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琦
摘 要:江西低碳技術創新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的主要問題。應制定區域技術創新戰略、建立健全促進低碳技術創新的法律法規,建立區域低碳技術創新政策體系,構建低碳技術創新的服務平臺等,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關鍵詞:低碳技術創新;江西;問題;對策
低碳技術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核心。低碳技術的創新能力,決定能否順利實現低碳發展。低碳技術創新目標是實現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發展方式與經濟形態。低碳技術是指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主要包括三類技術: 一是高能耗、高排放領域的節能減排技術、煤的清潔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技術等為主的減少碳排放的減碳技術; 二是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無碳技術; 三是碳捕捉與封存技術、溫室氣體的資源化利用技術等為主的去碳技術。
一、江西低碳技術創新的現狀分析
江西通過構建低碳創新平臺、加強開發應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實施CDM項目開發等,低碳技術創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1.低碳技術應用取得一定成效
2014年江西單位GDP能耗下降3.16%,2010-2014年累計下降14.86%;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9.92%,2010-2014年累計下降29%。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新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被確認為第一批國家低碳工業園試點。2014年末江西共有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733家,比2010年末增加305家,全年實現增加值170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增長84.9%,年均增長16.6%,占GDP的比重突破兩位數,達10.8%,比2010年提高3個百分點。2014年末,全省共有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比2010年末增加1個,全年合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656.1億元、工業增加值670.6億元,分別占94個工業園區的12.5%和11.4%。
2.發展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引進了先進技術
江西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開發能力在國際合作中得到不斷發展,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數快速增長。據中國清潔發展機制網統計,截止2015年5月5日,江西有85個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審批,占國家發改委審批項目總數的1.68%,位居第 24位,項目估計年減排總量8263601tC02e,截止2014年8月31日,江西有57個項目獲得EB注冊,占我國在EB注冊項目總數的1.5%,位居第25位,注冊項目估計年減排總量5530995tC02e,占我國在EB注冊項目估計年減排總量的0.88%,位居第26位,截止2014年10月15日,江西有24個項目獲得EB簽發,占我國在EB簽發項目總數的1.7%,位居第24位,簽發總量共計1979310tC02e,占我國在EB簽發項目估計年減排總量的0.59%,位居第27位。江西通過開發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參與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國際合作實施,獲得額外的先進的環境友好型技術,拓寬了引進國外先進節能減排技術的渠道,從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轉變能源結構,改善當地環境質量,同時獲得促進清潔生產、保護環境和節能增效的環境效益。
3.新能源技術創新具有一定的優勢
新能源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部分產業技術創新全國領先,具備技術擴散能力,賽維LDK公司在光伏研究領域已申請專利38項,獲授權18項,獲省部級獎1項,其硅片生產中的“鑄錠爐二次加料裝置的試劑”和“填裝性能良好的原料硅塊及其制備方法”兩項科技創新成果被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高純多晶硅料項目單位產品的設計還原電耗創造了國際硅料行業的多個單項第一。瑞晶公司“光學掩膜高吸光多晶硅太陽能電池”被鑒定為國內領先水平,所產太陽能電池片平均轉換效率達到16.35%,單片轉換效率最高達17.03%。中材公司在高壓陶瓷坩堝等配套領域擁有自主創新技術。國家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光伏知識產權信息中心先后落戶新余;新余高新技術產業園被授予“國家硅材料及光伏應用產業化基地”、“國家新能源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國家光伏產業基地”稱號。產業基地逐漸形成。江西太陽能光伏產業已形成相對完整的光伏產業鏈,以新余、上饒、九江、南昌、景德鎮為代表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已初具規模。其中,新余市圍繞賽維LDK公司已基本形成了從硅料到終端應用產品的較為完整的光伏產業體系,上饒市、九江市正在逐步形成以晶科能源公司和旭陽雷迪公司為核心的側重產業鏈前端的光伏產品生產基地,南昌市正在逐步形成以太陽能薄膜電池為代表的太陽能電池新技術產品生產基地,景德鎮市依托景德鎮半導體公司正在大力發展中下游產業。
