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春
摘要:云南少數民族豐富的音樂文化為高等音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本文以云南高等音樂教育為研究對象,詳細地分析了云南高等音樂教育的現實狀況和存在的問題,深入地探討了改革云南高等音樂教育中理論課教學模式的設計思路和模式流程,以期為云南高等音樂教師提供理論課改革方面的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云南 高等音樂教育 理論課 教學模式 分析
新中國成立十年之后,云南就建立了權威的官方高等藝術學府,在音樂教育方面有深厚的少數民族文化底蘊作支撐,具備得天獨厚的歷史優勢。而在中國社會文化科技和城市文明全面發展的當下,云南高等音樂教育中傳統的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應該如何改革,是云南高校里所有音樂教師都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云南高等音樂教育中理論課教學模式的設計思路
(一)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師生共同參與探求過程
理論課教學模式的分析和改革對高等音樂教育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且需要深思的問題:音樂老師在高等音樂教育的理論課程教學中應該擔任一個怎樣的角色?是音樂知識的權威者、傳播者還是學生學習和探究音樂知識的引領者、指導者?
很顯然,傳統意義上的高等音樂教育中理論課程教學的答案是前者。那么,高等音樂理論教學在改革后的答案是不是后者?如果是后者,高等音樂教育的院校和教師就需要轉變對音樂教學和音樂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思想觀念,音樂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也不能再是一個絕對穩定不變的知識體系,而應該是一個師生共同探索新的知識理論,溝通交流音樂體驗、探索經驗并從中獲取音樂意義的動態過程。學生只有具備了基礎的理論知識、相關的音樂技能和一定的音樂素質,才能流暢而順利地完成這一過程。這一過程的完成質量也決定了學生的各項音樂能力在其中的培養情況和形成情況。所以,現代化理論課程的教學模式設計應該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教師為教學主導這樣的定位關系來展現高等音樂教育中理論課教學模式的互動過程。
(二)充分利用先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
在高等音樂現代化的理論課教學模式設計中,教師應該將電腦網絡、信息技術工具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的應用從高等音樂教學中的輔助地位提升到主要地位上來。充分發揮這些多樣化教學手段所具有的權威性和可持續開發等優勢,利用這些多元化教學工具所具有的視聽結合、信息傳遞和資源共享等功能,使“人機對話”成為高等音樂教育理論課程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人機對話”的教學方式為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和培養學生音樂才華的課堂教學重點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間。通過傳遞國內外音樂發展的前沿信息和動態資訊來拓展學生的音樂眼界,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從而培養起具有國際交往能力的音樂人才。
(三)開展和進行“討論與實踐”的理論課教學
以“討論與實踐”為主要特色的教學模式是建立在“人機對話”的前提之下的。“討論與實踐”教學通過檢測和反饋出學生對音樂知識理論的實際掌握情況,組織和開展各種與音樂藝術審美體驗和創造性科研項目相關的音樂實踐活動,一次鞏固學生的音樂理論基礎,培養集音樂素質、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于一身的高等音樂人才。學生可以將在“人機對話”中獲取的理論知識和音樂問題帶到理論教學的課堂之上,通過音樂教師對情景教學、討論群辯、合作學習、課堂測試和實踐活動等教學方式的綜合運用來鞏固知識,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音樂藝術審美能力、音樂實習實踐能力和創新科研的音樂能力等。
二、云南高等音樂教育中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改革流程
(一)教學原則
在改革云南高等音樂教育中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整個過程當中要始終堅持層層遞進和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只有按照教學模式的設計思路和流程安排,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落實階段時間內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才能實現對高等音樂教育中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改進和革新。
(二)條件要求
要對云南高等音樂教育中理論課的教學模式進行全面而徹底的改革,首先就要滿足改良的教學模式在硬件和軟件這兩個方面的條件要求。硬件方面,設置有高等音樂教學課程的學校應該為其理論課程提供高多媒體電腦教室和普通的音樂大教室這兩個基本的教學場所。教室內部的硬件設置和安排可以根據課程內容的具體要求而做出相應的補充和完善。軟件方面,教師應該在進行理論課教學之前準備好理論課程的教學計劃、“討論與實踐”模式的教案設計、音樂教學的基本軟件、網絡查詢指南和教學指導手冊等。
(三)具體流程
第一個階段是占了一半總課時的基礎訓練階段。以基礎的高等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教師范圍內“討論與實踐”的講座為主要的教學內容。除了學習像五線譜、音階辨識和音調控制等基本的音樂原理以外,學生還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樂器進行演奏學習。通過對理論課程的基礎性音樂知識和與之相應的基礎性演奏技能的學習和訓練,為學生奠定扎實的音樂理論基礎,并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相關的音樂技能。
第二個階段是占了總課時10%到20%的教學實踐階段。學生可以根據課程理論的實踐性質和音樂教學的計劃安排而參與和進行課內外的實踐活動。以云南師范大學的藝術學院中的音樂學專業為例,進修方向是師范類的學生可以在學院或老師的推薦之下到中、小學或幼兒園等音樂教師的實習基地進行課程實習。而進修音樂欣賞、民族音樂、音樂發展史和合唱指揮等其它方向的學生則可以到普通大專院校的藝術學院或本科普通科系的選修課程中去進行像音樂講座、音樂輔導或專題采風等音樂實踐活動。還有一些進修的是音樂心理學和音樂美學等方向的學生還可以跟隨自己本專業的導師或講師參與和進行一些音樂方面的創作或科研活動。
第三個階段是占了總課時20%到30%的查漏補缺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內容和第一個階段一樣,但是經過了第二階段實踐活動的學生已經培養和具備了一些理論聯系實踐的知識和技能。高等院校中的音樂老師需要做的主要是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分析和總結,幫助學生回到課堂查漏補缺,在新的知識能力水平上做出進一步的學習、研討和提高。
第四個階段是最后的結業階段。學生需要完成音樂專業畢業論文的寫作和答辯。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實踐經驗用論文的形式表達出來,對自己在音樂理論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以及這些理論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能力進行學術分析和歸納總結。通過這樣的方式向學院和教師報告自己的學習成果,完成結業。
(四)流程說明
整個高等音樂教育理論課的教學模式被細致地劃分為四個階段,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遵照課程安排的時間順序進行教學和學習。理論課程的每個教學階段中還要注意考試的合理設置。知識單元的能力考核以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隨機測驗為主,判定能力高低的標準要通過科學的教學評價系統來進行衡量并記錄在案。結業性的期末考試則應該以課程論文的完成質量和論文答辯時的實際水平為參考依據和評價標準,再把記錄在案的平時成績按照一定的分數比例加入學生的最終成績中,就可以得出學生在音樂理論課程中的總成績了。
三、結語
在設計云南高等音樂教育中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時候首先要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師生共同參與探求過程,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進行教學,積極開展“討論與實踐”教學。而改革中的理論課程教學應該堅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滿足硬件和軟件上的條件要求,分四個階段逐步完成教學流程。
參考文獻:
[1]馬雁.對當前云南高等音樂教育的思考——從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談起[J].大眾文藝,2011,(07).
[2]申波.云南本土民歌資源的文化守望與教學耕耘——“民歌進課堂”的一次有益嘗試[J].中國音樂,2010,(03).
[3]趙亞偉.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思考——以麗江師專藝術系音樂教育專業為例[J].科技信息,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