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學習行為是學生在教學中為完成學習任務所采取的行為。在內涵式發(fā)展條件下,學習行為的轉變不能寄望于外在的學習刺激,如成績排名、獎勵等,而應該從學習行為本身去尋找答案。在本課題研究中,我們將學習行為表述為預習、傾聽、探究、練習等四個關鍵行為,并將這些關鍵行為作為操作變量,推動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進而達成再造學習行為文化之目的。
1.預習:從完成問題轉變到提出問題
預習常常被看作是上課的前期行為。其實,預習應該是學生獨立與文本對話的學習活動。之所以有預習,就是為了讓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生長點”,獲得屬于自己的學習。因此,理想的預習絕對不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絕對不是讓教師提出問題,由學生通過預習去完成或初步完成。
當然,預習也需要問題。預習就是讓學生開始基于本人起點水平的學習,嘗試提出屬于自己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擺出來,一個人的問題就成為一個小組或者全班學生的學習資源。
2.傾聽:從教師講授轉變到多邊交流
傾聽是一種基本的學習行為,學生通過聽取他人的發(fā)言而獲得新知。長期以來,學生的傾聽是跟教師的講授捆綁在一起的,傾聽變成了“聽講”: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教師講多少學生聽多少。這樣的傾聽有其價值,但缺乏互動,缺乏對話,缺少多元的聲音。學習中的傾聽應該是一個多邊交流的過程。學生可以聽老師的講授,也可以聽同學的發(fā)言;可以提出問題聽取他人的意見,也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供他人參考。因此,轉變學習方式,就不能讓課堂中只有一個聲音。課堂中不僅要聽到教師講解的聲音,也要聽到學生主動發(fā)問的聲音,相互提問的聲音,相互應答的聲音。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要成為互惠的“百家鳴”。
3.探究:從封閉學習轉變到合作學習
如果預習是提出問題的過程,探究則是一個消化問題的過程。通過探究,學生將與學習任務無關的問題分離出來,將有關的問題“消化”吸收,完成意義建構。很多時候,探究被看成是一種封閉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你學你的我學我的”,或觀察,或推理,或頓悟……經過一番“苦旅”終有所得。事實上,科學研究者們常有這樣的經歷。但是,學習中的探究不等同于科學研究,科學研究研究的問題不需要大家都獲得研究結果,而學習探究的問題如果只有幾個學生能夠獲得結果,對完成學習任務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學習中的探究應該是一種合作學習。兩個人一起探究同一個問題,他們在探究過程中不斷交換彼此的看法,得到的結果可能沒有變,但這個過程卻豐富了不少。幾個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小組內任何一個人的問題可能得到幾個人的支持,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互相討論,互相切磋,互相啟迪,就會形成互學互惠局面,探究也會在互學互惠的過程中得以順利完成。讓探究在合作學習的狀態(tài)下完成,探究仍然是探究,學習則成為一種有交流、有共鳴、有互動的生活方式。
4.練習:從完成習題轉變到展示習得
練習是一種鞏固知識的學習行為,也被稱為“作業(yè)”,就是將已經掌握的學習內容(習得),用一定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將練習界定為對“習得”的運用,是因為無論哪種形式的練習,無論做多少作業(yè),都不能產生知識的增量。其實,練習的意義就在于將“習得”呈現(xiàn)出來,用可見的形式讓學生注意到,加深學生的印象,鞏固效果。其中,做習題是一種練習方式,但習題的形式很重要。如果習題的形式不被學生所注意,所起到的鞏固效果是十分有限的。這也是學生多次做過的習題還會出錯的原因。
練習既然是呈現(xiàn)習得,那呈現(xiàn)的形式自然不止習題這一種形式。轉變練習方式,必須實現(xiàn)從完成習題到展示習得的轉變。指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展示學到的知識,學生必須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去尋找“形式”,必須去思考怎么做,必須去用行動做出結果來,這樣動心過、思慮過、行動過做出來的作業(yè),對習得的鞏固效果自然會更好。將練習限制在完成習題,做得少學生可能不會引起注意,重復的機械性練習則又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練習中讓學生運用各自的形式展示習得,過程更加豐富多彩,練習也不再成為負擔。
嘗試轉變學生的學習行為方式,實施基于提出問題的預習、基于多變交流的傾聽、基于合作學習的探究、基于展示習得的練習,是在教師放開課堂后學生走向互惠的學習過程,這也是探究學習行為文化內涵式發(fā)展的實踐過程。
參考文獻:
[1]趙 康.“學習話語”何以主導教育領域——基于歐洲地區(qū)相關現(xiàn)象的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0(Z1).
[2]魯子問.基于學習優(yōu)勢的學習方案設計[J].課程.教材.教法,2012,32(01).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