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躍俊 任立超 應尚蛟
摘要 從永康農村森林文化的發展狀況入手,闡述了農村森林文化的內涵、永康市森林文化的發展沿革。分述了永康農村森林文化的特征,包括農村花木文化、農村森林旅游文化、農村森林產業文化、農村森林文化等;重點介紹了農村森林民俗文化中的種風水樹、封后龍山、封水口林。最后探討了永康農村森林文化建設解決策略,提出了開展森林文化宣傳,加強森林文化載體建設和加強森林文化產業等方面的建議,為農村森林文化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 農村森林文化;建設;探討;永康
中圖分類號 S73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27-385-02
1 農村森林文化的內涵
德國林學創始人柯塔在《森林經理學》一書中就指出:“森林經營的一半是技術,一半是藝術”。森林文化是指與森林有關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風俗習慣和行為模式。隨著社會各界對生態文化的日益關注和大眾森林旅游時代的到來,對森林文化的研究和探討也不斷深入,建設美麗新農村已成為社會共識。森林文化是生態文化的核心內容。農村森林文化也是生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它和農村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主要產生影響的是村民,是村民的行為逐漸形成了農村森林文化。通過森林生態文化建設,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理念滲透到人們的行為意識中去,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社會精神基礎和體制保障。
永康屬于浙江中部丘陵山區,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永康森林覆蓋率高,資源豐富。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多元化的森林生態文化。長期以來,森林與老百姓的生活休戚相關,給人們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要素,也給老百姓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糧食。森林文化已經廣泛根植在永康人心中。面對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惡果及其對可持續發展造成的障礙,應重新認識和反思森林文化,推動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
2 永康市農村森林文化發展情況
永康農村森林文化由來已久,其形成和發展伴隨著社會發展,從原始、農耕社會直到現在的工業文明,都有不可磨滅的印記。永康人不僅利用森林木材,生產森林果品,還發展森林旅游、生態林業。歷史上永康的森林文化,如竹文化、松石文化、蘭花文化、園林文化等在江南森林文化有一定知名度。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生態文明的發展,森林文化有了很大拓展,永康市森林文化體系建設初見成效:一是成立了各類森林文化組織、協會;二是一批以森林公園、林業園區、森林村莊等為依托的生態文化教育基地相繼建立。永康的花木文化、森林游憩文化、森林產業文化和森林民俗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大眾森林旅游時代逐步到來[1]。
2.1 農村花木文化
永康傳統的大寒山茶、尖山之棗、方丘枇杷、永祥毛竹等,一直帶動地方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毛節花,紅乃乃”,楓坑口村花木文化帶動永康市農村建設和花木產業發展。還有梅園、紫薇園、百竹園、石榴村、桂花村、銀杏村、櫻花大道、香樟大道,無不滲透著花木文化的精華。一些工商企業也積極參與森林文化開發建設。萬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盤龍谷擴展了花果園、中藥園、牡丹園,以及現在的植物科普園,引進大量觀賞樹木,成為永康乃至周邊地區最大的植物科普教育基地。此外,旺盛達農莊建成以油茶為主題的生態文化基地;希德旅游開發公司建成了古樹名木生態文化基地[2]。
2.2 農村森林游憩文化
農村具有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遠離繁華都市的喧鬧,人們在此能體會山村的淳樸與熱情。利用“真山真水真空氣”的天然資源,歷山、金竹降、三后胡等村的森林休閑旅游發展得如火如荼。許多村開展了休閑產業、山體公園建設,利用農村現有的樹林或空地修建公園,或者對村邊森林植被較好的低山丘陵進行改建,修建步道、亭臺等小品,配備凳椅、棋桌、棚架等,叢植、孤植喬木,配植花灌木,并進行林相改造,建設休閑公園,如圓周村建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文化示范村。
2.3 農村森林產業文化
“嘗方山柿,其味如蘭”,宋朝的陳亮為方山柿的成名開了先河,借助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長期栽培的歷史,方山柿產業在永康舟山鎮發展得如火如荼?!肮叭饤蠲坊腥绯嘤癖P枝”,江南街道憑借楊梅歷史文化,使楊梅產業一枝獨秀。近年來,為凸顯鄉村文化,打造地方森林產品,依托鄉村主產業和森林環境,永康市還連續多年舉辦“方山柿節”、“楊梅節”、“竹筍節”、“蜜梨節”、“葡萄節”,農村經濟林產業得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和社會影響力。為了進一步發揮農村的森林資源優勢,大力開展現代林業園區的建設,一批林業觀光園、公益林保護工程、林業精品園、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小區相繼建成,方山柿、楊梅、毛竹、油茶產業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
