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民樂雖是一個飽受爭議的文化景觀,但卻給民族音樂帶來了沖擊。本文論述了透過“新民樂”看云南民族音樂。
【關鍵詞】新民樂;云南民族音樂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流行音樂為大眾所喜歡的時代背景下,“新民樂”適時而生。新民樂作為一個飽受爭議的音樂現象流行在中國樂壇之中,它代表著一個獨特的文化景觀。音樂發展的根本在于創新,只有創新才是發展的唯一出路。“新民樂”則是利用民族音樂永恒的價值及其所帶有的文化底蘊,將其與流行音樂元素相結合,從而使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相結合之后獲得一種新的生命力。
一、新民樂的概念及產生原因
對于“新民樂”的概念,馬曉南在《關于“新民樂”的思考》一文中是這樣敘述的:所謂“新民樂”,就是指那種用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作為素材來源,用中國的民族樂器并結合西方現代音樂文化中特有的編曲和配器手法、演出形式、多媒體技術以及包含了歐美文化模式的商品偶像、品牌等觀念而形成的有獨特視聽效果和時代風格的新的民樂演奏形式。”
新民樂把喜聞樂見的流行歌曲嫁接到民族音樂上,讓大眾從熟悉的旋律中體會到民樂的高雅,它作為一種新的音樂觀念、思想和行為,不僅僅表達了民族音樂家改革和振興傳統音樂的愿望,而且還受到了廣大音樂愛好者的歡迎。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相遇,碰撞出了異樣的火花。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誕生于2001年6月的女子十二樂坊,她們所演奏的曲目就是將流行元素融入到民族音樂中。這種以中國民族傳統樂器加人聲演唱來表現古典音樂作品的表演形式已經大大超越了傳統民族音樂的范疇,使其表演的“民族音樂”開始走向時尚、流行、通俗音樂的行列。
從女子十二樂坊的例子來看,“新民樂”更注重大眾的審美需求,及其不斷的發展變化,并且關注視、聽的實際感受,同時開始將現代流行音樂元素注入傳統的民族音樂中,使其傳統與現代相融合,打造雅俗共賞,走出了民樂的新流行路線,追求一種由通俗化藝術走向國際化藝術的道路 。
由此可見,新民樂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音樂文化間的融合與滲透
在全球化日趨深入的背景下,各種音樂文化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也顯得越來越明顯。同時,這種融合也讓音樂創作在其創作的手法,以及演唱、演奏等形式上進行新的嘗試與調整,從而使得大眾的欣賞焦點也隨之變化——從音樂的本身轉向音樂外在的表演形式。例如,演員們是否靚麗俊俏、身材是否勻稱、服裝是閃亮、表演是否有激情等越來越多諸如此類的關注成為大眾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二)“新民樂”中MIDI技術的運用
每一件民族樂器都具有其獨立性,所以民族樂器自身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在演奏時就會由于樂器自身的限制(音色單調、音域窄等)致使難以融合的情況出現。而隨著現代音樂創作的不斷發展與進步,MIDI技術也在逐步成熟。因此,MIDI技術的運用不僅能使音響效果變得厚實豐滿,還能很好的烘托舞臺的整體效果,更加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與其感染力。與此同時,也讓大眾感受到,民族樂器與電聲樂器的合作使的民族音樂的發展有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三)市場對音樂的需求
以前音樂都是用廣播來收聽的,無法給人一種視覺上的享受。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如今已成為媒體為主流的時代,只是單純的“聽”音樂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因為媒體的產生也慢慢促使人們觀念的改變,從“聽”轉化為“視、聽”的雙重音樂享受。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逐漸從傳統民族音樂舞臺的平面到“新民樂”舞臺的立體;由傳統的舞美燈光音響的一塵不變到“新民樂”舞臺上絢麗多姿的演員與LED大屏幕上的五彩斑斕,這構成的一幅幅五彩繽紛的畫卷無不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從而進一步推動“新民樂”產生的必然。
二、云南民族音樂的現狀
云南民族音樂,具有現代人們所需的對生活最樸實的熱情和快樂。在這塊擁有豐富民族資源的土地上,民族民間音樂種類繁多,不僅保留著古老的音樂形態,且歌舞樂在各民族生活中起著獨特而強烈的凝聚作用。然而卻因為云南各民族長時期的大雜聚、小聚居的分布特點,造成各個民族文化發展的極不平衡,彼此的音樂文化水平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與障礙。
(一)曲風的障礙
云南音樂中豐富的民族調式,帶有濃郁的民族韻味。不同的流派具有不同的音樂風格,形式多樣化。云南具有民族素材的音樂雖然好聽,但是民族特色過于濃烈,需要整理、再創作,使之與流行元素相結合后形成完整作品。個人喜愛音樂的風格不同,音樂家們制作的音樂也是各具特色,曲風一旦不能滿足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就很難讓其流行。
(二)難度的障礙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音樂中歌曲的演唱方面,音樂的力度表現是至關重要的,許多原生態的歌手,天生一副好嗓子,歌聲如天籟之音。歌曲所要表達的韻味更是難于模仿,這就意味著失去了大眾的音樂性。
(三)距離的障礙
不同的音樂承載著不同的故事,無論是哪一種唱法,表達音樂的方式一定要能打動別人,真實情感的流露才容易讓人產生共鳴,歌曲與演唱者的內在聯系是重點。只有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才能更好的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之中。
(四)傳播的障礙
音樂的制作是個很復雜也相當重要的過程,詞曲的作者大多都是各自為陣,創作自己想要的音樂,可是音樂制作人是尤為重要的,一個好的音樂制作者可以將其音樂的情感傳遞給聽眾。
總體說來,音樂的創作立足于文化,民樂是一種民族語言,所以音樂要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才能更具生命力。新民樂雖是一個飽受爭議的文化景觀,但卻給民族音樂帶來了沖擊。只有將云南各個民族的思想與意識相對統一之后,將自身的發展與這個時代所需相結合,以現代人所能充分接受的方式,走出一條獨一無二的屬于云南民族音樂獨特的也是僅有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馬曉南.關于“新民樂”的思考[J].美與時代,2005(02):59.
[2]丁煜倫、鐘義娜.云南音樂文化的現狀與展望[J].民族音樂,2008 (06):11-13.
作者簡介:董捷(1985—),女,彝族,云南曲靖市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