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浩
摘 要:新科技革命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變遷,電子信息產品已逐步滲透至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評價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指標。文章由電子信息工程發展模式與產業特征入手,結合目前我國電子工程產業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幾點應用于實踐的針對性建議,望可供參考。
關鍵詞:電子信息工程;高新技術產業;工程實際運用
1947年的冬夜,在全民迎接圣誕的溫馨氛圍里,伴隨著貝爾實驗室內電流表指針的轉動,世界上第一顆晶體管誕生,開啟了劃時代的新篇章。自此以后,晶體管取代電子管,成為諸多電子儀器的基本元件,1954年第一臺晶體管計算機組裝完成標志計算機技術革新的正式到來,短短幾十年間,電子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正如摩爾所預測的,單塊芯片可集成的晶體管數量以每18個月的速度翻一番,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速度之快超乎人們想象。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電子信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向著高品質、集團化方向逐步前進,其應用范圍也愈來愈廣,滲透至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1 電子信息工程發展模式與產業特征
1.1 電子信息工程發展模式
電子信息工程集合了現代電子、信息、通信、自動化等諸多先進技術,是一門科技和人才占據主導地位的高新產業,各個國家和地區起步時間不同,所處發展階段也有較大差異。美國與部分歐洲國家處于領跑者地位,其科研技術水平高、科技人才綜合素質強,作為全球第一大電子信息產業研發國,美國掌握著最為先進的核心技術,加之開闊的市場環境、完善的政策支持、有效的知識產權保障,使得美國電子信息工程產業能積極創新,搶占市場先機,建立技術核心的行業發展模式;而歐盟國家更注重教育研發機構的帶頭作用,以人才帶動產業發展,尤其是近些年來各國之間的技術互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電子信息工程產業鏈已經趨于完善;日本是僅次于美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大國,主要市場定位為消費電子產品,其產業發展程度短短幾十年間實現了巨大飛躍,得益于產業政策的廣泛推行,政府干預資源配置,實現了創新資源的集中化、頂尖化,這種模式發展迅速、見效快,但基礎創新不足可能導致長遠發展出現問題。
韓國及中國臺灣地區是電子信息工程生產的中堅力量,既可生產集成電路關鍵元器件,又可研發部分高端產品,采用高起點、跳躍式發展模式,取得了較大的成就;而發展中國家多為勞動密集型作業,獨立研發能力不足,被定位為電子產品的代工生產點,但隨著政策的不斷挑戰,部分發展中國家電子信息產業模式已得到一定改善,印度以軟件產業創新集群帶動國家電子信息產品出口,我國通過珠三角、長三角、渤海灣、中西部四大密集區拉動全國產業完善,都已取得了一定成果,逐步向中端位置靠攏。
1.2 電子信息工程產業特征
依托于高新技術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迅速、規模龐大,與傳統產業相比,具有鮮明的自身特征。首先表現在其巨大的技術與投入需求量,電子信息產業具有高度的知識密集性和智力密集性,其產品研發有賴于大量的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沒有人才,研發無從說起,而沒有資金,產品就無法形成實物,電子信息工程設備投資巨大的特點拉高了行業門檻,也形成了一定的潛在風險;俗話說風險越大,收益越大,電子信息行業正是這一說法的鮮明例證,蘊含高投入、高成本、高技術的產品在一段時間內的市場競爭中都會處于壓制性的領先地位,相應的利潤也是不可估量的;高度的技術創新不僅大幅提高了電子信息產業市場擴張速度,也決定了這一產業的群聚特性,各類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促使電子信息產業與其他產業間發生橫向、縱向聯系,小到輕工、紡織,大到航空、航天,電子信息工程為它們提供高質量的技術保障,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最后,電子信息工程以其強大的產品功能、廣泛的應用價值,成功被納入世界各國的戰略決策,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標,前瞻性和國際化特征顯著。
2 目前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2.1 綜合型技術人才缺失
如前文所述,若想改變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鏈中的地位,必須要擁有相當數量的高新技術人才作為支持,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起步晚,電子工程人才培養力度不夠,很難滿足快速增長的產業需求,而欠發達的產業地位又導致部分高新人才流向其他國家,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制約了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
2.2 自主創新意識不夠
受種種歷史因素和客觀因素桎梏,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在產品創新研發方面一直處于相對落后的位置,國內企業過于依賴國外的關鍵技術和重要元器件,對自主研發的重視程度較低,創新意識稀薄,電子產品核心專利數量很少,使得我國難以沖破全球產業鏈中的代工廠模式,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不利地位。
2.3 市場環境秩序較差
電子信息工程若想健康發展,井然有序、充滿活力的市場環境是必不可少的,但就目前國內市場來看,由于立法規范不夠細致、人們產權意識不強,還存在著諸多不良行為,如假冒品牌、翻新產品等等,知識產權被侵犯的現象時有發生,損壞了我國在電子信息國際市場競爭中的形象。
2.4 產業結構急需調整
近些年,在政策扶持和市場持續刺激的情況下,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依然存在許多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如缺乏核心技術、缺乏民族品牌、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集成電路產業集中化程度不高、數據庫產業規模小等等,增加了電子信息企業經濟負擔,減緩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速度。
3 關于電子信息工程實際運用的可行性建議
3.1 優化電子信息產業環境
任何一個新興事物的成長都需要適宜的環境,電子信息工程也不例外,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才能茁壯成長。因此,國家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扶持重點電子信息項目,鼓勵企業自主研發,突破核心技術瓶頸;同時,應重視相關法律條例的貫徹落實,強化相關部門執法力度,對于不良現象進行嚴厲處罰,打擊不法行為,保障專利擁有者的合法權益,營造一個井然有序的市場環境,進一步推進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
3.2 著力培養綜合型技術人才
電子信息產業是知識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產業,為實現其發展,必須大量引入創新型人才和綜合型人才,這就需要企業建立合理的競爭機制,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為人才提供一個適宜的施展條件和發展空間,創立相應的獎勵機制,充分調動人才積極性。同時,應注重對在職員工的培訓工作,企業可聯合政府部門,為其提供接觸世界先進技術的機會,拓寬員工視野,提升技術水平。此外,還可采用與高校對接的方式,充分利用學生思維活躍、熱情高漲的優勢,實現企業和個人的同步發展。
3.3 培育新的企業增長點
電子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不同,其發展速度日新月異,一時的懈怠可能就會造成巨大差距,這就要求電子信息企業時刻將創新擺在發展的戰略地位,建立完善的創新制度,加大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設立核心技術小組,關心客戶需求、關注市場發展,不斷挖掘、培育新的企業增長點,轉變發展模式,完善電子信息產業鏈,為國家電子信息工程的全面發展、與時俱進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邱磊,郭湘軍,陳忠思.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發展現狀及保障措施探討[J].電子制作,2013(23).
[2]葉權.電子信息工程發展探討[J].電子世界,2013(11).
[3]陳鈺瑩.試析電子信息工程的發展現狀及應對措施[J].電子制作,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