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名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部分明確指出: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以此審視我們的高中語文課堂,就會讓我們多少有些汗顏。面對“情境教學”“情感教學”“語感教學”等教學理念鋪天蓋地的推動感召,語文教師有些茫然。究竟如何優化語文課堂?我認為,語文姓“語”,就得充分利用朗讀這個語言的重要表現形式,來營造一個書聲朗朗的語文學習氛圍。這里,作兩個方面的探討:
一、課文范讀要標準
盡管我們有先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但課堂上教師鮮活、溫馨、直觀、可親的范讀,依然是不能被多媒體所取代的。
1.明確范讀的目標
在教學中,通過恰當的有聲語言,可以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正確掌握常用字的讀音和意義,準確地理解不同詞語的正確讀音、意義和用途,弄清和記住各種句式,了解各種體裁文章的層次結構,懂得常見的修辭知識等;另一方面,教師應根據學情,也可以側重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教師應從課文的內容、主旨、結構等方面理解課文,確定范讀的目標,找出課文本身的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通常情況下,教學詩歌類作品,范讀時應側重體現文本的韻味和意蘊,教學說明性較強的作品,應側重其內在邏輯呈現,教學論說性較強的作品,應側重表現作者鮮明的立場和態度。例如,我在教學《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時,首先就進行了范讀,只要是文本中描寫中國人揚眉吐氣的語句,像“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等句子,我都徐徐道出,以抒發作為中國人的自豪之情。
2.掌握范讀的要求
高中階段的范讀,要較少夸張成分,更多地注重真實、準確,努力讓每一個真實的音符引導學生叩開知識的大門,從而踏進知識的殿堂。教師應把自己對作品的朗讀設計與學生分享,尤其是教師獨到的認識與發現。在教學《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文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了《箜篌引》《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全文以及《桃花扇》節選,并進行配樂示范朗讀,結合課文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就對課文內容有了很全面的了解,對梁啟超先生的“熱心腸”也就體會得更深了。
3.注重范讀的策略
高中教材的篇幅較初中更長,為收高效,教師可在朗讀指導時堅持“以點帶面”的方法,甚至用一個詞、一個句子、一個段落為例,“以一當十”,來具體詮釋在朗讀中是如何品味語言的。實際操作時盡量用“素讀”的方式,在最傳統的對話問答中,對文本中的關鍵的字、詞、句作最樸素的解讀,讓朗讀漸行漸深。譬如《包身工》的教學,我以課文開頭寫包身工“四點一刻”的起床情景為范讀材料,僅僅抓住文本中的“生物”一詞,與學生進行深度對話,學生不但順勢找到了“懶蟲”“豬玀”等可以印證的詞語,對剖析包身工的悲慘命運也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二、科學指導要到位
朗讀教學本身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如果有了教師的適當適時的引導,學生便會心領神會,收事半功倍之效。
(一)認真推敲字句的意蘊
俗話說,“辨字句于毫發之間”。教師應引導學生以敏銳的眼光,緊扣文本的關鍵之處、細微之處進行解析,品味文本中那些或新穎別致、或韻味悠長、或含蓄蘊藉的詞句。
例如,《鴻門宴》中范增有這樣兩句話,一句是他出去招項莊進帳舞劍,說“因擊沛公于座,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另一句是在劉邦逃脫后,他說“吾屬今為之虜矣!”教學中,學生往往會一讀而過,教師則可以提醒學生,這兩句話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才能體現范增的內心活動。通過比較,學生就能發現,后一句用了一個虛詞“矣”。然后再組織討論,學生就能明白:前一句表現的是范增對項莊的諄諄告誡,他老謀深算,知道劉邦是最大敵人,而現在是最佳時機,成敗在此一舉,所以他不惜以威嚇的語氣警告項莊,因此語氣短促有力,體現了范增內心高度的緊張和極大的期望。可最后,敵人還是成功逃脫,而項羽卻執迷不悟,范增只好長嘆一聲,“矣”字正好將他的失望、憤懣、遺憾等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然后再組織學生朗讀,學生就能更深刻地體悟到作者“一字千鈞”的分量。
(二)充分引導學生的感受
古人云,“感受”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教師要堅持感受性原則,在朗讀教學中千方百計地啟發引導學生以他們自己的感覺、知覺、認識、情感等等去觸摸作者的心靈,又用自己的感受去充實和豐富文字語言。
1.幫助學生充分地感受文學作品中的形象
首先,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體驗,引導學生建立清晰的內心視像,使朗讀的過程像放映電影似的隨著作品描繪的情景,一幕幕地展現在眼前;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感受文學作品中不同景別的豐富內涵以及運動變化,把握住作者情感轉換的脈絡,從而對作品的主旨自然就會有形象的感受和深刻的認識;第三,仍然要注意品味細節,最大限度地引發情感的共鳴,讓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的翅膀翱翔起來,并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用個性化的感受,去豐富作者筆下的形象。
2.指導學生細致地梳理文學作品中的邏輯
作品的邏輯關系,主要是指全篇各層次、各段落、各語句之間的內在聯系。這種內在聯系就是文章呈現的邏輯之美,主要體現在以抽象思維為主要內容的說明性、論說性文章之中,常常體現為主從、對比、遞進三種形式。在主從關系中,朗讀時要把主要的觀點讀出氣勢和力量,在對比關系中,朗讀時要注意體現輕重之間的反差,在遞進關系中,朗讀時要盡量體現步步逼近的發展態勢。簡言之,要使作品的思想感情化為自己內心的語流,變“死氣沉沉”為“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