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艷軍 段玉玲
摘 要:文章在分析煤炭物流信息化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建立煤炭物流信息平臺;采用PEST分析法進行可行性分析,并且根據平臺的構建原則,確立了信息平臺的構建目標;同時,按照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開發的相關規定,構建了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體系架構和網絡結構模型。
關鍵詞:物流信息化;供應鏈;公共信息平臺;PEST分析法;網絡結構模型
引言
我國煤炭物流信息化整體水平較低,雖然一些煤炭物流企業開始使用了物流信息系統,但是利用效率低,沒有實現信息的集成,對物流活動不能實施很好的控制,仍停留在“電算化”的水平,而更多的煤炭物流企業仍然采用電話傳真等方式開展業務,難以提高企業物流信息效率[1]。使用煤炭物流信息化的企業,約67%的處于信息化的基礎使用階段,約28.3%的開始利用信息化技術優化業務流流程和管理流程,約4.7%的真正地進入了信息化的高級階段,并且我國的煤炭物流企業所處的地域各不相同,這些因素造成了我國煤炭物流信息化整體水平較低且區域分布不均衡。
基于供應鏈構建的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不僅以最短的流程、最快的速度實現物流信息的傳遞和優化,而且大大減少了物流信息的傳遞層次和流程,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基礎上實現了物流信息高效化。
1 構建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可行性分析
對于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構建的可行性,文章運用PEST分析法,從政策、經濟、社會、技術四個維度進行詳盡分析。具體如下:
1.1 政策(Politics)可行性分析
為發展現代煤炭物流,提高煤炭供應的穩定性,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發改委制訂了《煤炭物流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了近期的發展目標。
根據《規劃》,到2020年,現代煤炭物流體系基本形成,其物流網絡配套合理,技術裝備先進,物流服務綠色高效,煤炭物流運作效率明顯提高。屆時,鐵路的煤炭運輸能力將達到30億噸/年;重點建設年流通規模2000萬噸級物流園區30個,大型煤炭儲配基地11個;培育年綜合物流營業收入達到500億元的企業10個其中;建設若干個煤炭交易市場[2]。
由此可見,《規劃》的出臺,不僅為煤炭物流信息化指引了方向,而且為煤炭物流信息化的確切實施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修改、《環境保護稅法》的起草等,以及黨和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高度重視,都將迫使環境污染矛盾突出的煤炭行業加快轉型升級,積極尋求“第三利潤源泉”。
1.2 經濟(Economic)可行性分析
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高速增長期,來自內部和外部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面臨的經濟形勢更加復雜。
我國經濟總體趨勢處于轉型階段,由主要依靠第一,二產業發展,轉向由第三產業引導的發展,所以傳統煤炭能源行業勢必會受到一定程度沖擊。與此同時,我國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對能源的需求將會增加,從而推動煤炭能源行業的發展。
我國煤炭的發展以十年為一個過程,1992年至2001年為產能慢速增長、改革、關閉重組期,2002年至2011年為快速增長、產能釋放期,2012年至2021年將進入慢速增長疊加和深度調整期。“調結構、轉方式”已經成為中國煤炭工業發展的當務之急[3]。
為促進節能減排,加強防治大氣污染,控制煤炭消費,促進能源消費和生產改革,煤炭需求增長空間是有限的。由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受技術限制,導致短期內難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所以煤炭作為主體能源,在未來的一個時期總量仍將增加。統計顯示,2013年全年煤炭產量約37億噸,其中14個大型煤炭基地產量33.6億噸,全國總產量的91%;全年煤礦企業個數減少1200家,淘汰落后煤礦1874處、產能2億噸/年;全年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量155億立方米,利用量68億立方米,同比分別增長10%和17%[4]。
由中經產業景氣指數研究中心和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共同編制的中經煤炭產業景氣指數顯示,2013年四季度,中經煤炭產業景氣指數為96.6點,連續三個季度走平。這一景氣走勢表明煤炭產業經濟運作形勢已趨平穩,2014年煤炭產業將實現“軟著陸”[5]。
1.3 社會(Society)可行性分析
黃金十年成歷史,價格競爭的時代過去了,煤炭企業競爭要靠物流信息技術來發展。事實上,煤炭物流企業既使通過技術改革、管理創新等方法,也很難降低生產成本,隨著環境補償機制和資源稅改革的完善,煤炭開采的成本進一步增加,造成煤炭總體生產成本的增加,面對同行更具優勢的競爭,煤炭物流企業的目光聚在占煤炭售價40%的流通成本上。在此背景下,國內煤炭企業只有強化煤炭供應鏈管理,通過電子商務和參建煤炭交易市場,來擠干煤炭流通的水分,同時創新商業模式降低煤炭企業物流成本。
現在,煤炭處于供大于求、煤價大跌的市場情況,這種不景氣的市場現狀給煤炭企業帶來了新的契機,依靠需求拉動增長的日子已然成為過去,市場機制推動煤炭行業重新洗牌,只有加強產業轉型和企業重組,形成具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煤炭集團企業,而這些大的煤炭集團企業有強大的資金和資源,這些先天優勢為煤炭行業實現信息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1.4 技術(Technology)可行性分析
當今計算機技術和信息化的發展為煤炭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例如:運用無線射頻識別(RFID,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地理信息系統(GIS,用于輸入、存儲、查詢、分析和顯示地理數據)、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定位、導航)、電子數據交換(EDI,按照協議將文件標準化和格式化并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數據交換和自動處理)、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等信息技術。
2 基于供應鏈的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構建[6]
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構建的前提條件是服務于煤炭經濟發展,并遵循現代物流規劃策略的思路。其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供應鏈的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構建步驟
