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20世紀中期至今,資源富集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走過了一條從資源繁榮到富饒的貧困,再到資源詛咒的艱辛歷程;資源詛咒現象的出現對于資源型經濟的國家和地區來說,有一定的必然性;創新發展方式,促進資源型經濟的產業升級和產業轉換,引導資源型企業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有助于化解或減輕資源詛咒對資源型經濟地區的傷害。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轉型;創新
資源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是區域產業開發、區域經濟和城市發展研究的重要內容。資源型城市轉型是指在資源型城市問題發生后,資源型城市重新培育主導產業,促進產業、經濟結構多元化發展的過程。其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資源型城市內涵
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提到,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包括地級市、地區等地級行政區和縣級市、縣等縣級行政區)。規劃范圍包括262個資源型城市,其中地級行政區(包括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等)126個,縣級市62個,縣(包括自治縣、林區等)58個,市轄區(開發區、管理區)16個,涵蓋國土面積391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40.71%;涉及城鄉人口4.99億,占全國人口比重的36.8%;成長型和衰退型城市208個,成熟和衰退城市占資源型城市總數的79.77%。這其中,山西包括13個城市。在計劃經濟時期,這些資源型城市作為能源基地和資源基地而受到重視,并進行了重點開發。但是,資源在給城市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會給當地的環境帶來難以恢復的破壞,過分依賴現有資源的經濟,使得城市的發展隨著不可再生的資源的逐漸枯竭,而受到極大的阻礙,甚至可能會發生衰退。
二、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現狀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大部分的資源型城市迎來了它們的衰退期。我們要研究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首先要了解其現如今的發展難題。
1.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增長嚴重依賴資源開發
由于資源型城市大都由資源開發而建立起來,資源開發自然就成為了該城市的主要產業。城市內部也形成以該城市主導資源為主的一系列企業,這就形成了單一的自然資源型的城市產業結構。這種資源利用面窄,產業鏈較短,產業深加工不夠等問題日積月累,會嚴重影響到城市的基礎建設以及產業的進一步升級,制約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結構轉型、優化與升級。
2.生態環境破壞和資源損耗現象嚴重
我國資源型城市一方面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造成了我國生態環境的一系列破壞影響。一些不規范的采礦活動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耕地和建設用地,還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地質災害的催化劑,不但造成了大量的經濟損失還帶來了人員傷亡。露天采礦破壞地貌景觀,毀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等問題,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我國的資源型城市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情況。
3.科技與人力資本的擠出
快速發展的資源型產業客觀上抑制了非資源型產業的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和人力資源開發,障礙了創新活力以及城市對創新環境與創新文化的形成和創新人才的培育,進而導致了資源型城市創新能力和創新活力的嚴重不足。由于資源型產業的資產專用性較強,產品中凝結的技術性要素少, 前后向正外部性都不大,造成資源型經濟對技術的需求相對較弱,致使資源型城市的技術進步動力不足, 技術創新緩慢。
三、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戰略創新
面對資源型城市的諸多難題,我們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戰略:
1.延伸產業鏈戰略
產業鏈延伸是一種城市內外部力量共同參與的轉型方式,在具體的轉型過程中,既可以通過城市內部積累資金達到產業鏈延伸的目的。選擇這種方式轉軌時要注意,在繼續發展原有資源開采產業的同時,要運用資源開發的自我積累功能,適時向產業鏈的深化方向發展,從而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最終實現城市轉型。
2.科技創新戰略———依靠高新技術的后發優勢戰略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作用,利用高新實用技術改組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已經成為國內外的共識。當前我國資源型城市利用科技創新的主要模式有:國外技術引進、企業自主創新、企業—政府—大學合作創新、城市—大學合作創新和產業集群式創新等。資源型城市的科技創新戰略應依托工業化戰略創新和一定的區域創新體系來建立,而區域創新體系的建立又必須以一個和幾個創新基礎較好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為中心,通過科學技術擴散通道的建設帶動中小資源型城市技術水平的提升,形成“吸收型”技術進步體系。
3.生態城市發展模式創新
資源型城市走向生態城市的關鍵是要以構建城市生態產業體系為主線,以恢復城市生態功能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為重要手段,推進城市生產—消費—資源—環境良性循環、開創資源型城市向生態城市轉型的新型可持續發展模式。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營造綠色人居環境,實施綠色消費、綠色能源。加強生態小城鎮、生態社區和生態型新農村建設; 二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把加快農業產業化和加強小城鎮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將生態脆弱區的農民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來向小城鎮集中,減緩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壓力,增強區域生態支撐系統承載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復明.資源型經濟轉型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2(81).
[2]黃毅.資源型經濟轉型與資源詛咒的化解[J].云南社會科學,2009(2).
[3]張復明,景普秋.資源型經濟及其轉型研究述評[J].中國社會科學,2006(6).
[4]張復明,景普秋.資源型經濟的形成:自強機制與個案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8(5).
[5]鄭秋生.德國魯爾區煤炭基地的成功改造對山西煤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借鑒意義[J].生產力研究,2005(04).
[6]劉云剛.大慶資源型產業結構轉型對策研究[J].經濟地理,2000(05).
[7]張米爾,陳令偉.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模式選擇[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3(01).
作者簡介:郝嘉欣(1990-), 女, 山西財經大學資源型經濟轉型與發展研究院 201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