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軍?司馬利奇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由于社會、學校和個人等多種原因,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出現諸多問題。教練技術作為從心智模式的改善入手幫助學生不斷厘清目標、遷善心態、計劃行動,從而獲得成果的方法,可以幫助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科學規劃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并達成行動。本文就以下教練技術的內涵、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教練技術在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實踐三點展開具體調查分析和實踐培養。
關鍵詞:教練技術;新建本科院校;職業生涯規劃
一、教練技術的內涵
教練技術源于體育,是運動員奪冠軍拿金牌的重要支持。20世紀70年代,一個叫添·高威的美國人發明了一套教人迅速學會打網球的方法——“集中注意力法”,美國AT&T公司發現了這一方法,安排公司管理人員學習,并在管理活動中有意識地運用這一方法,教練技術從此開始興起[1]。
教練思維是一種系統思維,從心智模式的改善入手不斷厘清目標、遷善心態、計劃行動,從而獲得成果。教練方法是一個科學的行為方法,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目標,采取行動,“知行合一”,不斷超越。
教練不是幫被教練者解決具體問題,而是利用教練技術反映被教練者的心態,提供一面鏡子,使被教練者洞悉自己的狀態和情緒[2]。目前,教練技術已形成了一套系統化、科學化的理論體系,廣泛應用于企業人才管理、個體生涯輔導和大學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等方面。
二、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教學與社會需求不同步,畢業生綜合能力有待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為了迅速取得社會效益,在專業設置上過于細化,市場適應性不強,培養的畢業生就業面較窄,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在課程建設發展上,與其他院校專業趨同現象比較嚴重;在教學模式上, 培養的畢業生在知識能力、思維模式等方面與社會需求有著較大差距,造成學校辦學無特色,專業無特點,學生無特長,畢業生綜合能力不高,學校培養與市場需求錯位。
2.師資力量薄弱,缺少職業生涯規劃專業指導
新建本科院校就業指導工作隊伍建設相對薄弱,人員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與崗位要求差距較大,就業指導的范圍窄、方法舊、途徑少,隨著就業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對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就業指導工作適應性較弱。有的學校就業指導的開展僅是從最后一年開始,其方式多為就業指導課、就業動員會以及各類就業指導講座等。目前,許多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還沒有專門的職業規劃師,一般是由做學生工作的老師或者思想政治輔導員來指導,而這些輔導者往往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3]。
3.就業觀念落后,職業生涯規劃心理準備不足
受精英教育時代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內的高校畢業生的擇業觀念仍然陳舊, 許多學生的就業觀念比較狹窄, 缺乏開闊的視野,缺乏創新創業的精神準備。在不良擇業心理影響下,畢業生往往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定位,不能適當地向用人單位展示自己,從而錯過機會,造成人為的就業困難[4]。
4.職業規劃目標模糊,內容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當前,受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和學校教育體制的影響,大部分大學生對職業生涯了解較少,缺乏規劃,沒有把個人能力、興趣、愛好與自己所學專業很好地結合,制訂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職業生涯目標模糊在求職過程中主要表現在畢業生缺乏目標,個人就業意愿與社會需求錯位,對求職缺乏針對性的準備,錯失適合自己的就業機會等情況。
5.學校知名度不高,擇業心態存在負向心理
新建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上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校知名度不高,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是專科學校升格或合并重組而成的,即使升本后也仍然缺乏老牌、重點高校所具有的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由于學校的升格和更名,更是缺乏知名度。二是畢業生就業自信心較差,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由于畢業學校層次、知名度等原因,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時,存在嚴重的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缺乏就業的主動性等負向心理。
三、教練技術在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實踐
