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雄
摘要:流行是一種保持音樂特殊性,并且能夠表達一定音樂意象,使音樂產業能夠符合社會大眾化需求的音樂文化符號動力。在音樂文化符號域長期發展和變遷的歷史中,大量主流音樂和民歌等開始逐漸向“流行音樂”靠攏。加之現今人們對音樂審美的變化等,“流行音樂”的音樂文化范圍逐漸擴展,成為了音樂文化中一種主流現象。本文在對符號域以及流行音樂進行概述的基礎上,分別對古代音樂以及現代音樂中的“流行音樂”進行了分析。并且對現今民歌向“流行音樂”靠攏,以及“流行音樂”文化范圍的擴展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流行音樂 音樂文化 符號域
現今對音樂進行討論,必不可少的需要涉及到流行音樂。由于“流行”是音樂文化符號學的一種動力,在當代社會文化不斷變遷和擴充的大環境下,音樂文化面對該種動力機制的巨大壓力,開始不斷擴展其能夠涉及到的文化領域。在流行音樂的發展史當中可以發現,各個時代均需要“流行音樂”表現其具有重要意義的時代音樂文化。符號域理論能夠在分析“流行音樂”與音樂文化時清晰的表明二者之間復雜關系,使音樂研究者更加明確交流與文化之間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對流行音樂與音樂文化的符號域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積極意義。
一、符號域與流行歌曲概述
(一)符號域
符號域并不具有明確的實體,而是一種代表符號存在與運作的文化空間。前人對符號域進行研究的成果比較豐富,且對其內涵進行了詳細的概述。尤里曾經在《符號域》當中便對其概念進行了明確。認為符號域便是社會當中的各種表意活動形成的文化總和。每個時代的不同文化符號綜合在一起,便會形成一種具有整體性質的符號系統。該系統存在于文化空間當中,具有多層次的性質。對于符號域的產生,曾經亦出現了一種“巴赫金理論”,即對話理論。認為符號域應該是在人與人的相遇當中,通過交流形成并且發展,逐步構成了符號域的基礎。
在更加詳細的研究中,部分學者認為,文化的符號域應該分為邊緣域和中心域。其中,邊緣域應該是遠離中心域的文化,并不會進入到各個時代的主流文化中,但是其自身的活力在個別時期要明顯強于中心域文化。中心域主要是指整個文化系統當中比較穩定且有序的部分,不容易具有加強的活力和創新力。邊緣域和中心域能夠形成一定的互補關系,使文化符號域更加具有生命力。
(二)流行歌曲
對于流行歌曲的定義,各個國家均有著不同的說法,但是,基本上可以將其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部分學者認為流行歌曲應該是一種音樂本身的類型,且是流行音樂的分支。流行音樂具有簡單明了、通俗易懂、易于流傳等特點。其次,流行歌曲與現當代的大眾傳媒體系存在密切關聯。即部分學者認為流行歌曲應該是現今電子傳播的最終成果。最后,另有學者認為流行歌曲應該是現當代音樂文化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屬于商業文化發展的一種產物。任何一種定義均將比較傳統的、嚴肅的古典音樂作為參照物。在時代的發展下,其文化范圍更加廣闊,內涵更加廣泛。
二、古代音樂中的“俗文化”
我國歌曲一般按照本質分類共分為民間文化、大眾文化和高雅文化三個類型。按照歌曲類型劃分又分為民歌、主流藝術歌曲、流行歌曲。其中,民歌和流行歌曲屬于邊緣域文化,被稱為“俗文化”,而主流藝術歌曲則屬于中心域文化,被稱為“雅文化”。音樂文化的雅俗之分與我國傳統政治方式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早在我國西周時期便形成了一個比較成熟且完整的“雅樂”系統。《詩經》中的雅和頌被極為推崇,而屬于民間歌曲的“風”逐漸被雅和頌所熏染,變得更加雅樂化。實際上,歌曲的發展一般均需要經歷從俗到雅的發展過程。即必須先出現民歌,而后在文人的創作下演變為包含雅趣和贊頌之意的歌曲。例如《詩經》中風、雅、頌排序,將民歌排在首位,代表了上述歌曲的發展規律。但是,在時代的發展下,雅樂卻比俗樂要先消散,最終出現了雅俗界限的模糊。至今雖然存在著歌曲的雅俗之分,但是民歌、流行歌曲并不一定屬于“俗文化”的范圍。
三、現代音樂中的“流行歌曲”
