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群
摘要:習慣是什么?習慣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覺當中養成的。習慣是一種非智力因素,是人們在后天所養成的一種自動進行某種活動的特殊傾向,是一種自覺、主動、持久、穩定的行為方式。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對一個小學生來說,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培養成一種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實在是比學會一些具體知識重要得多,因此學校德育工作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關鍵詞:學校;德育工作;學生;行為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9(b)-0000-00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段話: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接受采訪時回答關于他在哪里學到的東西最重要這個問題時,答案出乎所有人意料,竟然是幼兒園,隨后他對此進行了解釋,他認為“好東西要和小伙伴分享,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要拿,物品要擺放整齊,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正是這些幼兒園養成的良好習慣促使他獲得了成功。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
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付出巨大努力,學生的習慣養成卻收效甚微。于是有人慨嘆“書不好教了,人不好教了”。傳統的德育重在教化,告訴了人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讓人們學會崇高、優美、莊嚴等,教化或多或少是要追求神圣的。但時至今日,德育必須從神圣的講壇上走下來,走向世俗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體驗什么是社會公德,什么是傳統美德。進而讓學生在生活中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降低要求,貼近實際
我們在對學生行為習慣提出要求的時候,往往忘記學生的身份,把他們當成人來看,因此提出的要求過高、過于抽象,孩子很難達到。所以,我們要降低要求,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比如,把“培養自理能力”換成自己包書皮,寫姓名;自己系鞋帶,背書包等等。同時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把行為習慣要求創編成主題鮮明、簡潔明了、易學好懂的兒歌形式,讓學生樂于吟誦,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道德情操。
2不灌輸,不說教,變“裁判員”為“教練員”
對于小學生如果泛泛地講大道理他們或者是聽得模棱兩可,或者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教育效果很差,這個時候老師不要再高高在上地做“裁判員”,而是作為“教練員”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比如有些孩子會為了掩飾自己的錯誤行為而撒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狼來了》《木偶奇遇記》等動畫片,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撒謊的后果是什么?讓學生認識到撒謊行為的危害,并下決心改正這一不良行為習慣。
3言傳身教,注重榜樣的激勵作用
字典中榜樣的意思是值得學習的好人或好事。對學生來說,具有無可懷疑的威信,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以模仿的榜樣就是教師。所以教師切不可只關注于向學生提出各種行為要求,爾后,像檢查官一樣檢查學生做得怎樣,像法官一樣判斷學生的對與錯,而忽視了自己在與學生交往中的榜樣作用。要求學生工工整整寫字,教師在板書時候就不能敷衍潦草;要求學生不能遲到早退,教師每天早早就該來到學校;要求學生隨手撿拾垃圾,教師就不能對腳邊的紙屑置之不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去影響、感染學生。而對于學生影響最大的是身邊的小伙伴,他們每天一起學習,一起游戲,在共同的事件中體驗類似的情感,在他們中間樹立起的榜樣,真實,可信,是孩子們迫切模仿的對象。老師們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在課堂上組織紀律時,如果說一句,xxxt同學已經坐好了,其他學生馬上會結束手中的事情,像那位同學一樣坐正身體,尤其是低年級學生,這一招屢試不爽。
4儀式教育:擦亮成長中每一個重要日子
儀式是一種神圣莊嚴的氛圍,一場內涵豐富的活動,一次意義深遠的慶典!“升旗儀式”、“開學典禮”、“入學儀式”、“入隊儀式”、“成長儀式”、“畢業儀式”、“頒獎典禮”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日子,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教師可以抓住這些良好契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5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搭建行為習慣養成的平臺
一是開展“打電話”“問路”、“排隊乘車”“超市購物”等小游戲活動,讓學生體驗生活,從游戲中學會待人接物的方法,形成文明禮貌習慣;二是開展“系鞋帶”“戴紅領巾”“梳辮子”等趣味比賽活動,提高學生自理技能,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良好習慣。三是針對學生出現的不良行為開展例如“壓歲錢該怎么花”“小學生該不該去網吧”“在家里勞動換錢好不好?”“好習慣從我做起”“做一個文明禮貌的小學生”等主題辯論會、班隊會,開展行為規范教育。四是結合節假日開展社會性實踐活動,如母親節讓孩子給媽媽做一件手工禮物,老人節帶領學生去社區慰問孤寡老人,勞動節讓學生學會一件家務勞動……讓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受到啟發教育,養成良好習慣。五是定期讓學生繪制手抄報,鼓勵學生廣泛閱讀,養成搜集資料、分析資料、整理資料的好習慣,并把學生的手抄報張貼在班級宣傳欄,供學生瀏覽,互相學習,每一期手抄報都選出最佳編輯、最佳設計等,激發學生的上進心,體驗成功的喜悅,并將這種喜悅轉化為行為習慣養成的動力。六是結合電視上流行的益智節目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開展“漢字聽寫大賽” “成語接龍比賽”“猜謎語大賽”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養成正確書寫漢字,使用漢字的好習慣。
6發揮各學科的育人功能
行為習慣養成的主陣地不僅僅是課外實踐活動,而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學科的課堂。注意力集中,耐心傾聽;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勇于探究,親密合作;廣泛閱讀,勤于積累……這些好習慣應該隨著各個學科的教學悄然浸入孩子們的內心,成為孩子們學習進步的好幫手。因此每位任課教師都要在自己所任教的學科內注意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而不是把學生習慣培養看成是班主任和品德老師的事,深入挖掘自身學科德育點,轉變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嚴格課堂紀律,明確作業要求,對布置的內容認真進行檢查與反饋,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
7及時糾正不良習慣
壞習慣一旦養成,就具有自然的驅動力和心理慣性,許多孩子能意識到自己有不良的習慣,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復不良的習慣。所以當學生出現不良習慣苗頭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及時糾正。千萬不能因為事務繁忙或者覺得小事一樁而任其發展,一旦形成習慣就很難改正。首先要指出不良行為的壞處,然后教給學生合適的行為標準,學生知道了錯在哪里,該怎樣去做,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8結論
總之,在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中要講求方法,抓住學生心理、生理的需求,體現關愛,強化要求,以理服人,以制度管理人。這樣才會使我們在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上少花力氣,少走一些彎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專著——作者:陳鋒. 書名[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10位[7801957644]13位[9787801957641] 出版者: 九州出版社出版年:2008-1-1
[2] 專著——作者:林格. 書名[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isbn: 7302314764. 出版者: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年:2013-3
[3] 專著——作者:查爾斯·都希格譯者:吳奕俊,陳麗麗,曹燁書名[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版次:2013年4月第1版書號:ISBN978-7-5086-3801-0/F 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