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瑛

摘要:本文從創作背景、樂曲結構、調性節奏、鑼鼓段落、樂曲段落等方面對琵琶曲《龍船》進行了系統、完整的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琵琶 龍船
每逢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江南地區民間就會舉行龍舟競賽。龍船的兩側坐著劃槳的選手,船頭有人打鼓助威,一聲令下后,選手們用力劃船,先到終點者就是冠軍。只見船上眾槳疾搖,岸上與船上鑼鼓齊鳴、人聲鼎沸。
一、琵琶曲《龍船》的創作背景
琵琶曲《龍船》就是清代浦東派琵琶演奏家陳子敬以端午節賽龍舟這一風俗為背景而創作的,琵琶分為南北兩派,南派琵琶又以江南地區為中心分為浦東派、崇明派、無錫派、平湖派、汪派。陳子敬就是浦東派的重要傳承人,他培養了大量的學生,比如:張步蟾、曹靜樓等,其中再傳弟子沈浩初對浦東派琵琶的發展也作出了杰出貢獻,沈浩初的學生林石城后來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的琵琶教授,把琵琶的民間教學帶入到了高校的系統教學中。林石城老先生在中央音樂學院又培養了大量的琵琶人才,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劉德海、葉緒然等老一輩琵琶演奏家。
《龍船》流傳至今有三個不同版本:一是張步蟾傳譜,張正秋改編,林石城記譜整理。張步蟾是陳子敬的學生,張步蟾、張少蟾、張正秋祖孫三代是當時蘇州地區有名的評彈世家。他們演奏的《龍船》就是源自于陳子敬;二是華彥鈞演奏譜,曹安和記譜,華彥鈞就是瞎子阿炳,他除了演奏二胡以外還會演奏琵琶,《龍船》是他的三首代表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之一,華彥鈞經常聽張少蟾演奏《龍船》,因此他的版本與張少蟾是相似的;三是林石城演奏譜,林石城根據浦東派各傳人,也就是陳子敬的徒子徒孫的演奏綜合整理而成的??梢钥闯?,民間藝人的演奏都是口傳心授,代代相傳的,他們都不會記譜,作品能流傳下來,都需要有專門的人為他們進行記譜,也正因為這樣,有很多的樂譜在傳承的過程中會丟失。但毋庸置疑這三個版本的《龍船》都是源自于陳子敬的。本文論述的是張步蟾傳譜,張正秋改編,林石城記譜整理的《龍船》。
二、樂曲的結構
《龍船》是由兩個素材組成的,一個是熱鬧的鑼鼓節奏,一個是優美的民間小曲旋律。全曲采用了循環體的曲式結構。
樂曲共分9段,全曲采用了一段鑼鼓、一段民間小曲,再一段鑼鼓、再一段民間小曲地演奏。因為江南地區的龍舟賽是分為兩類,一類是比賽速度,另一類是比賽演唱、演奏的,這類龍船的船身很寬闊,便于在船中作各種表演。顯然,琵琶曲《龍船》應該指的是后者。根據浦東派傳人林石城先生介紹,每一段鑼鼓加上一段民間小曲,表示著一條龍船上的演唱情景。民間小曲與鑼鼓結合得越多,表示龍船的條數也越多。大家知道民間藝人的演奏是沒有樂譜的,更多的是即興、自由的演奏,因此民間藝人在演奏《龍船》時,每次演奏也都不同,可以演奏三條、四條龍船,也可以演奏九條、十條龍船。完全是根據當時的環境、心情而定的,雖然是鑼鼓節奏和民間小曲交替運用,但民間藝人在演奏時每遍都會進行不同的加花、減花變奏,絕不會重復的。
三、調性
全曲的第1-3段是D調,第4段由G調開始,尾聲四小節轉回D調,通過泛音加右手連彈連挑四根弦,模擬出龍船的劃水聲。第八段又是從G調開始,后十小節轉D調,強烈的“釵聲”、“鼓聲”、“鑼聲”把高潮推向極致。
四、節奏速度
全曲的節拍運用很豐富,比如第一段的第二部分鑼鼓節奏,就使用了1/4、2/4、3/4、4/4等拍號,又比如第二段的尾聲部分2/4和3/4頻繁的交替出現。
全曲由鑼鼓樂段和樂曲樂段組成,鑼鼓節奏多以十六分音符為主,演奏鑼鼓樂段時,要有速度和力度,尤其在同音型的多次反復時速度要遞進。樂曲樂段雖是抒情的,但注意速度上也有層次的。
五、鑼鼓段落
《龍船》是由浦東派的琵琶名家陳子敬創作的,陳子敬精于鑼鼓打擊樂,他首創了在琵琶上模擬鑼鼓聲響的技法,從而使鑼鼓技法成為浦東派琵琶的特色技法,下面我們來看下,如何用琵琶技法來模擬各種鑼鼓聲響。
掃弦——模擬大鑼聲,掃弦是琵琶演奏時表現力度的一種技法,利用手臂的力量使四根琴弦同時發聲。
雙彈——模擬鼓邊聲,雙彈時要注意手型,雙彈和雙挑來回要平衡,才能持續快速的演奏,注意速度和力度
彈面板——模擬鼓聲,用食指或中指的指甲面,在面板上用力敲擊發聲,注意擊面板時的角度,垂直面板才能獲得通透有力的聲音。
煞弦——模擬镲聲,左手指甲抵在弦下面,它發出的不是樂音,因此記譜時是記成一個音符上面用斜線劃去,這個技法在《十面埋伏》中用的很多,模仿各種兵器交戰時的聲響。
摘——模擬板鼓,右手大指的指甲側面壓在弦上,食指或中指在下面彈,發出清脆的聲音。本曲中用摘表現連續快速的板鼓聲,因此要把摘和輪指技法結合起來運用。
泛音——模擬鼓的悶擊聲,泛音的都是清澈透明的聲音,為了表現出悶擊的聲音,右手彈完后,左手不要急著起來,壓住點弦,使聲音可以悶住些。
六、樂曲段落
作為插部的民間小曲有:
(一)江南絲竹樂《花六板》、《行街》
江南絲竹——發源于蘇州太倉地區的一種小樂隊合奏形式,主要以琵琶、二胡、揚琴、竹笛為主,有時也會加入一些小型的打擊樂器,根據需要樂隊編制可大可小,演奏也以即興演奏為主。
《行街》是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而《花六板》與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的《中花六板》屬于姐妹篇。
(二)民歌小調《湘江浪》、《上海碼頭》
這兩首民歌小調都是由民歌曲牌改編,《上海碼頭》其實就是流傳很廣的“剪靛花調”,大家可能對“剪靛花調”不熟悉,但是根據“剪靛花調”選曲填詞的《放風箏》《繡荷包》一定都是耳熟能詳的,江浙一帶民間藝人把“剪靛花調”稱為碼頭調。而《湘江浪》也為江浙一帶流傳的民歌小調。
(三)蘇南吹打樂《百花園》
蘇南吹打是流行于蘇南地區的傳統吹打樂形式,以鑼鼓段和絲竹樂交替進行或重疊進行為主,而《百花園》是蘇南吹打中十番鑼鼓的一個曲牌。
琵琶曲《龍船》是一首具有濃郁江南民俗風情的獨奏作品,這首風格獨特、手法新穎的琵琶作品在琵琶考級、琵琶比賽、琵琶表演中都受到老師們、同學們的廣泛青睞,是一首典型的江南民間音樂風格的琵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