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盼
摘 要:自今年年初,對網上購物環節的征稅問題再次引起熱議。網購發展至今,已經開始慢慢成熟,沒有征稅主要原因是相關政策的空白,網絡賣家盈利少,達不到征稅標準,網購模式的多變難以確定征收辦法,以及出于對網購這一新興事物的保護。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網購征稅早已是大勢所趨,政府應盡快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對電商實行差別化的稅收征管,促進網購規范化。
關鍵詞:網購;征稅;政策
一、背景
今年初,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該征求意見稿增加了要對網上交易行為進行納稅的內容,其中,第十九條說:從事網絡交易的納稅人應當在其網站首頁或者從事經營活動的主頁面醒目位置公開稅務登記的登載信息或者電子鏈接標識。
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對網購的依賴甚至達到了近乎瘋狂地地步。就拿去年“雙十一”來說,淘寶銷售額達571億元,剛開始3分鐘的銷售額達10億元。對于消費者而言,價格優勢是網購相比傳統商業最有吸引力的因素之一。但很讓人不解的是,國家對對網上交易這一交易行為卻基本不征稅。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二、分析原因
首先,我國現有針對電商征稅的法案不健全,網上交易征稅“無法可依”。許多網絡賣家都表示自己當初在網上開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電商不要交稅,可謂避稅天堂。美國和歐盟前段時間相繼出臺規定對互聯網交易行為交稅。這些對中國進一部完善稅收征管體系或許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如今中國的稅收征管草案雖然已把電商征稅納入,但距離完善還有距離,而且不得不考慮的是,這是否會限制互聯網購物的發展,或許那些看重網絡這個避稅天堂的賣家會因為征稅時代的到來而放棄網店業務。另外,網購商品的價格低于實體店的原因除了店面和運輸中間環節就是稅收,開始征稅無疑就意味著價格的提高,那些熱衷網購的消費者會不會因此望而卻步選擇質量更有保障的實體店呢?我們不得而知,一切都要等到法案真正落地時才能驗證。
第二,大部分淘寶賣家達不到征稅標準。根據我國現行稅法,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為每月5000至20000元,各地政策不一。連續經營滿12個月累計銷售額不足80萬元的商業企業屬于小規模納稅人,其增值稅稅率為3%,超過80萬元則為一般納稅人,稅率為17%。據資料顯示,在繳稅的起征點以下的淘寶賣家占了近九五成。他們大都前期投入極少,一個人忙里忙外,又當老板又當小工地忙活,賺些外快罷了。這樣看來,我國網購這近二十年來沒有征稅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網購模式新,尚未穩定下來,且電商不同于傳統的商業,其模式變化迅速,從淘寶到團購到P2P,征管的辦法跟不上市場節奏的變化。此外,電商的經營內容隨市場變動而不斷調整,這直接導致單個貨品的征收稅率不一致,給征稅帶去不便。這就給征管帶來了不便。除此之外,征管的成本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由于網絡賣家的信息難以做到充分的透明,工商登記很難在電商這塊推行,這導致征收部門難以對其登記核查相關稅務信息。
第四,之前出于對新興事物的保護不征稅。網購自21世紀初才開始逐步進入我們的生活,屬于新興的需要政策扶持的事物。在這些事物發展的初始階段,經營難免會有一些困難,對其不征稅就可以避免為數不多的利潤被瓜分,這有利于網絡購物更加蓬勃的發展。但筆者認為,現今網絡電商的發展已經進入成熟階段,還要依靠不納稅來生存實在是荒唐,所以征稅將是大勢所趨。
三、網購征稅的必要性
翻閱中國稅法的規定,清楚地寫道,沒有任何一種商業業態應該游離于國家法律監管以及稅法征收范圍之外,所以,網絡平臺的商業交易行為本身是應該征稅的。而且,京東、國美以及天貓等電商平臺的賣家已經開始征稅,若淘寶遲遲不征稅必然是不公平的,時間長了會引起市場的反抗情緒。對于消費者而言,采取納稅的征管方式會使賣家的商業信譽大幅提升,那些靠賣假冒偽劣的商家們很難在這塊相對越來越趨向透明和監管嚴格的平臺上生存,這使得網購的品質真正有所保證,這是消費者亦或是正規守法的賣家所樂于見到的。
四、應對措施
網絡購物要想真正進入征稅時代,最主要的還是政策。征管前期需要經歷很長的準備階段,需要對每個商家的店鋪信息進行稅收登記核查,需要出臺相關法案強制執行稅收征管。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早在2010年就正式推行了《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網絡賣家必須實名制注冊,才能開展交易行為。這為網購征稅打下了很好的前期準備基礎。另外,還需要規范網絡發票的開具制度,提高消費者及商家獲取發票的便利性。管理者要深入了解網購經濟的特點,制定適合國內的網購征稅管理辦法,做到在規范中維護商家特別是小商家的利益。
網購不同于實體,通常規模較小,稅務部門在網購征稅的起征點的確定上與實體店也應區別開來。為網店與實體店之間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起征點的設立既能起到征稅效果又不打壓相對弱勢的網店。同時,為了扶持創業者,對于電商的征稅也可以模仿實體規定一些免稅減稅的項目措施,保護網購參與者的積極性,也保護網絡平臺更加深入滲透到生活中。
網絡賣家,特別是此前在避稅天堂的淘寶賣家要自覺遵守規則,進行納稅登記。相比實體經營,由于網絡在透明度上的局限性,網絡經營將會出現的偷稅、漏稅、逃稅的現象或許會更加嚴重,除了法律規范,賣家也應該檢視自身,自覺規范納稅,不抱僥幸心理。
網購開始慢慢步入征稅時代,這在我國互聯網購物發展的歷史上將是一個里程碑,這意味著網購開始走向規范,與實體的聯系將越來越緊密。或許這對減少網絡上的假貨數量將或多或少有一些促進,因為在上文中也曾提到,征稅模式的開啟將使那些經營不善、客戶口碑不高的賣家逐步進入淘汰的行列,優勝劣汰,留下的賣家口碑、信譽將有一定的保障。對網購的征稅已落地,這對各個部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從市場參與者的角度出發,制定適合各個層次、地區的稅收征管辦法,對網購行為的規范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稅協[2015]1號).
[2]網購,征稅還是不征稅?[N] .新華網,2012.
[3]網上開店不應成納稅“避風港”【N】.法制日報,2015.
[4]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工商總局[2014]60號).
[5]管理網店的關鍵是要把握好“度”[J].IT時代周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