2.1 基于供應鏈的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構建原則
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構建原則類似于與其他信息平臺,結合煤炭行業的特點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需重點考慮以下七個原則:
綜合性:全面考慮平臺的各類用戶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對物流信息的實際需求。
標準性:符合煤炭行業標準、國家對平臺構建的具體要求和標準規范,基礎信息采集的標準化。
開放性:能夠連接其他相關的信息系統、信息平臺,持續不斷的交換數據。
擴展性:能夠進行調整和變化以適應新的市場和新的需求形勢;為將來平臺的發展留足夠的空間。
安全性:包括個人基本信息、企業信息、平臺上用戶之間的交易、平臺上流動的物流信息的安全性。
可靠性:系統不會出現信息泄漏的問題,在信息傳輸的過程中不會出現信息被盜竊,并且系統運行穩定。
易操作性:簡潔化的平臺界面,方便用戶快速熟悉平臺和操作系統;能夠在線幫助和解答用戶提出的問題。
2.2 基于供應鏈的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構建目標
在構建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之前,必須首先確定平臺的定位,亦即平臺的構建目標。文章通過認真研究,確定平臺有如下構建目標:
“一站式”服務: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實現供應鏈上下游的溝通聯系、業務操作、協調等。
物流活動“電子化”:載入移動通信、電子數據交換、貨物全球定位跟蹤、短信平臺、一卡通和庫存、代收貨款等實時查詢技術,實現煤炭物流活動的電子化。
決策支持:通過對信息進行深加工、處理,獲取煤炭物流的發展變化規律,實現企業對物資采購、庫存管理、車輛調度、運輸流程設計等的分析決策。
電子商務:能夠電子交易,集合商流、信息流、訂/發貨、倉儲、運輸、報關以及金融結算等功能。
會員制:具備不同級別(權限)的會員注冊功能,并根據會員權限為其提供定制化的信息索引目錄、會員基本信息管理、數據儲存及分析等。
智慧物流:能夠根據煤炭供應鏈節點提供的相關數據,通過統計學、運籌學、跟蹤定位等方法和技術制定最優的煤炭物流方案。
2.3 基于供應鏈的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體系結構的構建
2.3.1 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參考體系架構
GB/T 2263.2-2008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應用開發指南中給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參考體系架構,分為應用擴展層、服務支持層、平臺基礎層等三個層面,每個層面又包含若干功能和模塊。其具體的內容框架如圖2所示[7]。
圖2 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構建的參考體系架構
2.3.2 基于供應鏈的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體系架構
基于供應鏈的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體系結構可以分為基礎設施層、供應鏈業務層、供應鏈管理層、供應鏈決策層以及門戶層五個層次來構建。通過參考國家規定的一般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體系架構,文章所提出的基于供應鏈的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體系架構包括:
(1)基礎設施層。主要包括防火墻、數據存儲設備、信息采集設備、信息輸入輸出設備、數據處理中心以及網絡設施等。(2)供應鏈業務層。主要包括采購管理、訂單處理、洗選加工、數字配煤、倉儲配送、運輸調度和財務管理等。(3)供應鏈管理層。管理層有助于供應鏈各節點間的良好對接,實現煤炭供應鏈的統一管理。(4)供應鏈決策層。通過搜集客戶信息、市場信息等,為制定供應鏈戰略規劃提供決策依據。(5)門戶層。門戶層能夠實現供應鏈各節點的良好溝通、信息共享和反饋,從而更好地服務客戶,增強市場靈敏性。
2.4 基于供應鏈的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網絡結構模型構建
煤炭供應鏈,是以煤炭企業為核心,向上延伸為煤炭物資供應企業,向下延伸為煤炭需求企業。因此建立基于供應鏈的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其網絡結構模型可以構建為:如圖3所示。
圖3 基于供應鏈的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網絡結構模型
3 結束語
對煤炭物流信息化的現狀進行分析,得出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構建是十分必要的。采用PEST分析法,從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構建的宏觀環境進行可行性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平臺的構建原則,確立了平臺的構建目標。最后,從供應鏈的角度,構建了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體系架構和網絡結構模型。煤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構建,為煤炭供應鏈各節點企業提供了信息服務和決策支持。
參考文獻
[1]韓廣,夏英偉.關于中國煤炭物流信息化的分析[J].中國煤炭,2009,4:29-30+120.
[2]《煤炭物流發展規劃》點評:利好政策出臺,煤炭物流行業將加速升級[EB/OL].http://finance.qq.com/a/20140113/009622.htm
[3]張國輝.煤炭工業調結構,轉方式刻不容緩[EB/OL].http://paper.ce.cn/jjrb/html/2013-01/14/content_140886.htm
[4]國家能源局.煤炭業重點轉向調整結構,未來需求總量料仍增[EB/OL].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futuresnyzx/20140226/0946
18335420.shtml.2014-2-26.
[5]2014年煤炭產業經濟運作形勢分析[EB/OL].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0117/183104780.html
[6]段玉玲,吳曉煥.煤炭行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
[7]楊晶.中國西部物流港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規劃設計[D].清華大學,2010.
[8]崔曼等.基于物聯網的煤炭企業物流信息平臺應用研究[J].煤炭技術,2011,1: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