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群
摘 要:本文在分析高等教育管理第三方評價因子的基礎上,采用層次分析法、問卷調查法等方法,確定了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并構建了高等教育管理第三評價的指標體系,以期為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實施第三方評價提供理論依據與參考。
關鍵詞:高等教育;第三方評價;教育管理
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為全面深化科教改革做出重要部署,《國務院深化教育督導改革轉變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見》對教育評估提出了戰略性改革方向,意見要求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教育評估,培育和扶持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的教育管理體制。在中國高職教育管理傳統的評價體系中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門系統內部的評價屬于“自己評價自己”,評價主體單一,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和制約機制,無法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和公正,公信度不高。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因此,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通過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評價體系的研究,不僅有助于發展和完善我國的教育管理評估體系,而且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在決策過程中規避工作風險、減少工作偏差,更有助于為政府部門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提供更加科學、準確的信息參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研究對象
以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評價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首先在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和資料的基礎上,針對目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的特點,初步擬定評價體系指標。其次,發放與回收問卷,通過對專家們判定的每項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數據處理,保留認同率較高的指標,剔除認同率較低的指標,并結合專家們提出的建議修改問卷的內容。最后,發放重新修訂的問卷給專家,經過專家們審核后,再做出進一步修改,制定出正式的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評價指標問卷。
三、評價模型構建
1.評價因子分析
(1)教學管理
①專業結構本次就高等院校教學管理指標體系的調研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18份,其中有效問卷110份,研究問卷發放選取了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專家30個,企業管理專家35個,學生家長20個,教育機關領導人25個。在教學管理評價體系因子問題的調查中,專業設置的社會認可度占到了首位,占65%,高職高專教育要求在專業設置上掌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立足地市、面向全省、放眼周邊”,“面向地方崗位群,服務地方行業”,“掌握好教育資源,辦好特色”等特點。專業設置的社會認可度反應出了一個學校被社會認可的程度。其次45%的專家認為專業設置與產業鏈的耦合度非常重要,高等院校應該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區域經濟社會需求和畢業生就業等實際情況,從人才培養規格和服務面向出發,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布局。根據各個學校自身的特點進行專業結構調整,適合關注社會需求動向,實現所辦專業與產業鏈的零距離對接,只有這樣,專業設置的社會認可度才較高,才能為社會所認可。
②教學資源。在評價一個學校教育管理是否優秀,其教學資源是一個重要的因子,因為隨著社會信息化的不斷加強,本次調研中,沒有設置多媒體教室、局域網與因特網的選擇因子。專家在評價教學資源中,認為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的擁有量是評價一個學校教育管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評價因子,占問卷調查的53%,其次為師生比,占46%,因為高校的教育是否成功與否,如果沒有達到教育部所要求的教師數量,也就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出來。其次,在評價一個學校教學資源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雙師型教師的數量,雙師型教師是高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特色和重點,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已經成為社會和教育界的共同呼聲,因此,雙師素質教師的比例也是評價一個學校教育管理的一個重要因素。
③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能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又能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是高校與企業(社會)雙贏的模式之一。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高校教育及企業管理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加快企業自有人才的學歷教育,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產學結合是促進科技、經濟及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辦好高校教育、促進合作企業活力,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一個高校教學管理的好壞,在校企合作方面,根據調查顯示,校企合作的數量與規模、合作模式、合作深度與合作廣度分別占43%,41%,35%與32%,所調查的專家認為這4個指標是反應校企合作第三方評價的重要因子。
