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針對老年人的詐騙不斷發生,廣東、上海、天津等地還出現了專門針對老年人的虛假“理財產品”。花樣不斷翻新的詐騙手法,讓不少老年人一輩子的積蓄、養老錢一夜蒸發。
相關機構涉嫌欺詐
日前,廣州市越秀區法院連續審理了兩起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案值達2億多元。受害者大部分是老年人,數百名投資者血本無歸。
近日,“泰源環保科技”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在越秀區法院開庭。這家號稱生產保健品的民營高科技企業,以“高收益投資”的方式從100多名受害者手中非法斂財1.5億元,受害者大部分都是老年人。
近一個月時間中,在越秀區法院審理的另一起以老年人為主要受害群體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注冊成立廣州市福仟年健康飲水設備有限公司、廣州尚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后,以生產電解水機、茶藝項目、收購農莊為名,用高息為誘餌斂財8000多萬元。在公司完全停產、處于無資金運作的狀況下,欺騙老年人投資,導致700多名投資者血本無歸。
除了上述名目繁多的“科技企業”“投資公司”,在涉嫌針對老年人的理財詐騙中,還出現了一些表面“高大上”看起來十分安全的大公司的身影:根據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批復,上海天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于2014年4月18日正式在上海股交所掛牌交易。其產品宣傳單顯示,其提供的理財產品最低5萬元起購,年化利率最高可達18%。然而記者近日實地走訪發現,該公司大門緊閉,門上貼著“報案請去XXX經偵大隊”的告示,門內則一片狼藉。據知情人士介紹,從4月中旬起,該公司就人去樓空,其總經理胡國政去向不明。
一些受害者家屬表示,該公司主要推銷對象是各個小區的老年人。業務員不僅對老年人反復強調“資金安全,受法律保護”,還常常施以各種小恩小惠。上海市某事業單位的王先生說,在業務員強烈推薦下,他父親先后購買了該公司56萬元的理財產品,幾乎是父親大半輩子的積蓄。現在,投資打了水漂,“老人幾乎精神崩潰,茶飯不思”。
此外,即使在正規銀行機構購買理財產品,也有可能陷入詐騙陷阱。年近七十的楊女士原來是北京一家公司的高級技術人員,是北京市某銀行的VIP客戶。然而,在客戶經理的強烈推薦下,楊女士花30萬元購買了一款號稱年收益15%的理財產品,卻在不久后發現該理財產品根本不是該銀行的產品,而客戶經理也不知去向。“理財產品單據上也沒有銀行的章,銀行不愿擔責,至今也不知道去哪找回這30萬元。”楊女士說。
溫情關懷頻成陷阱
調查發現,在各類老人理財詐騙案中,除了利用高息利誘之外,詐騙手法也花樣頻出。
針對“空巢老人”設“溫情陷阱”。為推銷保險理財產品,廣州某保險公司業務員提著水果和禮品水壺登門拜訪,除了給老人削蘋果、做按摩、關心其日常生活外,還與老人聊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最終,老人不僅花費4000多元購買了保險理財產品,還花了1000多元買了一臺按摩器、60多元買了一小瓶果蔬洗潔精。
利用信用度高的場所行騙。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島一支行客戶經理在銀行的經營場所內,以幫助投資理財等為名騙得資金2400多萬元。退休職工徐女士是其中一名受害人。她說原本是到這家銀行辦理其他業務,但接待的銀行客戶經理大力推銷理財產品,最終她投入24.25萬元資金,如今血本無歸。
組織實地考察旅游,通過宣講會和推介會增強迷惑性。69歲的趙女士和78歲的莫先生是在“大塊金”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一案中受害的一對夫妻。趙女士告訴記者,他們當初本來想買房,但錢不夠,在街上偶遇“大塊金”做宣傳,聲稱是投資黃金的項目,收益率很高,能賺上百萬元。
“他們為了壯大聲勢,在豪華酒店開茶話會,請聲稱已投資的老人出面打廣告,宣傳項目背后有內蒙古、廣州和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領導支持。為了讓我們相信,還組織了一部分老人去內蒙古旅游、參觀。”趙女士說。夫妻兩人信以為真,一股腦把一輩子積蓄的50萬元投了進去。
家庭和法律防線均需強化
廣東省社科院人口與社會研究所研究員鄭梓禎表示,老年人頻遭理財詐騙的背后,固然有其自身認知能力退化的問題,但是來自家庭和社會關懷的不足,同樣給了違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
國家老齡委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鄉老年家庭空巢率已近50%,有的大中城市甚至達到70%。“長期和兒女分開或者被親人疏忽,造成老人的情感饑渴。他們希望交流和被關懷的心理訴求很難得到滿足,一些兒女覺得‘自己說話父母聽不進去,某種程度上也是交流不足造成的。一些老人在推銷人員那里獲得了表面上的尊重與呵護,特別容易降低對風險的警惕性。另外,還有一些老人長期與社會脫離,把理財、投資等行為當作與社會發生有效聯系的一種方式,但因為知識和認知能力不足,給詐騙分子鉆了空子。”鄭梓禎說。
很多詐騙案暴露出監管不力的問題,有關方面對于良莠不齊的投資理財公司缺乏相應規范。據法律人士介紹,不少主營“投資管理”的理財公司,實際上只有一張咨詢類業務牌照,并沒有投融資等金融業務的資質,在法律上也打著擦邊球。
此外,業內人士表示,不法分子利用銀行等正規場所,違規向老年人推銷高風險理財產品的事件不斷發生,要高度關注正規商業銀行的“內鬼”問題。
事實上,早在2006年,銀監會就發布了《關于商業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風險提示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應禁止理財業務人員將理財產品(計劃)當作一般儲蓄產品,進行大眾化推銷;禁止理財業務人員誤導客戶購買與其風險認知和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理財產品”。
某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按照公司風險控制的要求,65歲以上的個人客戶,應當不允許購買風險較高的理財產品。但是,很多銀行在具體執行時不夠規范和嚴格。
“對于利用商業銀行等正規營業場所向老年人違規銷售高風險理財產品甚至詐騙的,銀行不能以‘不知情‘不相關等理由拒絕承擔責任。”劉春泉認為,商業銀行等也應當按照監管要求嚴格內控,切實履行其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新華社 201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