親臨太學視察,反映了南宋政府對國家教育的重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南宋儒學興盛的原因。
(三)武學
《乾道志》和《咸淳志》對于武學的記載都很詳細。《乾道志》載,“武學在前洋街”[28],《咸淳志》的記載更為詳細,“在前洋街太學之東”。武學修建于紹興十六年,“宣諭宰執,今有司討論祖宗典故,仍詔臨安府修建武學,創武成王殿,祀太公曰昭烈武成王,以留侯張良配諸名將從祀”。[29]在建筑上,據《乾道志》載有昭烈武成王殿、敦閱堂,有六齋名曰:受成、貴謀、輔文、中吉、經遠、閱禮。至咸淳年間,其規模依舊,但《乾道志》記載有“敦閱堂”,《咸淳志》載“立武堂”而無“敦閱堂”,兩堂無具體記載,推測應該為敦閱堂改名立武堂。乾道五年,兩浙轉運司曾奉旨對武學進行重修。
在武學養士之法上,武學建立之初,“用國子司業陳誠只請,依太學例試補”,“(紹興)二十六年,又令禮兵部措置條具,始立養士額”。在武學官制的設置上,“置博士、諭各一,博士以文臣或武舉高選,諭以武舉人”。[30]
南宋武學的規模遠遠小于太學,且從少有皇帝的“幸學詔”可以看出,南宋皇帝親臨武學的次數很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南宋文士地位高于武職的狀況。
四、結語
從南宋臨安學校的設置來看,臨安城存在國家和地方兩套教育系統,甚至可以劃分為皇室教育、國家教育、地方教育三套系統。從三志的記載可以看出,宗學、太學的地位明顯高于府學和武學。靖康之變給趙宋政權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但南遷后的趙宋政權在臨安又恢復了一整套的國家政權系統,這其中就包括教育系統。宗學的設置與發展,反映了南宋統治者對皇室子弟教育的重視,這也能說明為何多位宋朝皇帝都擁有非常優秀的繪畫、書法技能。統治者對于國家教育的重視促進了整個社會教育的發展,儒學在南宋獲得的極大地發展和國家重視教育有著莫大的關系。
注釋:
[1]《乾道臨安志》卷首,《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04):3214
[2]《淳祐臨安志》卷首,《宛委別藏叢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45):卷首提要
[3]《淳祐臨安志》卷六:47
[4]分別為:經德、進德、炳文、兊習、頤正、賁文、蒙養、時升、益朋、履信,復古,賓賢。
[5]《淳祐臨安志》卷六:48
[6]《淳祐臨安志》卷六:48
[7]《淳祐臨安志》只存“厚”字,考《咸淳臨安志》為“敦厚”。
[8]《淳祐臨安志》卷六:48
[9]《淳祐臨安志》卷六:49
[10]《淳祐臨安志》卷六:51
[11]《淳祐臨安志》卷六:54
[12]《淳祐臨安志》卷六:54—55
[13]《淳祐臨安志》卷六:55
[14]《咸淳臨安志》卷五十六,《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04):3853
[15]《淳祐臨安志》卷六:51
[16]《淳祐臨安志》卷六:55
[17]《咸淳臨安志》卷十一《學校·宗學》:3448
[18]《乾道臨安志》卷一:3216
[19]《咸淳臨安志》卷十一《學校·宗學》:3488
[20]《咸淳臨安志》卷十一《學校·宗學》:3451
[21]《咸淳臨安志》卷十一《學校·宗學》:3448
[22]《乾道臨安志》卷一:3216
[23]《乾道臨安志》卷一:3215
[24]《咸淳臨安志》卷十一《學校·太學》:3451
[25]《咸淳臨安志》卷十一《學校·太學》:3466
[26]《咸淳臨安志》卷十一《學校·太學》:3465
[27]《咸淳臨安志》卷十一《學校·太學》:3453
[28]《乾道臨安志》卷一:3215
[29]《咸淳臨安志》卷十一《學校·武學》:3469
[30]《咸淳臨安志》卷十一《學校·武學》:3470
作者簡介:孟慶勇,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