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學生如何看待數學,如何理解數學,以及能否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觀察、分析比較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這些都可以反映出學生的數學素養。具有高質量的數學素養能使學生受益終身,因此,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比教會學生做題顯得更為重要。
一、訓練數學語言,發展數學思維
語言與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正確的語言是進行正確的數學思維的基本前提,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當將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和數學知識的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將它看成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才能更好地鍛煉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和準確性。
1.教師的引領、示范
教師的語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教師的語言更應是學生的表率。因為兒童天生喜歡模仿,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的言談舉止、語言素養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因此,教師在表達時一定要力求用詞準確、精煉扼要,切忌拖沓冗長、邏輯混亂。這就必然要求教師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發揮自己的語言示范和引領作用,從而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之初就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2.課堂教學的組織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良好課堂環境的建設,努力構建平等、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安全、輕松,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教師風趣的點撥,讓學生思想放松,心情愉悅,在課堂上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學習主體和內在潛能才會最大限度地得到激活,他們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二、改進教學方式,滲透數學思想
1.引導學生經歷數學規律的探索過程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已經習慣于圍繞一個規律的“探究”,一組練習鞏固操作的勻速運動方式進行教學。如果教師依然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不僅不能有效地發揮知識作為育人資源的載體作用,而且還有可能增加教師的教學負荷和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我們需要打破原來這種勻速運動的教學方式。例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加法交換律”時,教師可列舉一些算術式:2+6=6+2,25+43=43+25……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交換2和6的位置和不變,交換25與43的位置和不變”,緊接著教師引發學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都不變呢?”引發學生猜想,從而進行舉例驗證,最后概括結論。
2.引導學生經歷數學公式的推導過程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探索性、推理性比較強的課,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參與幾何公式的來龍去脈,又使學生的空間觀念獲得發展,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
三、聯系生活實際,培養數學意識
1.導入生活情境,引出數學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所學的新知與自己熟悉的生活現象密切相連時,學生對新知的認同感就越強,他們接納新知的愿望也就越強烈。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找準切入點,將數學新知嫁接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中,使原本枯燥單調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鮮活真實,從而引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內心需求,激發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優化數學學習的效果,使數學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借助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頭活水,是科學知識產生的基石。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更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某種程度上,學生是否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將直接影響著他們數學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教學時,我們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教會他們聯系實際,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搭建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的橋梁,讓學生借助生活基礎去思考數學問題,不斷培養他們的數學能力,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
3.回歸生活實踐,思考數學問題
例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認識平行四邊形”時,教師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的這一特性在生活中還有著廣泛的應用,你能在生活中找一找嗎?”學生很容易找到學校門口的伸縮門中有平行四邊形、還有家里晾衣服的衣架、工地上的升降梯等都用到了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在這樣的教學片段中,教師引導學生感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數學素養是一種綜合素質,它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貴在重視和堅持。要為學生創造適合他們開展和參與各種探究活動的條件,使他們在活動中開拓思維,促進全面發展,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各種活動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應用價值,真正提升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