1.教練技術應用于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如前文所述,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諸多不利因素,將教練技術運用于學生生涯輔導,在解決學生生涯規劃模糊、缺乏就業競爭力和克服自卑方面具有重大實踐意義。大學生生涯輔導的主要過程是通過引導大學生自我探索,理清自己的生涯目標,分析評估周圍的環境資源和機會,從而做出有效的生涯決策,并制定出具體的生涯規劃,將教練技術應用于生涯輔導中,通過老師教練式的引領,能使學生能夠快速有效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決策,從而引導學生自己找到答案[5]。
教練技術能夠通過一系列的行為干預模式,來了解大學生的心智模式,幫助他們了解自己,認識自己面臨的生涯任務,并洞察自己目前的狀態和問題,調整好心態,并通過不斷挖掘其潛能,探索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可能途徑,及時給予他們鼓勵和反饋,不斷推動其在一點一滴的行動中獲取信心和力量,從而使心智模式不斷改善,發展目標逐步實現[6]。
2.教練技術在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實踐
教練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輔導技術,在國內外已經成熟應用于企業員工的培訓與拓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應用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輔導,有助于解決他們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出現的問題。
結合教練技術應用的方法,將教練技術應用于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實踐,具體可以分以下幾個階段進行:
(1)建立教練關系。教練關系建立的基礎是教練與被教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與理解,尤其是相互信任要貫穿整個教練過程。通過寒暄、無加工信息回放、說出目的的表述及邀請參與等方式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教練關系并確定學生是否具備被教練的條件,師生雙方建立親密的信任基礎。
(2)確定積極目標。教師可以通過“零建議”的提問方式幫助學生厘清自己的目標和達成目標,而不是簡單告訴學生適合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因為目標的設定和實現過程是一種激勵過程,在與學生對其目標確定的溝通中,通過“傾聽”“強有力的問題”等交流方式使學生開闊眼界,突破限制,激發潛能,從而確定基于自身實際的積極的職業生涯目標。在幫助學生確定目標時,要迅速通過提問的方法使學生厘清個人目標,目標的確定必須符合SMART原則(具體的Specific、可度量的Measurable、可望達的Achievable、切合實際的Realistic、有時間規定的Timed);在學生有多個目標難以取舍時,要借助工具(如度量式、漏斗式、生命平衡輪等問題)使學生迅速對目標排序,最終確定生涯目標。需要注意的是,所有過程都是在發問中讓學生自己尋找目標,而非給學生明確答案。
(3)尋找資源和制訂行動計劃。尋找資源和制訂行動計劃是教練式教學的實踐體驗環節,能夠幫助學生獲得能量,積極應對,從而有效解決當下的實際問題。教練通過不斷地提問,如“還有嗎?還有嗎……”讓學生從更廣闊的視角觀察目前所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成為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思維專家,使其發現更多的可能性并找到最可行的解決方案,從而迅速地制訂行動計劃促進行動。
(4)迅速達成行動。從本質上看,
教練技術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動方法,達成行動是教練進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沒有行動就沒有成果。行動可以使被教練者的心態迅速提升,當被教練者找借口,不愿意馬上達成行動時,教練可以通過強有力的問題,如“你會采取什么行動?你下一步要達到什么成果?最快是什么時候做到?具體成果是什么?”等問題幫助學生迅速達成行動。
(5)教練關系終結。教練技術的關鍵是以學生的觀點澄清目標并進行評估,然后對內激發潛能、對外發現更多的可能性,接著建立實際可行的計劃,確定被教練者的承諾且馬上督促行動,之后對行動進行保持或者調整,最終實現或者最大限度地接近目標。
綜上,通過教練技術以上五個環節在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職業生涯輔導中的應用,可有效幫助學生改變思維模式,使學生在看到更多可能性的同時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設計、評估、調整和實踐,增強自身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梁立邦,段傳敏.企業教練:領導力革命(第二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25—44.
[2]黃榮華,梁立邦.人本教練模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23—124.
[3]隆 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4).
[4]郝德新.關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7(20):44.
[5]朱 紅,閆廣芬.基于教練技術的大學生生涯輔導模式建構與應用[J].高校教育管理,2012(02):86.
[6]歐陽彥琨.教練技術在大學生生涯指導中的應用[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1(S1):34.
(作者單位:胡建軍 蘭州工業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司馬利奇 蘭州工業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