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絕大部分省會城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均提出了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的發展目標。但經濟規律和我國經濟總量、現行金融監管體制表明,如此多的城市發展成為金融中心,勢必造成無序競爭、資源浪費以及金融集聚功能的有效發揮。建議由中央政府統一規劃引導,建設多層次金融中心和國家新區級金融中心,發揮各新區中心城市政府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金融中心 國家級新區
[中圖分類號] F83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5)02-0045-04
[基金項目] 遼寧省社科基金規劃項目“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中的金融經濟力研究”(L14CJY048)。
[作者簡介] 俞紅玫(1975 — ),女,山東萊州人,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中心建設。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國際經濟金融發展實踐表明,金融中心能夠有效聚集資金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對于一國或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對金融中心的集聚資本、優化資源配置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功能的深入認識,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開始重視金融業的發展以及集聚功能的形成,紛紛提出了發展區域金融集聚、建設金融中心的目標定位。
一、我國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絕大部分的省會城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均提出了建設金融中心的奮斗目標(見表1),并采取積極措施,大力推動金融資源的聚集,促進金融中心的快速形成。我國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各城市均結合自身的區位、產業特點等,初步明確了金融中心發展定位,并尋求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道路。
二是各城市金融中心建設取得積極成果。表現為金融總量不斷增加,機構體系日益完善,金融改革創新力度加大,金融產品與服務豐富多樣,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據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 . 深圳)中國金融中心指數報告(第六期),近年來大多城市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得分逐年上升。
三是城市金融中心集聚功能日益增強。據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 CFCI)報告(第六期),我國31個金融中心城市金融業增加值合計占全國的66%、商業銀行總資產占86%、證券公司總資產占95%、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占89%、保險公司總資產占99%、資本市場占100%。其中,上海、北京、深圳3個全國性金融中心城市及排名前十的區域金融中心城市擁有的銀行、證券、保險總資產分別占全部31個金融中心城市的93.6%、83.9%、99.8%,金融業增加值占74.1%,綜合實力遠遠超出其他金融中心城市。
四是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也快速推進,金融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部分金融中心城市也在積極參與并趕超世界金融中心。據倫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排名(GFCI 15),深圳、上海已進入全球前20位,北京列第59位。據了解,廣州、大連等市也在積極爭取進入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
二、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存在的問題
從各市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進程中不難看出,政府推動、政策引導,是當前各城市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的主導性力量,也是各市快速形成金融集聚的根本原因。實踐中,政府主導模式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聚集金融資源,加速金融中心的形成,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各市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定位尚存局限性和雷同現象。雖然各地政府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對金融中心建設進行了初步定位,但鮮有將自身放到全國布局或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局予以考慮,造成多個城市,特別是區域位置相近城市金融中心定位的雷同。如西安與蘭州定位為西部區域性金融中心,大連、沈陽、長春和哈爾濱均定位為東北地區或東北亞的金融中心。
二是可能造成資源浪費。經濟規律和我國經濟總量、現行金融監管體制表明,一個國家不可能有如此多的城市發展成為金融中心。30多個城市都在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并紛紛組織研究論證、制定戰略規劃、開發建設金融功能區等,勢必造成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而對一些區域接近,甚至為同一省的城市來講,直接造成資源浪費。
三是不利于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應對日益激烈的金融中心建設競爭,各地政府通常出臺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優惠政策,以加速金融業發展和金融集聚的形成。這樣,一方面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有悖于公開公正公平的市場規則;另一方面,由于出臺的優惠政策多與稅收掛鉤,與當前中央清理相關政策有悖,這種做法已經行不通了。
四是忽略金融產業發展特點。金融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產業,金融有其自身發展特點,適當的政策引導有利于金融產業的快速發展,但是過度依賴政策以及政府的過度干預都可能影響市場機制的有效發揮,從而導致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同時也有可能使得金融業脫離實體經濟的支撐,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關于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的政策建議
1. 由中央政府統一規劃、引導各市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一是從當前金融監管體制看。我國金融監管是垂直監管,信貸政策、市場準入、產品創新等金融政策和管理主要集中于中央,中央政府有權利也有抓手對區域金融中心進行全國性統一規劃。二是從職能看。中央政府具有管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和職責,從國家經濟發展大局出發,因地制宜地進行宏觀調控,可有效克服各市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的局限性,避免資源的浪費以及惡性競爭。三是從國際經驗看。由政府統一規劃引導,能夠在短時間內推動金融集聚形成,不僅可以促進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有利于我國金融中心城市趕超國際金融中心,成為國際金融集聚地。
2. 建設多層次的金融中心。一是世界上很多國家已形成了多層次的金融中心體系。如美國不僅有紐約這樣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有芝加哥、波士頓等國家級的金融中心。二是我國地域范圍廣,東西部、南北方經濟發展不平衡,且各城市金融基礎也不一樣,規劃建設多層次的區域性金融中心有其客觀必然性。三是上海、北京已奠定了全國金融中心的地位,并致力于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其中,上海以其獨有的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外匯交易中心、黃金交易所、金融期貨交易所等金融市場資源為特色,北京則以其國家金融決策中心、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務中心為特色。
3. 規劃建設國家新區級金融中心。一是我國已批設11個國家級新區,加上原有的深圳經濟特區,分布于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西部不同的區域,基本覆蓋了全國主要的經濟區域,且各區域少有交叉重疊,不僅可以避免重復建設,而且可以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局面,并可以發展成為合理、完整的金融中心網絡。二是中央立足于各區域經濟基礎及當地實際,從國家戰略高度賦予了每個新區不同的發展定位(見表2),可謂各有特色,輔之以政策支持,各區域必將搶占先機,為金融中心建設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三是每個區域均有一個中心城市,其有機遇也有責任建設該區域的金融中心,以便有效發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以服務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4. 各新區中心城市地方政府應在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一是應根據新區經濟發展現狀和發展定位,科學制定金融中心建設規劃,明確目標定位、主要工作、時間安排以及保障措施等,向金融市場發出信號,使金融機構可以依據市場發展趨勢,對金融活動做出相應的調整,調動更多的金融資源匯入,促進金融資源的集聚和金融中心的形成。二是加強環境建設。包括出臺優惠的扶持措施,營造最具有吸引力的招商環境;提供高效優質的行政服務,切實為金融機構解決實際困難,營造一流的安商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便利的交通通訊設施和良好的辦公、住房、醫療、衛生、教育條件等,營造一流的人居環境等。三是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確保信息的可獲得性、準確性、及時性和公平性。要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尊重市場規律,行使地方政府對經濟金融的積極干預、調控和適當的監管,有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保障金融市場各主體的合法權益,切實防控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促進金融市場健康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偉.中國金融中心發展問題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2.
[2] 綜合開發研究院課題組.CDI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CFCI)報告(第六期)[R].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
[3] http://news.hexun.com/2014-08-21/167726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