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兆平
中國當代教育家薛法根說:“至簡就是以簡馭繁,返璞歸真,追求的是一種真、純、實、活的一種教學境界?!贝蟮乐梁?,一般我們普遍認為至簡是一種自然法則,但如果把這種至簡引用到教育當中來,引用到我們課堂當中來,這便成了教育的一種原則、策略,更是一種境界。
一、課堂的至簡·讓學·
拓展
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小學(以下簡稱“我?!保┙ㄐV蹙吞岢鲋梁喺n堂要“至簡·讓學·拓展”?!爸梁啞本褪菙P棄繁瑣,固本求源;“讓學”就是以生為本,主動學習;“拓展”就是學以致用,拓開新篇。剛開始提出時教師們都還沒弄透,后來南通教科研中心在我校成功舉辦了至簡課堂的專題活動,著重就課改提出了十二字的指導意見,讓我們進一步理解了至簡課堂的內涵。讓學生自主發展,是我們課堂的需要。我們在突出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應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教與學彼此依存,相得益彰。
“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與至簡課堂是密不可分的。至簡就要緊扣目標,教學目標要簡潔明了,堅持“少即多”“少而精”的教學思想,追求教學過程至簡,合理釋放課堂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我們的課堂才能張弛有度、動靜結合、低耗高效,充滿生命的活力。
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教師要適量安排教學內容。選材要“少而精”,這個少不是簡單機械地減少教學內容,也不是減少教學的知識容量,而是所選題材要有典型性,針對性,要精選素材。使每一個材料在課堂上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限時講授要倡導“課堂上三不講”,
即“學生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怎么學也學不會的教師不講”。我們學校在每一個教室里安裝了時鐘,提醒老師每堂課講授的時間不得超過15分鐘,保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二、至簡課堂的實踐探索
我們老師如何在課堂上做到智慧的簡單?我們要求每一堂課老師們都要去認真研究教材,在研讀過程中,不斷豐富,不斷放棄,學生懂的不教,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教,真正抓住重點、難點,教學生想學的,努力做到在本質上精益求精,在表面上力求簡潔明了。我校處在城鄉結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我們生源的質量,我們毫不避諱,要求老師教學時不求面面俱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重點落實。每節課確定一個核心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適合自己的、發展性的一得,學生將每課堂的一得,連點成線,那他們的學習能力將會螺旋上升,獲得更多的發展。
我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課堂上學生舉手發言的人數是按年級的從低到高遞減的。我便開始思考問題的原因。通過自己的課堂,我發現原因首先是課上沒內容講,然后是講的東西多,學生沒有發言的機會。我在上課的時候喜歡講課時間多,總覺得應該把我知道的都告訴學生,學生發言就少,舉手就少。想要在這堂課上完成的目標越多,學生舉手的機會就越少。
所以,我在教學中就常常去研究去實踐,如何去把一本教科書在教學生的過程中從厚讀薄,再讓學生自己從薄讀厚。教師心目中的至簡是高效率的,學生所要接受的知識是簡單的,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自己教學的過程把整個課堂變得簡單。
三、至簡課堂的教學策略
課堂需要從冗繁走向凝練;從緊張走向舒緩;從雜亂走向清晰;從膚淺走向深邃,實現有效的教學就是走向至簡教學。追求的是樸素靈動、返璞歸真, 以真實地呈現突出核心目標。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基于學生的知識與學習經驗, 圍繞學生困惑之處對課堂教學情境創設、內容選擇、活動細化、結構設計、媒體使用、方法指導等多方面進行至簡處理,以求教學內容和方法最大程度的整合優化,用簡潔、明了、易于操作與交流的方式幫助學生于困惑之中生思啟智。這就要求教師要學會取舍、篩選和提煉,學會有選擇地放棄。至簡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思考方法,也是一種教與學的方式。課堂教學更多的是結論、思想與方法的傳遞,用最簡單的方式、簡練的語言、簡明的活動,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從小學學科的本質特征來看,實施至簡課堂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符合小學各學科本身的需要。
至簡課堂所倡導的教學情境應真實、簡潔;教學內容應簡明、充實;教學過程應簡化、厚實;教學方法應簡樸,多樣;教學評價應簡明、真誠;教學語言要簡練、深刻;教學媒體要簡單、適用;教學情境應真實、簡潔。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有效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情境應該建立在真實的學習起點上,只有真實才會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學習經驗發生聯系,激活個體認知。至簡課堂的教學內容應簡明、充實。在有限的時間內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至簡課堂的目標。故而我們提倡適度、適量的原則,有針對性的“少而精” 的選擇。重組教材,同時巧用素材,做到一材多用、一景多回,使學習材料與情景在教學中發揮最大作用。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陶行知先生做人的準則,也是他對我們每一個教師和學生提出的要求。至簡課堂遵循了陶先生的求真理念,“化繁為簡”“博觀而約取,厚積薄發”這一理論的追溯,恰恰體現了至簡教學的正本清源、返璞歸真的實踐特征。讓我們在至簡課堂上回歸本真,讓孩子能夠快樂地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