4.農業低碳技術廣泛應用
測土配方施肥。改進農業施肥技術,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江西摸索的推廣模式、施肥原則、施肥技術、營銷機制等在全國示范推廣。以節肥為核心的測土配方施肥模式改變了農民傳統施肥方式,減氮、控磷、增鉀和微量元素的平衡施肥,提高了作物產量和品質,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有效控制了農業面源污染,并且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保護了生態環境,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沼氣發展走在全國前列。贛南首創并推廣的農戶“豬—沼—果(漁、菜)”模式,被農業部作為生態農業的“南方模式”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示范效應。“豬—沼—果(漁、菜)”節約型農業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發展前景廣闊。
5.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江西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提高了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2014年江西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57億元,比2010年增長66.1%,占GDP比重為1%。2014年末,江西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家、省重點實驗室90家,分別比2010年末增加1家和38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2家,分別比2010年末增加3家和88家。2014年,江西專利申請、授權量達到25594件和13831件,分別比2010年增長3.1倍和2.2倍,南昌歐菲光獲中國專利金獎。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金額50.8億元,比2010年增長1.2倍。
二、江西低碳技術創新面臨的主要問題
江西低碳技術發展面臨創新能力不強、專業人才不足、創新動力不足等挑戰。
1.低碳技術創新能力不強
江西低碳技術的整體水平還不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重大技術研發還比較薄弱,資源高效利用與循環利用的關鍵技術亟待突破。江西經濟基礎較薄弱,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較低,工業重型化趨勢明顯,能源消費快速增長,水電開發程度較高,而風電、生物質能、太陽能、核電等新能源發展緩慢,科技儲備基礎仍需加強,能源開發、供應與轉換、輸配技術、工業生產技術和其他能源終端使用技術與全國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冶金、建材等行業節能減排、余熱余壓利用等缺乏核心關鍵技術。江西的光伏、LED 技術產業化雖已具有一定規模,但是推廣應用速度不快,產品基本外銷,“兩頭在外”受制于人。
2.低碳技術人才不足
低碳技術創新人才不足。技術創新人才資源匱乏,江西從事節能和低碳技術專業人才偏少,而且大多集中在高校與科研單位,低碳技術創新主體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沒有成為真正的技術創新主體,企業從事低碳技術研發的科技人員十分有限,具有國際視野的低碳技術創新人才更加稀缺。
3.低碳技術創新動力不足
由于低碳技術成果的公共性與外部性,低碳技術創新風險大,以及技術與市場的不確定性,影響企業低碳技術創新的積極性;高碳鎖定效應妨礙低碳技術創新;政府對低碳技術投入不足,江西財政科技投入GDP比例偏低,用于低碳技術研發經費占 GDP的比重則更低,研發投入力度不夠,2014年江西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57億元,僅占GDP比重為1%。
三、江西低碳技術創新對策
低碳技術創新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只有不斷完善低碳技術創新才能實現經濟發展模式向低碳的轉變。因此,應根據區域實際情況,制定區域技術創新戰略、建立健全促進低碳技術創新的法律法規、
建立區域低碳技術創新政策體系,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1.制定區域技術創新戰略
制定低碳創新戰略,把低碳追求納入區域創新體系的功能結構之中,明確技術創新體系的目標是以經濟增長為中心;將低碳技術研發納入政府科技規劃和相關科技計劃;制定重點行業和部門的低碳發展規劃,明確能源技術的發展方向。
