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柯宇?汪濤
摘 要:教育部在2014年發布的《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2015年開始將舞蹈課程納入到小學課堂中。本文基于舞蹈科學學科的發展需求及個人在小學舞蹈教育方面的認識,結合我國舞蹈教育的發展現狀,嘗試從教育學角度出發,提出建設舞蹈素質教育教材的設想和實施教材的建議,以期對全面推進舞蹈素質教育做出探索。
關鍵詞:小學素質教育;舞蹈科學學科;全腦全身;舞蹈專業師資
1.小學素質教育舞蹈科學學科的發展
小學舞蹈科學學科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是為了解決我國美育缺失的問題。在舞蹈教育納入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學舞蹈課的教育教學對小學生實現全面發展越來越重要。
2.小學素質教育舞蹈科學學科的設想
(1)科學地認識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奠定舞蹈科學學科基礎。從教育學、心理學基本教育觀點出發認識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主要表現為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不平衡性、階段性、個別差異性及整體性。順序性即要求教學活動循序漸進;階段性即要求小學舞蹈教師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個別差異性即要求小學舞蹈教師在教學活動時注意男女以及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差異;不均衡性即要求小學舞蹈教師根據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的關鍵期給予適合的教育。
(2)明確“全腦全身型”開發的思想,科學研制舞蹈素質教育教材。小學舞蹈課身體形態的訓練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培養其舞蹈課上的自我保護能力。訓練還要求小學生掌握初級表演的技能,能自信地、自然地、有感情地表演,以及培養小學生在集體表演中與他人分享、交流、溝通的能力。小學舞蹈課教學多以群舞形式,要求所有學生能相互協調完成動作。筆者發現正常教學過程中安排每節課5分鐘分組交流時間,學生可以相互學習,增強彼此的情感,并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舞蹈文化是要求小學生了解舞蹈發展史和有代表性的舞蹈家,初步識別不同時代、民族的舞蹈特征;拓展視野,認識舞蹈的功能,理解舞蹈與生活的關系;認識舞蹈與其他姊妹藝術的聯系與舞蹈在人類藝術活動中的特殊表現形式。
舞蹈情緒的學習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小學生情感世界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建立起對一切美好的事物的喜愛之情,進而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3)換個角度看待舞蹈科學學科,有效實施小學舞蹈素質教育課程。維果斯基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可以通過與更有能力個體的相互作用得以促進,這一發展是借助最近發展區來實現的”[1]。發展區包括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和個體被幫助下解決問題能力,也就是說小學舞蹈教學必須要考慮兒童解決問題能力的水平并且要走在其前頭。因此,教師在擴展學生認知范圍時,要抓住學生原有的認知模式,以此為基礎,在它與新知識之間找到切合點,逐漸達到擴展學生認知的目的。
蔡元培曾說過:“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專課,就是教他說話,也要從排列上音調上迎合他的美感,不可用模糊的算法與語法”[2]。因此,教師在小學舞蹈課堂上需要找到學生認知與知識的切合點,在此基礎上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使小學生通過同化和順應日益復雜的環境,以此調整自己的原有認知結構。
(4)培養具有舞蹈素質教育資質的專業師資力量,高校實施舞蹈科學學科教育。一方面,一線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自身在舞蹈專業方面的水平,補充自己的理論知識。既要學習“教育學”“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史”等教育專業課程,亦不能忽視對“舞蹈教育學”“舞蹈心理學”“舞蹈生理學”等舞蹈學科教學論的學習。另一方面,即將成為一線教師的師范生應重視教育實習。教育實習是從學校學習走上工作崗位最重要橋梁,是師范教育培養合格中小學教師的綜合實踐環節。可以讓師范生跟隨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將理論轉化為經驗,提高教學工作能力。還可以讓學校教育中的骨干教師、優秀學科帶頭人進入到高校兼職,指導師范生學習與教學。
3.結語
小學舞蹈教育應充分發揮“美育”優勢,結合素質教育的發展特點,思考與學生培養目標的關系,從培養“全腦全身型”人才入手,制訂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小學生為目標。目前,舞蹈教育進入小學課堂還停留在經驗教學上,還不能很好地指導小學舞蹈教育的實踐,只有通過不斷探索、反復研究,才能最后總結出適合小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教育理論。
參考文獻:
[1]馮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俞玉姿,張 援.中國近代美育論文選(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