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曉
摘 要:目前在國際關系研究領域出現了實踐轉向,是對國際關系所涉及的社會性因素深入挖掘的產物。實踐理論重點強調:人類根本的存在方式是實踐,其社會存在以及生活全部由實踐決定。國際關系在實踐過程中不僅產生了社會意義,它還涉及包括身份、文化等社會因素。
關鍵詞:國際關系;理論;實踐轉向
1.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實踐轉向的背景
研究國際關系理論時,可以看到它們都屬于理性主義范疇,均借鑒了經濟學中的概念,即理性人的概念。它最大化假設國家行為,不是通過國內政治因素,而是通過限制性因素來解釋國家行為,特別要強調的是:國家行為選擇被體系中的物質結構所影響。據理性主義看來,國家行為經濟理性中體現的追求權力及利益是其基本表現,但是,針對所涉及的某類重要問題,含糊其辭是理性主義愛采取的態度。針對這一點,亞歷山大曾做出了批評,他曾評論:理性主義理論中的盲點正是利益怎樣產生的問題。注重觀念本體論,這是社會建構主義的特點,它解釋國家行為所考慮最多的往往是社會因素,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觀念也決定利益所涉及的具體內容。其次,文化結構建構角色身份,文化結構包含集體知識,其身份決定相關利益及行為,從而所構成的文化選擇必然會涉及國家行為。
社會建構主義對已經生成的利益問題進行了追溯,并且對所涉及的權力意義進行了積極思考,實現了社會學轉向,通常這是國際關系理論中所涉及的。但是,同樣存在需要進一步追問的問題是社會建構主義自身所涉及的解釋與變量。其為什么具有特定性,而其他規范以及觀念并沒有能夠得到建立?建構主義學者對此較為坦誠,他們承認,其理論中核心部分與理性主義并沒有什么區別,均被視為是外生給定,而在更深層面上,這些問題恰恰顯示了社會建構主義在解釋力方面的局限性。對有關生成社會性因素所涉及的問題,其解答恰恰不能脫離有關實踐問題方面的研究,因為畢竟在本質上而言,真實的社會生活均具有實踐性, 從實踐中逐漸有了規范以及觀念等極具社會性因素的東西,因此具有明顯的社會意義。從根本上而言,主要因為下列原因:首先靜態視角被這些理論所采取。 不管是理性主義所涉及的物質結構,還是社會建構主義所涉及的觀念結構,用這兩種理論來解釋國家行為,在本質上均表現為靜態,這種結構性分析僅僅使我們知道結構的構成以及它們作用的狀況,但是在時間中結構所涉及的運行過程卻沒有告知我們。實際上,由于社會的多元性,單一方式不可能是結構存在于現實生活的唯一方式,也并不是它在現實社會中的發展方式,社會實踐活動形式豐富,行為體所涉及的也不可能單一,結構呈現為多個結構及多重關系而存在。
2.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實踐轉向的內容含義
實踐轉向在國際關系中所研究的內容,均在一個整體背景下產生,這個背景是實踐轉向發生的前提條件,其揭示并闡述了實踐轉向的理論內涵,其所涉及的國際關系與社會學、科學及哲學怎樣理解實踐轉向有關。
事實上,在19世紀,在著名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書中,偉大的馬克思曾有過深刻的評語,指出在此之前,幾乎所有唯物主義所顯示出的重大缺點全部是感性而現實,僅僅從直觀角度及客體去理解,而絕非視其為人類的感性活動,沒有從主體角度來理解,僅僅抽象發展。作為中介的哲學視角,注重實踐性、著眼于感性生活比較現實,將世界和存在視為持續生成及顯現的過程,完成了現代哲學意義上的較為重大、具有深遠影響的變革,等于在某種意義上完成了哲學家所指的實踐轉向。20世紀時,現象學開始逐漸興起,并且存在主義也隨之興起,西方哲學漸漸轉向對人主觀意識的現象及其結構與生成機制的研究。英美流行的實用主義哲學則對簡單所涉及的知識論持反對及旁觀者的態度,強調思維并不是私下里的個人行為,它與實踐問題不可隔絕。恰恰相反,思維和行動乃是密切相關的。
總之,現代西方哲學持續不斷地更新與反思,從而達到超過原有的對自身客觀認識的境界,哲學針對的研究對象經過一個較長的變化過程,經歷了客體方面的對象、主體觀念所涉及的建構,再轉向實踐存在的過程,在哲學觀點上實現了從原有物質論,逐漸向思想層面的觀念論轉變,進一步向實踐哲學轉變,哲學越來越聯系生活并且貼近生活,從而為社會科學多元化的發展以及價值和文化的相對論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少軍.國際政治學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唐世平.國際政治理論的時代性[J].中國社會科學,2003(03).
(作者單位:南京市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