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奕玎
歌唱是以人聲來抒發感情的一種方式,也是最簡便、最容易普及、效果最好的音樂教學方式。它是直接運用人體發聲器官來進行藝術實踐的音樂學習活動,所以唱歌的學生能直接體驗到音樂中的各個要素——節奏、音高、速度、力度等特點,能真切感受到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使他們得到音樂美的感受和熏陶。兒童一般都有著喜歡唱歌的天性,這也最能引發他們對音樂的熱愛。歌唱教學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乎小學音樂教學的成敗,因此,應充分重視歌唱教學的各個環節。如何優化小學歌唱教學,筆者提出一點拙見,與大家交流分享。
一、教師范唱
教師的范唱在歌唱教學中對培養學生的情緒有著重要作用。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歌唱方法,做到以聲動人,范唱要達到美的境界,要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除了聲音的優美,自身的情感也很重要。可以用眼睛和臉部來表達情感,教師用無聲的語言向學生表露和傳遞積極期望,傳達正能量。暗淡、呆滯、麻木、遲鈍的眼睛和臉部表情會使學生感到疲乏、無力、昏昏欲睡。而炯炯有神的堅毅的目光和充滿喜悅的笑臉,則使學生感到情緒激昂,精力倍增。這樣,學生才能和老師的情感相融合,有表情地去進行演唱,這樣就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其次還可以用手勢來表達情感。比如,在小學低年級歌唱和唱游的過程中,可結合所要演唱的有鮮明形象的動物歌曲,通過手勢,形象地模仿出動物的神態,便能很好地把學生的情緒激發出來。
二、識譜策略
識譜的傳授在音樂課的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學生不識譜就無法從根本上掌握唱歌的技能、技巧,更說不上對音樂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應用音樂的表現手段。教師也無法進行視唱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只有掌握好識譜知識,才能更加準確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
而對于較復雜的五線譜,教師又該如何教學呢?為了使學生對枯燥無味、難學、難記的識譜知識感興趣,可以把一些識譜知識編成兒歌幫助學生學習,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認識五線譜時可以編成一首兒歌:張開左手掌,手心向外翻;五個小手指,就是五條線;四個手指空,就是四個間;從下往上數,一二三四五,好像上樓梯,越上音越高。在教學C大調音階各音的唱名及位置時編了如下的兒歌:熊貓do嘻嘻笑,下加一線把球抱;小鴨re呷呷呷,下加一間是它家;小貓mi咪咪咪,第一線中笑嘻嘻;小狗fa回到家,第一間里喊媽媽;公雞sol喔喔叫,第二線上把曉報;青蛙la呱呱呱,第二間里把蟲抓;小猴si真調皮,第三線上耍雜技;小鳥do飛得高, 第三間里看熱鬧。
由于兒歌流暢上口,易懂易記,學生樂于接受,本來對識譜沒有興趣的學生,這樣一來,便對學習五線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得快,記得牢。
小學的不少歌曲還是比較簡單易學的,學生不唱譜,聽幾遍,就可以輕松地唱出旋律,而有一些曲譜復雜的歌曲,先讓學生唱歌詞,再學歌譜,學生也能唱得出奇得好,譜也學得很快,并且所花的時間很少。針對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的特點,在學生興趣最濃的時候,首先解決學生的節奏、音準問題,一首歌曲就能很快地學會,效果當然好。在解決音準、節奏的基礎上,學生只要添上音符就能演唱,所以學得也很快。這樣的做法,教學效果特別好并且也受到學生的歡迎。
三、保護嗓音
處于變聲期之前的學生,發聲器官脆弱而嬌嫩,唱起歌來還很稚幼,上課前集體唱支歌,雖然整體上很整齊可稍加注意,很快就會發現他們的歌聲不是這一句偏高,就是那一句偏低,唱歌的毛病很多,再加上他們的自我表現欲望較強,自控能力差,總想讓自己的嗓音蓋過同伴而拼命大聲唱,這就很容易引起聲帶疲乏,如任其大聲喊叫,長期下去,必會造成聲音嘶啞而損壞聲帶。因此,要讓學生學會科學的發聲,科學練聲能讓學生掌握發聲技巧,從而保護幼嫩的聲帶,但過多地強調發聲技巧,又會挫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得不償失。
該如何保護嗓音呢?首先,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發聲器官的生理特點,在教唱過程中要做到適度用聲,避免長時間地唱歌,在教法上要做到勞逸結合、有張有弛,注意適當安排,不能一味地鼓勵或強制小學生大聲唱歌,誤認為只有大聲唱才能算得上“雄壯有力”“有精神”,不能以成人的音高來要求他們,也不能把他們在音樂上無法表現的成人歌曲拿給他們唱。在合唱時要強調用輕聲唱,全班聲音保持和諧,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小學生控制聲音的能力。其次,優化練聲。教師把一些抽象的理論形象化,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無形之中得到聲音的訓練。例如,可以選擇讓學生學一些小動物的叫聲(貓、狗)作為練聲訓練, 也能大大提高學生練聲的興趣。嗓子是唱歌的第一條件,因此在歌唱教學過程中,千萬不能忽視小學生的嗓音保護。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盛毓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