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明
摘 要:大眾傳媒中的城市形象,是大眾傳播機構或組織借助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城市源像信息的把關和編碼而產生的符號圖像。它具有真實與虛擬共生、穩定與變化并存等辯證特征,它能助推城市傳媒的發展,影響城市現實的改造和軟實力的提升。
關鍵詞:城市形象;真實性;虛擬性
大眾傳媒中的城市形象,是大眾傳播機構或組織借助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城市源像信息的把關和編碼而產生的符號圖像。這里的大眾傳媒,既指一種傳播工具或手段,也指從事信息采集、加工、復制和傳播的專業組織或機構。傳媒建構城市形象的重要前提就是理清大眾傳媒中城市形象的特征與功能。
1.大眾傳媒中城市形象的主要特征
(1)真實與虛擬共生。大眾傳媒中的城市形象,源自大眾傳媒對城市源像信息的選擇和把關,因而能夠相對客觀真實地反映城市的現實環境,其內涵表現出一定的真實性。但大眾傳媒中的城市形象,在符號化的過程中,又滲透了大眾傳媒自身的價值觀和主觀評價,因而必然帶有虛擬性。鮑德里亞從符號與現實對等的原則出發,總結了形象與現實的四種關系:一是形象反映了基本現實,二是形象掩蓋和歪曲了基本現實,三是形象掩蓋基本現實的不在場,四是形象與任何現實無關,它是自己純粹的仿像。這就表明,大眾傳媒中的城市形象,永遠不可能等同于客觀現實,而只能無限地逼近客觀現實。它只是真實與虛擬的共生體,或者說是真實與虛擬不同比重的組合體。至于這種比重的大小,不僅取決于媒介技術和符號文本的類型,更取決于傳播媒介機構在編碼過程中所受到的諸多場域的合力大小。例如,一般而言,新聞文本中的城市形象,相比電影和文學文本中的城市形象,其真實性要大一些。
大眾傳媒中城市形象的真實與虛擬共生這一特性啟發我們:傳媒在建構城市形象的過程中,不能過分強調媒介真實中因主觀介入導致的與客觀真實的差距而失去對客觀的信任,也不能太過注重其與現實世界的相似之處而導致對主觀的倚重,而要盡可能地追求真實,規避虛擬。要充分認識真實與虛擬的距離,著眼和依托城市的現實發展進程,發揮傳媒社會公器的角色,采用新聞專業主義的理念,努力排除主觀干擾,客觀地建構,真實地反映。
(2)穩定與變化并存。大眾傳媒中的城市形象一經塑造或建構完成,并經由公眾的接受之后,在城市公眾的心目中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心理定勢會使人們不會因為事物的某些變化而馬上改變對該事物形象的看法和評價。然而,這種穩定也是相對的,大眾傳媒中的城市形象完全有可能因為人們主觀的努力或被動的因素而發生變化。例如,時間造成的記憶模糊或淡忘、城市源像信息的客觀變化,大眾傳媒的傳播理念變化,以及其他社會力量對傳播內容的管制等。曾一果就認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展大體經歷了以鄉村為主體、以城市為主體和以全球化為主體的三個歷史時期,不同的歷史時期,大眾傳媒所關注的城市形象,從與鄉村相對的景觀形象,到以現代城市為主的想象,再到城市全球化的想象和本土重構,三者之間,既有穩定性,又有變化性。[1]
穩定與變化并存的這一特性啟示我們:大眾傳媒致力于建構一個相對穩定的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公眾認同。而當城市形象危機事件爆發或者新的城市形象定位推出時,大眾傳媒要適時調整思路和對策,盡量消除城市的負面形象,重塑城市的美好形象。
2.大眾傳媒中城市形象的功能
人類為什么要創造城市形象?筆者的回答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和改造其所居住的城市環境,從而使人們生活得更加美好。正如莉恩·洛芙蘭德所言:城市形象是社會性和文化性的,城市形象在城市社會現象中主要發揮著兩種功能:一是影響著人們對城市生活的理解,二是塑造著城市生活本身。[2]
