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明
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受到“人”的教育。它的過程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使學生學會技能,更是學生生命活動的進行。但我們平時的數學課恰恰就忽視了這一點,以為人文教育只是語文課,藝術課的事情。但事實上,人文精神和數學知識像一對親密的朋友,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為教師,尤其是數學教師,更應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教育走向人性化。本文將結合具體實例進行探討。
一、欣賞數學的文化氣息,享受數學美
我們的數學學習內容,實際上不單單只有沉悶的數學公式、復雜的計算題以及令人頭痛的應用題。它還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文化,每一個學習內容的背后都有一種生氣勃勃的精神。例如,在圓周率的學習中,我們可以介紹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利用割圓術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比歐洲整整早了一千多年,以此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又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可以把蘇州園林中的對稱之美反映在課堂上,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原來也是充滿詩情畫意的。還有那直線的剛勁平穩,曲線的柔和,無一不滲透著藝術氣息,甚至是我們所厭惡的公式,其實它的流暢不也是一種美嗎?
其實,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捕捉美的眼睛,那么我們就可以讓學生享受到數學的美。
二、關注學生的情感,鼓舞人心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經歷了什么”“體會了什么”“感受了什么”,而一節好的課,用美國著名教育家梅里爾哈明博士的話說,應該是“鼓舞人心的”。所以,我們在數學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心理,提供他們感興趣的素材,關注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參與了整個過程。
在教學“反比例的應用”時,我是這樣處理的。
(以創建宣傳為線索探究新知)
出示問題: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勝浦中心小學組織一批學生去鄰里中心進行“愛我勝浦,講究衛生”的宣傳活動。5人一組,可以分成12組。如果6人一組,可以分成多少組?
(同桌討論、交流)
生1:我是先求出宣傳的總人數,再除以每組6人,得到10組。
生2:我是根據宣傳的總人數一定,也就是每組人數與組數的乘積相等,可以用方程解。
……
師:如果要分成15組,每組多少人?(獨立完成)
師:如果讓你來分組,你會怎么安排?為什么?
生1:我會分成10人一組,這樣每組人數多,宣傳起來力量大,而且又可進行不同的分工。
生2:(平時比較差的學生)我覺得可以分成4人一組,這樣分的組數比較多,可以分散到各個地方,宣傳的面比較廣,范圍較大。
……
學生各抒己見,各有各的思想,我都給予了中肯的評價。
師:分好組以后我們就出發了,可還有600米的一段路要走呢。
出示:如果我們每分鐘走100米的話,6分鐘可以到了。如果我們跑著去的話,4分鐘就可以到達。請問每分鐘跑多少米?
學生自由發言。
師:你認為走著去好,還是跑著去好?請談談你的想法。
生1:我認為走著去比較好,這樣既安全又有秩序。
生2:我認為跑著去好,這樣可以節省路上的時間,用來宣傳。
生3:我認為還是走著去比較好一點,排好隊伍走路會給人一種文明的印象,而且創建不就是還要注意個人形象嗎!
……
這堂課上,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又注意了學生的情感交流。不管是優等生還是學困生,對于我們江蘇省蘇州市勝浦鎮創建國家級衛生鎮的意義,都談了自己的想法。他們相信自己,把自己視為有價值、值得別人學習的人,所以,他們每個人都積極參與著,快樂而有活力。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過程
改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是數學課程改革的核心。它要轉變目前學生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所以,我們要提倡自主、實踐、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
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鞏固數學公式以及計算方式,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說:“是幫助了被教育的人,給他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人格。”
綜上所述,數學雖是一門科學學科,但它也蘊涵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就需要教師教育思想的轉變,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我相信,我們的教育將越來越人性化,達到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勝浦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