我國的現代音樂并未對流行歌曲進行明確的雅俗文化劃分,而是將現代音樂分為經典歌曲和藝術歌曲等進行了重新的定義。其中,經典歌曲和藝術歌曲均屬于高雅的歌曲類型,其他則成為非藝術性的歌曲或者流行歌曲等。藝術歌曲并不是我國雅樂的經典歌曲,而是歌曲的內容能夠充分表達人們的內心世界,且具有較強曲調表現力,伴奏比較復雜的一種抒情歌曲。西方的美聲唱法是其藝術歌曲的主要表現方式。我國在“五四”以后逐漸引入了該種演唱技巧。但是在該時期出現的一些“藝術歌曲”卻只能夠在音樂教育機構當中傳播,范圍比較狹小,不具有較大影響力。直至上世紀中葉,我國出現了大量抗戰救亡的歌曲,具有較強的藝術性,能夠反應抗戰民眾的內心意愿,歌曲十分慷慨激昂,應該被歸為“藝術歌曲”一類。但是在長期傳唱的過程中,具有了明確的時代特征,且能夠被廣大民眾所吟唱,具有一定的延續性,逐漸變成了具有流行色彩的經典歌曲。
除此以外,在上世紀20年代便已經出現了部分具有商業化娛樂性質的歌曲,能夠對我國早期的商業模式和產物進行傳播,該種流行歌曲被稱為雅俗共賞的歌曲。后因為我國的政治轉型而被資產階級稱為“靡靡之音”。在上世紀80年代大量流行歌曲回歸后,更加受到了人們的歡迎,被稱為“通俗歌曲”,但是語氣相類似的名稱過多,常造成歌曲類型混亂的狀態。至今未能夠將流行音樂與藝術歌曲進行明確的劃分,仍舊存在著按照內容劃分、按照風格劃分、按照唱法劃分的爭議。但是,無論任何劃分方式,“流行歌曲”最終均將成為當代音樂文化中特定的一種歌曲類別。
四、民歌向“流行歌曲”的靠攏
民歌與流行歌曲在我國的古代音樂中均被認為屬于“俗文化”一類。眾多學者在研究民歌時必定會對民間文化進行分析。民間文化應該是指并未受到現代文化侵襲的一種原生態文化,一般存在于農村、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區等。在長期的流傳和吟唱中,民歌已經獲得新的加工和發展,逐漸開始向流行歌曲而靠攏。但是,真正原生態的民歌無論在歌曲內容、唱法和曲調方面均不易成為流行歌曲的模式。但是在現代的研究中,常常將民歌作為一種社會學調查內容記錄在冊。介入書面性的分析與傳播后,必定會出現方言向普通話改變的方向,其原生態會受到一定的破壞。雖然經過大眾傳媒所展現的民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國民族文化具有豐富性和獨特性,但是并不能夠使民歌具有一定流行性。經過改動后,雖然更加符合現今人們的欣賞需求,但是該部分民歌卻不能夠再屬于原生態民歌類別。而是逐漸趨于流行歌曲,成為了“新民歌”。人們對于“新民歌”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與流行歌曲保持一致,使得民間音樂、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之間的關系更加難以清晰。
五、“流行歌曲”文化范圍的擴展
“流行歌曲”在我國的音樂文化符號域當中一直充當著比較特殊的符號角色。實際上“流行的歌曲”與“流行歌曲”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流行的歌曲”并不會受到空間的限制,僅僅為被廣大民眾所傳唱的歌曲,包括經典歌曲、藝術歌曲、民歌等。而流行歌曲主要是指具有特殊演唱風格的、能夠用于商業傳播的歌曲類型。但是,現當代的文化逐漸出現了一種共通性,使得“流行的歌曲”與“流行歌曲”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變得難以區分別。因此二者出現了相互融合的狀態。在此情況下,原本“流行歌曲”中并不包含的音樂文化范圍逐漸滲入其中,其文化的范圍得到了不斷的擴大。
六、結語
綜上所述,流行歌曲在音樂文化的符號域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音樂文化并不僅僅是一個巨大的符號域,更是一種語言現象,流行歌曲是符號域中一種較為獨特的語言現象。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演變,流行歌曲的符號域亦在不斷幻化中,成為了我國音樂文化迅速演變的反映體。通過流行歌曲與音樂文化中符號域的分析,將能夠展現某一個時期的流行歌曲音樂文化特點,進而展現該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特點。
參考文獻:
[1]文海良.傳統音樂文化的解構與重構——中國風流行歌曲的文化闡釋[J].藝海,2013,(02).
[2]顧瀟.流行風民族情——管窺中國流行歌曲中的民族元素[J].棗莊學院學報,2013,(03).
[3]曹樺.當代流行歌曲演唱發展的審美期待[J].音樂創作,2013,(07).
[4]潘祖君.流行歌曲創作中的“藏族音樂元素”探究[J].音樂探索,2013,(04).
[5]曹智賢.流行歌曲中古典音樂元素的運用[J].中國市場,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