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英
摘 要:互聯網的全面普及在各個學科領域中都掀起一股革新風潮,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管理學也堅持與時俱進,在繼承原有理論的基礎上,不斷吸收新內容、新思想、新手段以豐富自身,使這門學科獲得更加長久的生命力。經過各行各業在各個領域中的探索與實踐,管理學基礎理論開始進入一個迭代革新時期,各種新理論和構建模式不斷出現,并在具體應用中取得相應成效。隨著數字時代的全面來臨,傳播媒介也將更加發達,迭代更新速度加快,管理學基礎理論也必將快速壯大。
關鍵詞:互聯網 管理學基礎理論 管理實踐 迭代革新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712;C9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9(a)-0196-02
自人類誕生以來,管理已客觀存在。但是管理成為一門專業學科,其產生和發展歷史還不足100年。管理學是對普遍存在的管理活動進行研究的一門綜合性交叉學科,其研究目的就是探索管理活動的一般規律和有效方法。當然,管理學的誕生并不是偶然事件,在社會化大生產逐步興起的局勢下,管理學應運而生。具體來說,管理學就是在當前所具有的條件下,通過對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合理配置來提高生產力水平的科學。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度發達,管理學運行環境發生巨變,其基礎理論也開始走向創新與發展之路。
1 管理學的學科發展歷史
1.1 管理學基礎理論的發展歷史
管理學的發展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被稱為古典管理理論階段,又稱科學管理階段,這一時期的理論都呈現出一個共性特征,即管理理論與實際操作相分離,欠缺實際指導意義;20世紀20年代到二戰時期被稱為行為科學階段,這一階段管理學的特點是注重以人為中心,并對人的社會性和復雜性予以充分肯定;二戰到至今被稱為近代管理理論階段。這一時期的理論開始引入數學模型論證,并借助電子計算機技術來輔助驗證。計算機在這些管理學理論中為其提供運算統計、數據傳遞、數據存儲和管理、對各種數學模型和方案進行處理等,并支持最終決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管理學的范疇
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幾乎涉及各行各業,常見的管理學科有企業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管理工程、財務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管理經濟學、管理心理學、公共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工商管理、社會保障、未來學等。可以說,小到一筆款項入賬,大到一個國家、社會如何治理,都需要運用管理學。
2 管理學運行環境的變化
所謂管理學運行環境就是指管理學在各行各業應用中的背景環境,比如不同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商品需求水平、產業發展狀態、教育水平、企業管理風格、傳播媒介發展水平、科學技術進步程度以及人文精神發展趨向,不同地區的民族構成、產業構成、文化習慣等要素。從管理學誕生以來,其運行環境一直處在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當前生產力水平逐步提高,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也為管理學基礎理論更新提供更多機遇。跟隨著管理學運行環境的變化,管理學基礎理論發展也呈現出迭代更新的特征。
迭代思想來源于迭代算法。迭代算法是運用計算機來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通過對一定步驟進行重復執行,在每次執行這些步驟時,都從變量的原值上推出一個新值。換個說法,也就是說迭代思想是指針對一個問題多次執行各個工作流程,不斷實證,從而更好地理解問題、得出更好更優的結果,每次按順序完成這一系列工作流程就叫做一次迭代。[1]有學者提出,迭代創新的特征有四點,即開放性、持續性、加速性和雙重性。[2]從管理學的發展歷史來看,這門學科針對一個問題,即實現科學管理不斷地進行試驗和研究,從而得出一代比一代更加科學的結論,歷經多次迭代后,形成較為完善的管理學基礎理論。隨著運行環境中各個要素更新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管理學基礎理論的迭代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開放性程度越來越高,新理論不斷出現也使得迭代更新過程從不間斷,且帶動分支理論更加成熟。可以說,管理學基礎理論的迭代更新充分體現了這四點特征。當互聯網技術越來越成熟,經濟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快速擴張,數字時代的來臨使得管理學運行環境發生巨變,這也意味著新一輪的迭代更新開始了。
3 數字時代管理學的迭代探索與更新
3.1 互聯網思維與管理學的融合
一個學科的發展和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管理學需要先將互聯網思維融入自身,然后再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互聯網思維并非一種固定程式的思維模式,而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思維切入方式。以企業招聘為例,過去企業選拔人才需要發布招聘通知、招聘會、挑選簡歷、面試,粗略算來挑選一個較為合適的雇員,最快也需要一周或者是半個月。而在互聯網高速發達的現在,有可能上午發招聘通知,下午就能招到合適人員,不僅縮短招聘時間,還能節約成本。當然,互聯網的便捷性也是一把雙刃劍,企業招新固然方便,也有可能人才流失也很“方便”。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要敢于打破當前理論的限制,著力構建一種開放、平行、以服務為主要特征的管理模式,來實現企業的穩態運行。