2.4 農村森林民俗文化
即農村風俗習慣中反映出的森林文化。人類居住地一般都喜歡選址在依山傍水之地,這符合人類從森林中走出來的文化心理,也符合健康要求。永康的森林民俗文化主要體現在風水林、水口林、風水樹等方面。
2.4.1 種風水樹。
永康人喜在房屋周圍栽樹,歷史上有樟樹娘與苦珠樹傳說。民間認為房屋前面若地形空缺,會導致家庭貧寒。所以人們喜歡在房屋前栽樟、苦櫧、桂、棕、胭脂拋、竹等四季常青樹。村中種風水樹有前樟后櫸的講究,寓意孩子將來能寫一手好文章,能中舉人。大廳前忌長高樹,因為會遮旺氣。“家有千棕,永世不窮”,棕樹是房前屋后常栽樹種。方巖壽山坑梧桐樹、連枝村的連理樹、山后胡古松、后吳古鐵樹,現均已成為較好的文化旅游景點。
2.4.2 封后龍山。
永康過去村莊規劃講究依山傍水,這所傍之山,就叫“后龍山”。后龍山要選擇延綿不斷的山脈,符合“龍脈”走向,還要樹木茂盛。俗稱“山有林猶龍有鱗”,有林方能聚氣,才能財源茂盛,家業興旺?,F在許多村仍保留或正恢復著茂盛的后龍山林。從生態學講,后龍山林是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保持生態平衡和物種多樣性的特殊載體。
2.4.3 封水口林。
永康民俗里,一般將樹木種植在村莊的水口之處。山間盆地,在小河或小溪流出或流入的水口方位,如果這里不種上風水林,“煞氣”便會乘虛而入,必將導致好“風水”流失。經過長期的種樹和封禁育林,許多茂密的水口林與溪流、涼亭融為一體。所以,森林不僅對人類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有可直觀感知的美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3]。
3 加快永康農村森林文化建設對策
3.1 開展森林文化宣傳交流,建設服務網絡
弘揚農村森林文化,讓群眾了解什么是森林文化,怎樣建設森林文化,讓森林文化引導村民行為、社會風氣。引導農村進行森林文化建設,幫助建設森林科普宣傳欄,舉辦森林科普、攝影展,組織撲火隊進行防火演練等活動,利用新聞媒體,普及森林生態文化知識。在農村開展植樹節植樹、愛鳥周護鳥、森林文化節護林活動,推行多種形式的森林文化教育,傳播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傳播森林生態文化。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文化事業,形成完備的森林生態文化服務網絡。
3.2 加大其他森林文化載體建設,拓展建設內容
挖掘森林文化在知識、制度和精神層面的內涵,豐富和發展森林文化載體建設。加快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四季觀光旅游、森林休閑度假旅游,加速森林文化建設,全面提升永康市環境的綠化、美化、生態化和藝術化水平。注重林業觀光園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林業精品園、植物園、生態文化基地、城市森林、紀念林、鄉村風水林、風景游憩林、古樹名木、森林古道等載體的森林文化建設,促進森林文化產業發展[4]。
3.2.1 政策方面。
加大財政投入,加強森林文化載體建設。條件優越的村莊優先發展,重點扶持,以點帶面,形成示范帶動作用。在一定時期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戰略,同時對于以工業為主的城市,發展規劃要得當,擴大規模,最終形成農村林業發展和城市工業發展共贏的局面。
3.2.2 科技服務方面。
科技興林,興林富民相結合??萍既藛T要積極為林農服務,幫助林農申請林業項目,提高經營水平;定期舉辦培訓班,現場教學、示范,以點帶面,指導林農經營林果業,發展特色林產業。合理規劃景觀林、公園、防護林、水口林,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
3.3 開發森林文化產業,發揮森林文化的作用
森林文化應成為永康農村經濟發展的催化劑,充分發揮森林文化的作用,挖掘森林文化的價值。一是要把森林文化與鄉村旅游業發展有機銜接,旅游項目的開發,除了森林游外,還要有文化游,應有意識地圍繞森林文化開發旅游項目。二是要積極發展森林文化產業,使廣大市民共享森林文化的發展成果,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對工業強市的永康市來說,生態環境需要經濟轉型。森林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無煙產業是大有作為的,是非常美好的生態產業,是工業強市的后花園產業。
參考文獻
[1] 肖君.福建森林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現狀與對策[J].林業勘察設計,2011(2):48-50.
[2] 裘曉雯.鄉村森林文化的主要形態與功能[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1):28-33.
[3] 郭起華.森林文化研究綜述[J].宜春學院學報,2010,32(7):106-108.
[4] 但新球.森林文化的社會、經濟及系統特征[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2,21(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