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久華 邢震
摘 要:文章通過對西藏傳統的沙壇城藝術作品與現代的布達拉宮廣場進行研究與分析,得出在西藏傳統的藝術作品中存在藏民族的美學尺度理論,即以“身量論”為基礎的模度論,以比例為基礎的和諧比例論;在現代藏民族的園林景觀中,已經運用到了比例,空間、場所與領域,柯布西耶模度,以及最佳視域、最佳視距等美學尺度理論。關于藏民族現代的美學尺度理論,則從吸收傳統經典的藏民族的美學尺度理論與借鑒已有的美學尺度理論成果兩方面中創造。
關鍵詞:美學尺度;西藏園林;沙壇城;布達拉宮廣場
引言
西藏的園林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具有歷史久遠、淵源深厚的風景式園林,并以高原區域和藏民族特色的園林景觀在中國園林體系中成為獨特的組成部分。西藏園林按照時間軸線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林卡、莊園園林、宗堡園林、寺廟園林和行宮園林幾種形式[1]。其中林卡是面向大眾的野外踏青的園林形式,而莊園園林和宗堡園林則是為地主與官僚服務的少數人園林,寺廟園林則是注重宗教色彩的園林,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寺廟中的僧人,行宮園林使西藏傳統園林達到了頂點,其服務的對象則是西藏的統治者。從中可以看出,西藏園林的發展與服務對象是逐漸縮小而面向少數人的,這是因為古代與近代西藏落后的經濟與社會而決定的。
隨著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藏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即對園林景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代多樣的園林景觀中,西藏園林景觀有著它獨特的魅力,需要尋找其內在的獨特藏民族的美學理論來為設計服務,以求提升西藏園林景觀設計水平,提高藏族人民的生活環境質量。
1 美學尺度的概念
關于園林景觀設計中的美學尺度定義,從所查閱的文獻中,未發現其有準確的定義。張艷芳等[2]對景觀尺度定義時,是將景觀與尺度分別做于解釋,而景觀尺度應用的范圍是區域生態安全研究,并非是從園林景觀設計的尺度上所述的;劉宜濱[3]通過對人的行為理論研究,對空間、場所、領域分別進行論述,并得出三個基本尺寸與之一一對應,即:20~25m見方的景觀空間、110~390m的景觀場所尺度、大于390m左右的景觀領域尺度;徐友軍[4]提出分別從自然尺度、生理心理尺度和人文尺度三個原則方法去控制景觀尺度;何賢芬[5]則從三個隱性層次(車、城市、人)和三個顯性層次(環境、建筑、細部)對高架道路的景觀尺度進行控制。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必須結合人的行為尺度和人體自身尺度與心理感受出發,并運用這些尺度協調與過渡好周邊環境所設計出來的景觀,能夠更好地為人來服務,才是景觀美學尺度。
2 西藏園林中的美學尺度應用與差異
通過查閱到相關的文獻而未發現藏民族的美學尺度理論及應用,那么西藏的傳統與現代園林景觀及藝術作品中是否存在相關的美學尺度理論及應用呢?下面以傳統的沙壇城藝術與現代的布達拉宮廣場為例,進行分析、討論。
2.1 西藏沙壇城中存在的美學尺度
壇城,梵文叫做曼荼羅(梵名mandala,藏名dkyil-hkhor)[6]。據稱釋迦牟尼是佛教密宗曼陀羅的創始人,“時輪金剛沙壇”就是他親自教導弟子繪制的,可見曼荼羅的歷史至少2500多年了[7]。到公元11世紀,由印度傳入西藏,用其神秘色彩勾勒出來的壇城,給人以無限的遐思。藏語稱壇城為“金廓兒”或“曼遮”、“曼札”,是密宗教徒修密法,受灌頂之場所;其意為“佛法聚集”、“輪圓具足”,本智以為主尊,道果功德以為眷眾,眷眾環繞本尊游戲莊嚴,稱為輪圓[8]。
壇城由四部分組成:大壇城、三昧耶壇城、法曼壇城和羯磨壇城。其構圖形式由最原始的圓形構圖逐漸發展形成了方圓結合構圖、三角形構圖與九宮格構圖。其顏色有青、黃、赤、白、黑五種基本色;在藏傳佛教中,這五種顏色不僅象征地、水、火、風、空的佛教宇宙觀,而且也與東西南北四方位相對應,即東對藍色,南對黃色,西對紅色,北對綠色;同樣,五色也是分別對應五方佛的象征。在塑造藏傳佛教人物時,形成了采用指、卡、恰、蓮花、董巴、協、一粒青稞、一只子等為塑像度量單位[9]。在關于佛像塑造的基本要求中,要運用好32種好相貌與80種微妙好相并以“身量論”的量度來繪制,使佛像更飽滿健康,否則會有損于佛,會使他人與自己遭到報應和懲罰。在藏族傳統的沙壇城中塑造出佛像時,已經借鑒了人體模度,與柯布西耶模度思路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圖1,從圖中得出其基本圖形是由方與圓構成,整個圖形左右、上下呈中心對稱,朝圣者在觀察沙壇城時,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能夠看到處于中心的主佛,使其不由自主的對主佛產生心靈的震撼與膜拜感。同樣,在圖中存在著豐富的比例關系,即a:b:c=1:2:4,d:c=2:3,k:d=2:3,k:d:c=4:6:9,e:f:g=1:3:4,(j-i):(i-h)=3:4等等,這些比例中有接近于0.618黃金比,也有一定規律的比例,說明沙壇城在形成的過程中已經運用到了和諧比例論與黃金比。即在西藏傳統的藝術作品中存在藏民族的美學尺度理論,即以“身量論”為基礎的模度論,以比例為基礎的和諧比例論。
2.2 布達拉宮廣場中存在的美學尺度
布達拉宮廣場坐落于西藏拉薩市布達拉宮正對面,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廣場,是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座集休閑、觀光、文化、集會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廣場。廣場工程于1994年10月開工建設,于次年7月竣工;擴建工程于2004年10月開工建設,與次年8月竣工,這就形成了現在的廣場。其東西長600m,南北寬400m,廣場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別是西區水系恢復和綠化景觀、中心廣場與東邊湖區整治和綠化景觀。其中,中心廣場的南北長約236.5m,東西寬約160m,北面的布達拉宮相對高度約120m,南面的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的主體相對高度約37m,兩者相距約350m。布達拉宮建筑東西長360余m,南北寬140余m。從整個廣場的南北寬與東西長的比值,中心廣場的東西寬與南北長的比值,都約等于2/3,即接近于0.618,符合黃金比。根據劉宜濱對空間、場所、領域的論述,得出整個廣場屬于景觀領域尺度,中心廣場屬于景觀場所尺度。從比例的角度看,恰是運用中心廣場的大來襯托布達拉宮大尺度的瑰麗。