3.2 構建管理學的“互聯網+”模式
“互聯網+”模式是一種創新的社會形態,其代表“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3]具體來說,就是將互聯網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融入傳統行業,充分發揮其在資源配置中的集成作用和優選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各個領域深度結合,從而創造新型發展模式,提高社會生產力。
在“互聯網+”潮流的影響下,管理學也針對自身特點進行了“互聯網+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建構。當前已經有一種新型管理模式被大力推崇,即依托于網絡技術建立共享服務中心,使組織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實施核心管理,強化服務理念,追求價值實現,從而創造更多附加價值。共享服務中心可以提供一切和管理相關的業務,如: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客戶管理與服務、法律事務、財務管理、信息服務等。因為互聯網的存在,共享服務中心不僅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科學配置要求,還能使管理行為透明化、公開化和規范化,提高服務質量,在集中使用資源的過程中實現成本削減、風險控制等,從而提高管理實效。
3.3 數字時代科學管理的“度量衡”
盡管“互聯網+”模式已成為管理學探索更新的主要目標,但任何事物在更新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容易犯矯枉過正的錯誤。有人甚至提出,互聯網時代管理學要發展,那么就將過去那些來源于工業管理中的思想、經驗和方法統統拋開,創造新理論。但基于試驗數據和事實進行理性分析和精細管理的傳統管理方法真的已經沒有可取之處了嗎?任何環節和流程都能被計算機和網絡所取代嗎?答案是否定的。互聯網改變了世界形態,但世界本質從來都沒有發生變化。因此,在數字時代,管理學應該堅守科學的“度量衡”,大膽使用互聯網來改善管理,探索新手段,豐富管理學,但要防止過度“革新”。
3.4 基于互聯網的管理學實踐新探
之所以將互聯網稱為數字時代,是因為基于互聯網的一切行為都可以通過以數字組成的數據來實施。隨著互聯網全面普及,管理領域受到極大影響,管理學基礎理論在受到巨大沖擊的同時,也通過各行各業的管理實踐來總結經驗,凝結新理論來豐富自身。比如,在財務管理領域,新型財務管理開始注重對網絡風險進行安全防范,采用信息技術統計數據,提高準確度和工作效率;在管理模式上開始應用多種結構和流程來實現集中式高效管理,通過運用“水平總線型組織結構”“星形組織結構”以及“虛擬組織結構”等新型管理學架構將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合三為一”,既能保證高度的財務控制,提高工作成效,又為企業節省成本。這些創新都是基于功能強大的互聯網進行的,而且創新不會就此止步,會隨著更多新信息技術的出現繼續下去。
當然,基于互聯網的財務管理只是管理領域創新的冰山一角。當前,借助互聯網進行金融風險管理、危機管理、供應資源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政府管理等的創新,都正在逐步完善和成熟,管理學的基礎理論也會隨著這些管理實踐經驗的增加而增加,成為一門更具有研究價值的實用學科。
4 媒介發達時代管理學的發展趨勢
總的來說,互聯網昭示著一個新時代的誕生和高度覆蓋,將這個時代稱之為媒介發達時代。結合當前媒介的發達程度,從管理的理念、組織、功能和方法方面來看,管理學理論的發展將會呈現出以下幾個趨勢。
4.1 管理學的學科地位越來越高
媒介越發達,開放程度越高,管理就越重要。管理學的學科地位自然也會提高,只有管理學高度發達,能夠充分應用于實踐,才能使各行各業維持穩定。未來,管理學教育將會更加普遍,管理學的重要作用將會體現的更加充分。[4]
4.2 管理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程度越來越高
管理學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隨著傳播媒介愈加發達,管理學將不可避免地和更多學科產生交叉融合,尤其是和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數學、計算機等學科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當然每個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發展特征和獨立體系,其發展成果都將成為管理學的借鑒對象。
4.3 管理學的分支發展程度越來越高
管理學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隨著社會分工細化程度越來越高,管理學的分支發展也將趨于獨立,各分支在其單獨應用的領域中也將面臨更多實際問題,經過對這些復雜問題的分析、探索、應用和解決,各分支體系會越來越完善,逐步形成獨立體系,從而壯大整個管理學體系。
5 結語
管理學之所以會在互聯網時代得到快速發展,是因為管理實踐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由此可見,管理學的理論發展和實踐結合將會更加緊密。媒介愈加發達,各種組織結構都會產生更多變化,管理對象類型和范圍也呈現出海量爆發的趨勢,如果管理不進行創新,就無法實現發展。總而言之,隨著迭代革新速度加快,管理學必將迅速壯大,從而更好地指導管理實踐。
參考文獻
[1] 翟小靜,趙捧未.基于迭代思想的政府信息資源管理[J].情報雜志,2009(1):133-135.
[2] 惠懷海,梁工謙,馬健誠.迭代創新模式與流程研究[J].軟科學,2008,22(1):117-121.
[3] 何瀚瑋.《管理學基礎》課程如何應對“互聯網+教育”浪潮[J].新課程,2015(6):68.
[4] 李傳軍.管理學的研究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分析[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1):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