2.建立健全促進低碳技術創新的法律法規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低碳技術研發與應用保障。制定并出臺適合本區域低碳技術創新現狀的法律法規,為低碳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上的依據。建立健全促進低碳技術發展的法律體系,對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產業進行法律約束,促進低碳技術研發與應用,發展低碳經濟。針對不同行業制定碳排放標準,明確環境法律責任承擔對象,賦予環保部門必要的強制執行權。建立健全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環境違法成本,促進低碳技術主動開發與應用和。加強地方低碳技術立法。提高法律的全面性與可操作性。針對技術研發、技術轉化、產品運用、產品銷售和運輸、市場建設等各方面、各環節、各部分進行全面、細致的規定。
3.構建低碳技術創新政策體系
必要構建整體的低碳技術創新政策體系,提高執能部門執行政策的連貫性與整體性,保證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與長遠發展目標的實現;通過合理、有效的制度設計,運用制度手段將低碳技術創新外部效益內部化,促進低碳技術創新者與低碳技術使用者的積極性,形成有效的低碳技術創新體系。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對低碳技術創新項目加大投資,把對低碳技術創新投入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支出,形成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保證財政對低碳技術研發、清潔能源開發、節能減排的投入。完善稅收政策。充分利用省級政府的稅收優惠權限,進一步擴大支持范圍,調整稅收減免標準,完善支持低碳技術創新的稅收政策,制定鼓勵企業碳收集、碳存儲技術研發的稅收優惠政策,實行低稅率、減征、免征等辦法。設立地方低碳創新基金。由地方財政專項撥款組成,主要用于對低碳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新能源開發、新碳能源技術開發、低碳經濟發展的示范項目,對基金的投入使用實施嚴格管理,同時對基金的投入多少以及使用效率進行嚴格控制。完善政府綠色采購。把政府采購政策納入地方低碳技術創新政策體系,對低碳技術產品實施優先采購,對重大低碳技術創新項目可用競爭性談判采購替代競爭性招標采購,健全政府采購法實施細則,制訂低碳產品政府采購目錄、建立低碳產品的政府采購與訂購制度、建立低碳產品的自主品牌認定制度與海外采購審核制度。
4.構建低碳技術創新的服務平臺
建立低碳技術創新研發平臺。結合江西低碳技術發展現狀,圍繞能源、資源、環境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 技術) 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構建低碳技術研發平臺,加強低碳產業創新能力建設。建立關鍵共性技術創新服務平臺與科技成果推廣應用轉化平臺。整合現有的科技以及產業資源,以江西目前已有的國家或省級重點實驗室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依托,構建與低碳經濟、節能減排相關的技術創新聯盟,構建區域性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技術平臺。重點打造低碳技術創新平臺,搭建企業與科研院所間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5.積極參與低碳技術合作
積極尋求國際技術轉讓與區域技術合作,推動低碳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加強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合作。積極探索與發達國家之間,企業之間,學術、研究、管理、培訓機構之間,以及其他非政府組織和協會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不斷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開展項目技術合作、經驗交流及能力建設等形式的合作,引進先進的節能技術、提高能效的技術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積極開展低碳技術的區域合作。利用中部地區各省以及“泛珠三角”區域省(區)聯席會議機制構建低碳技術合作與共享制度。積極探索政府與政府、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等之間構建區域科技合作平臺,加強產業分工與協作,共同研發低碳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構建多層次的、多元化的區域科技合作網絡體系,互通信息,共享資源,提升低碳技術創新能力。加強區域合作與產業聯盟,實現區域內低碳技術轉移、產業優勢互補,延伸產業鏈,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 琳,陸小成.低碳技術創新的制度功能與路徑選擇[J]. 中國科技論壇,2012,10.
[2] 張魯秀,李光紅等. 企業低碳技術創新資金支持模型與策略研究[J].山東省科學,2014,6.
[3] 周彥霞 秦書生.低碳技術創新驅動低碳發展探析[J].科技與經濟,2013,4.
[4]周五七,聶鳴.促進低碳技術創新的公共政策實踐與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J]. 2011,7.
[5] 孫麗芝. 低碳技術創新面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機械管理開發,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