根據陳婧[10]在對最佳視域的論述中,人的正常靜觀視場,垂直視角為130°,水平視角為l60°,按照人的視網膜鑒別率,最佳垂直視角<30°,水平視角<45°,在這個范圍內視距為景寬的1.2倍,即人們靜觀景物的最佳視距為景物高度的2倍,寬度的1.2倍。那么,根據布達拉宮相對高度120m,得出來最佳視距為240m,而實際上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與布達拉宮的距離350m來看,已經超過了240m,說明在中心廣場上是存在布達拉宮最佳視距的點或線。同樣,根據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的高度37m,得出來它的最佳視距為74m,而74m小于中心廣場的長度236.5m,這也說明在中心廣場上也存在碑的最佳視距的點或線。
如圖2,得出觀察布達拉宮的水平視角α變化區間是42°41′≤α≤102°8′;觀察布達拉宮的垂直視角β變化區間是18°41′≤β≤39°8′,其中42°41′與18°41′處為西藏和平紀念碑前面正中間,102°8′與39°8′處為廣場與北京路接壤處的正中間。從觀察布達拉宮的水平視角α與垂直視角β中,可以看出符合人正常靜觀視場,存在一個最佳視距點即當垂直視角β=27°,觀察布達拉宮的視距等于布達拉宮高度的兩倍,即在距布達拉宮240m處為最佳視距點。從以上分析,得出廣場在設計時從人的角度出發,考慮到人的參與感受,符合柯布西耶模度論以人為出發點的功能需求。
總之,在西藏的傳統藝術作品與現代園林景觀中都已經運用到了美學尺度理論。不同的是傳統藝術作品中,藏民族的美學尺度理論多以“身量論”與約定俗成東西,以及延伸出來的和諧比例為基礎,而展開藝術作品的創作。而在現代藏民族的園林景觀中,其美學尺度多借鑒已研究出來的結果來進行園林景觀的設計,比如比例,空間、場所與領域,柯布西耶模度,以及最佳視域、最佳視距等。這就使二者即存在區別又有內在的聯系。區別是二者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形成、應用與形成的;聯系是二者有一定的共性,即傳統藝術作品中已經借用了以“身量論”為基礎的模度論,以比例為基礎的和諧比例論,這些在現代的柯布西耶模度與比例論中都能夠找到影子。
圖2 布達拉宮中心廣場總平面圖及側立面圖
3 結束語
在西藏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來西藏旅游觀光的人在增加,藏族同胞的收入在增加,都對西藏的現代園林景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設計西藏的園林景觀時,就需要運用藏民族的美學尺度理論,同時,也需要借鑒與吸收已研究出來美學尺度理論的成果。而對于已有的藏民族的美學尺度理論,如“身量論”與和諧比例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與挖掘;對于借鑒與吸收過來的美學尺度理論成果,如黃金比與柯布西耶模度等,要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其思路來創造屬于現代藏民族的美學尺度理論。即吸收傳統經典的藏民族的美學尺度理論,借鑒已有的美學尺度理論成果,創造屬于藏民族現代的美學尺度理論體系。
美學尺度是設計師的靈魂與尺子,只有更好地學習它,了解它,并將其運用到設計與創作中,才能創造出來不朽的作品,才能更好的為人來服務。
參考文獻
[1]鄧傳力,魏琴,蒙乃慶.西藏傳統園林歷史沿革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21:13042-13044+13121.
[2]張艷芳,任志遠.景觀尺度上的區域生態安全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6:815-818.
[3]劉宜濱.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江蘇: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1.
[4]徐友軍.南京江寧大學城校園景觀尺度之問題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
[5]何賢芬.城市高架道路景觀的尺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
[6]倪漫.雪域高原的藝術奇葩——壇城唐卡——以密本尊壇城唐卡和時輪本尊唐卡的繪制技巧為例[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5:82-86.
[7]唐頤.圖解曼荼羅[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2009,9:41.
[8]袁建勛.藏密壇城文化藝術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
[9]劉小民.藏密曼荼羅的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哲學研究[D].西藏民族學院,2013.
[10]陳婧.淺談園林景觀類型與視覺感受[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6:200.
作者簡介:趙久華(1989-),男,籍貫:河南衛輝,西藏大學農牧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2013級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園林規劃設計。
*通訊作者:邢震(1973-),男,籍貫:江蘇高淳,職稱:西藏大學農牧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園林規劃設計、園林植物種質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