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君
【摘要】中華民族地大物博,擁有上千年的歷史文化,不同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就是我國的戲曲,其高難度的唱法及聲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成熟。現階段,在相關專業人員的總結及歸納下,這些理論已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同時這些理論也被有效應用于民族聲樂的教學當中,對于民族聲樂的繼承及快速傳揚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族聲樂;教學;戲曲;學習與借鑒
前言
我國擁有悠久的戲曲歷史,數百年來,戲曲在不同的時期產生不同的元素,發展至今已經擁有多種技巧和唱法。在現代音樂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民族音樂當中積極融入了戲曲演唱技巧教學理念,對于提升民族音樂的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戲曲在進行表演的過程中,以其獨特的演唱形式來對人物進行刻畫。現階段積極加強民族聲樂教學中向戲曲學習和借鑒的探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唱字
在進行民族聲樂的演唱過程中,對情感及人物內心進行充分表達的基礎性因素就是字,字的發音與聲的有效融合是戲曲演唱的基本要求,演唱者對字與詞發音的準確程度直接影響演唱質量。在對字進行演唱的過程中應當注重三點原則:首先,準確的樂音;其次,清晰的吐字;最后,穩定的節奏。語音應始終是聲音存在的基礎,對聲音具有絕對影響性作用,在任何條件下進行演唱的過程中,字、詞及情感的表達是發聲的基礎。在進行戲曲演唱的過程中,聲音壓過了字所表達的含義是最為錯誤的,嚴重影響樂曲真實含義的展現,這種只有音而無詞的現象會使得聽眾感到疑惑,產生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進行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只能夠對喉嚨進行充分的利用,而口卻無法充分發揮功能。口上只有進行用力演唱,才能夠形成字清腔正之感[1]。同時,聽眾在進行收聽的過程中,如果演唱者的上字已經沒有充分的表達就進行了下字的演唱,會促使聽眾感到困惑而失去聽的興趣,因此加強戲曲中唱字的練習具有重要意義。
二、用氣
無論是在進行哪種曲風的演唱,演唱者首先擁有的功能就是“氣”,這是一種重要的動力,促使聲帶、口腔等能夠發出聲音。在演唱者充分運用膈肌和腹肌進行發聲的過程中,指的就是傳統的丹田氣,由此可見,去“氣”對于演唱的重要作用。只有在足夠的“氣”基礎之上才能夠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也才能夠進行不同種類的演唱。
在進行演唱的過程中,聲音是否抑揚頓挫、婉轉而言并將歌曲情感進行充分的表達都是演唱者對自身“氣”進行充分掌控的基礎。充足的“氣”能夠促使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將歌曲進行一氣呵成的表達,其中能夠進行自如的音調轉換,給人一種舒暢的感覺和體會。因此在進行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戲曲當中“氣”的重要性進行充分的體會,只有體會到它的重要性才能夠增加對其的重視,也才能夠在演唱過程中適當的進行呼吸,從而促使強調得以充分的展現出來。
三、用嗓
在進行民族聲樂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需要通過三種方式對嗓子進行充分的利用,也才能夠長處悠揚頓挫的曲調和風格。這三種方式就是大嗓、小嗓及二者的混合使用。其中,本嗓指的是大嗓,在演唱使用過程中能夠將演唱者的真實聲音表現出來;假嗓指的就是小嗓,在戲曲演唱過程中,又被稱之為子喉;在演唱過程中能夠充分的進行真假聲的轉換就是大小桑的結合使用[2]。在進行民族聲樂演唱的過程中,這三種唱法的使用都具有極高的要求。要求擁有純凈及圓潤的發聲。其中給人以結實感的是小嗓,給人以統一的音色感的是大小桑的混用,要求其在轉換過程中能夠做到自然。
在進行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有效應用戲曲相關知識,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個人特點,引導其有針對性的展開練習。例如,某學生天生擁有相對柔和而甜美的嗓音,然而在演唱過程中,應用于字上的演唱顯得沒有足夠的力氣,聲音缺乏響亮,同時其氣息明顯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指導其進行練習的過程中,可以選用《劉胡蘭》這一歌劇,該歌劇當中的“數九寒天下大雪”這一選段要求學生將主人公興奮的心情在演唱中積極表達出來,因此在進行演唱過程中必須能夠對字進行清洗的表達,對聲音的掌控要足夠明亮[3]。經過長時間的堅持練習,學生的“氣”開始變得穩定而持久,學生在演唱過程中的咬字也更加清晰,聲音清脆很多。
四、結論
新時期,學生在進行民族聲樂學習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吐字不清、發不出聲和真假音轉換困難等現象,而我國戲曲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多種唱字、用氣以及用嗓的經驗及理論知識,同時這一知識體系具有自身獨特之處,是我國千年戲曲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將其有效應用于民族聲樂教學當中,有助于我國人才得到更加專業的指導,并能夠促使學生真正領會我國戲曲精華,從而油然而生對我國戲曲及文化的尊重,促進我國民族聲音教育的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1]謝霓.戲曲演唱中“以字為中心”的演唱原則在現代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運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2]王改立.20世紀以來民族聲樂對戲曲藝術的繼承和發展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
[3]王冬冬.中國民族聲樂體系形成的歷史背景及文化貢獻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