第一,大眾傳媒中的城市形象影響著城市建設的理念與決策,關系著城市現實的改造與軟實力的提升。大眾傳媒中的城市形象是依附于城市現實的。城市建設就是對城市現實的改造與提升。一般來說,城市的現實存在,決定了大眾傳媒中城市形象的良好與否。但是,大眾傳媒中城市形象的良好與否,反過來影響著城市建設的理念和決策,進而影響著城市現實的改造與軟實力的提升。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霍華德的“田園城市”,從以芝加哥為起點波及歐美各大城市的“城市美化運動”,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地傳播媒介中涌現的“城市形象工程”,古今中外,人類對城市形象的探索與追求,從未停歇。正是在這些城市形象的理論和實踐中,當今世界城市的決策者和建設者們,形成了一些城市發展的共識,如城市功能的國際化、城市形態的智能化、城市環境的園林化、城市建筑的特色化,等等?!半S著大眾傳媒在社會話語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各地的城市形象建設也逐漸向媒體傾斜,有意識地利用媒體塑造自己的城市形象不僅成為本世紀城市文化建設的新趨勢和重要特征,同時也預示著媒體主導的城市形象文化開始與官方意識形態乃至商業資本進行合流,媒體的城市想象成為建構當代城市認同的一種重要文化力量?!?/p>
第二,大眾傳媒中的城市形象影響著人們對城市的認知與評價,關系著城市生活的優化與和諧。大眾傳媒中的城市形象不但影響著城市的客觀現實,而且影響著城市內部和外部的人。一個和諧、有序、美好、文明的城市再現形象,會增強本地人的文化和心理認同,增強外地人前往的欲望和投資的信心。反之,一個充斥犯罪、貧困和社會混亂的城市再現形象,會使本地人的城市生活更加緊張和失望,會使外來的投資者和游客望而卻步。城市符號互動論的理論家們認為,人類行為以事物所含的意義價值為基礎,生活在城市中的個體在真實地感受城市生活的同時,必須憑借符號來尋求城市生活的意義。盡管完全理解城市是不可能,但可根據自身的經歷、通過由符號形成的城市形象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整個城市。城市一旦在某種程度上被符號化了,處于城市環境中的個體的行動在某種程度上也被組織化了,例行化了。據此,符號互動論者們相信:“個體通過將城市特征符號化,接受并理解了具體的城市形象,這不僅僅是為了尋求精神上的寧靜,也是為了能更好地在城市中生活?!盵3]
第三,大眾傳媒中的城市形象是大眾傳媒的一種重要資源和資本,它關系著大眾傳媒的生存與發展。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大眾傳媒,要想獲得生存和發展,必須具備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大眾傳媒中的城市形象,首先就是一種重要的內容資源。大眾傳媒中城市形象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其外延可包括城市中的一切。不少報紙、雜志、電視等大眾傳媒,在報道城市的發展成就、評價城市的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創立了不少專欄、頻道,有的甚至成為傳媒的品牌欄目,為傳媒帶來了豐厚的廣告收入和發行收入。這說明,傳媒關于城市的內容資源只要做得好,就可以增值為經濟資本。同時,大眾傳媒中的城市形象,更多的情況下以一種符號形態而出現,具備意識形態滲透及同化的力度和二度生產的能力,進而作用于受眾和政府的注意力,產生更多的社會效益,因而又是傳媒發展所必須具備的重要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
在城市功能由宗教、軍事、政治為主轉向經濟、文化為主的今天,大眾傳媒中的城市形象既是一種生產力,也是一柄雙刃劍。大眾傳媒中的城市形象之水,能載城市發展之舟,也能使之擱淺甚至傾覆。
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城市形象從自在狀態盡快轉向自為狀態,這就要求城市領導者、管理者和大眾傳播機構,有較強的形象意識,能正確地設計與傳播城市形象,使城市形象的正面功能得以充分發揮,進而助推城市與傳媒的發展,滿足人類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曾一果.想象城市:改革開放30年來大眾媒眾的“城市敘事”[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
[2][3]蔡 禾.城市社會學:理論與視野[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衡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