④信息化建設。教育信息化建設對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促進教學改革,加快教育發展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都有積極作用,尤其是對于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效益,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創新人才更具深遠的意義。因此,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為當今衡量一個高等學校教學管理的重要標志。
(2)招生管理。對一個高校的招生管理的評價,首先要看高校是否有規范的招生管理,招生是否透明,維護考生權益,確保公平公正,其主要內容是完善的招生網絡平臺、招生監督、錄取率、入學率、轉專業率、轉校率等幾個因子的評價。
(3)就業管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逐步完善和勞動人事制度、招生并軌制度、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發展 ,使得作為人才資源主要組成部分的大學畢業生資源配置矛盾日益突出 ,通過“自主擇業”的方式實現人才合理配置 ,力求做到人盡其才 ,物盡其用 ,促進社會的發展 ,已成為現階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因此,一個高校的就業管理好壞關系到一個高校的畢業生的質量是否為社會所認可。
(4)在校體驗。學生通過3-4年的在校學習,能全面對學校的教育管理好壞做出客觀真實的評價,因此,學生管理評價因子涉及到對母校工作的滿意度、師生交流程度、核心課程有效性、價值觀提升、社團活動參與度等因子。
(5)職業能力發展。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其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由于職業能力是多種能力的綜合,,就如何評價一個高校畢業生的質量來說,主要考察一般職業能力、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
2.基于AHP的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1)對評價指標進行分解。分解評價目標一般運用結構分析法,經過認真分析評價目標所包含的各種要素之后,將其毫無遺漏的排列出來,然后對這些要素進行認真的、反復的分析、篩選,從中提煉出最能反映本質,最需要的條目作為一級指標,分解具體步驟如下:首先要研究目標的結構,分析目標的構成要素,并一一列出,在此基礎上設計各項指標”其次是劃分層次,逐級分解,目標經過以此分解,有時仍較籠統、抽象,可測性差,需要再次分解,直至滿意為止。
(2)確定各級評價指標。教育評價指標是教育,目標屬性某一個方面的標志,是被評教育客體內涵的分解,是具體的、行為化的、可一測的某個子目標,是反映學生某一方面特征的規定,而評價指標體系是將各項單獨的指標綜合起來,形成一個系統化的,具有密切聯系的指標群,由于評價目標的分解,就使指標具有一足的層次結構,一般指標層次結構內第一層次的各條指標,即一級指標,反映一級目標的主要特征:第二層次的各條指標,即二級指標,是二級指標可測性的反映,為了使所測數據更加精確、有效,還可以制訂出三級指標,高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評價一般不超過三級。
(3)確定權重。指標權重是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評價指標量化的重要措施,也是評價體系整體綜合結果科學化的保證,本研究運用層次分析法分配權重。層次分析法,通過把專家的經驗和數理分析結合起來,采用兩兩對偶比較,計算得出指標分配權重。
在權重的計算方面,首先從高層到最底層,逐層建立指標兩兩比較判斷矩陣,根據專家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評價指標的定性分析,按照所賦分值統計結果建立判斷矩陣,是由同一層次指標兩兩比較其重要性的結果構成。根據比較標度,對于同一層次的n個指標,可得到兩兩比較判斷矩陣A=(aij)nn,且aij =1; aij =1/a aij或aij >0,根據評判矩陣,計算出各級指標權重,權重的計算由以下步驟來計算。
第一,計算判斷矩陣各行元素的乘積Mi,第二,計算矩陣各行Mi的n次方根值,第三,根據公式Wi=Wi/,求出Wi各指標的權重即為所求的特征向量(權重)。第四,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根據公式首先要計算向量AW的第i個元素(AW)i,然后把計算結果帶入公式,即得到所求指標的最大特征值,根據指標體系各因子的權重如表1。然后根據指標的權重,再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
參考文獻:
[1]李文君.教育管理引入第三方評價[J]. 教育與職業, 2013:(1).
[2]趙金英.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第三方評價的探索[J].現代教育, 2013:(8).
[3] 陸春陽.讓第三方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J]. 江蘇教育, 2013:(10).
基金項目:1.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第四屆理事會2014-2015年度規劃課題,項目編號:201418Y03;
2.湖南省“十二五規劃”課題《本科院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評價體系構建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JK014CGD102;
3.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重大科研課題,項目編號:KS1402(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