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清國有企業的真正效率十分重要。文章從財政補貼的視角對國有企業的效率進行了研究,著重研究財政補貼影響國有企業效率的機制。財政補貼導致了國有企業嚴重的外部性,外部性導致了國有企業中資源配置的相對價格結構不合理,造成價格機制的不完善,進一步導致國有企業的效率損失。
關鍵詞:財政補貼;外部性;價格機制;企業效率
一、 引言與文獻綜述
目前,我國還存在數量巨大的國有企業,其產值占經濟總量很大的比重。這些國有企業的效率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因此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核心和難點所在。了解國有企業的真正效率及其影響因素有利于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有利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更好地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另外,我國政府給予國有企業大量的財政補貼,從而財政補貼可能會對國有企業的效率產生重要影響,就有必要從財政補貼的角度研究國有企業的效率問題。
目前研究國有企業效率的文獻主要得出以下三種結論:
1.低效論。Megginson和Netter(2001),Djankov和Murrel(2002)認為國有企業比私營企業效益低下并且民營化是有效的。劉小玄(2000)認為在各種所有制企業中國有企業效率最低。吳延兵(2012)認為由于國有企業的公有產權性質,國有企業不僅存在著生產效率損失,還存在著創新效率損失,而且創新效率的損失要大于生產效率的損失。劉瑞明、石磊(2010)認為國有企業不但存在自身的效率損失,更因為其與政府的特殊關系獲得了大量的壟斷資源,這些資源如果配置給民營企業會取得更高的效率,因此國有企業對整個國民經濟造成經濟增長拖累。
2. 高效論。張晨、張宇(2011)認為國有企業的效率是優良的,基于對數據的統計考察,他們認為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之間并沒有明顯的效率差距,國有企業經營績效之所以得到改善是因為國有企業微觀效率已經得到了提高。宗寒(2011)認為國有企業對整個國民經濟具有延伸效率,具有雙重促進效應。
3. 效率悖論。李利英(2007)研究發現我國國有企業在九十年代末出現了生產率提升而利潤率下降的趨勢,從而產生了國有企業的效率悖論。李利英認為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利益分配格局的改變導致了國有企業的效率悖論。劉元春(2001)認為國有企業的效率呈現出“從微觀競爭和經濟比重的變化來看是非效率的,但從宏觀經濟影響來看是有效率的;從微觀財務角度來看是非效率的,但從全要素生產率(TFP)來看是有效率的;從生存競爭指標來看是非效率的,但從宏觀社會經濟資源配置來看卻是有效率”的“悖論”狀況。
從目前的研究結論來看主要存在以上三種結論,這些文獻中認為國有企業是低效的占大多數,其次是認為高效的,認為存在效率悖論的文獻最少。為什么會出現這些不一致的結論,這恐怕與研究者的分析方法有關,目前的研究者主要采取的是數據基礎上的統計分析和規范分析。采取數據統計分析的文獻占據大多數,這種分析方法其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么科學,因為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時采取的數據樣本和處理方法是不一樣的。由于研究者在選擇企業數據的范圍、時間段、長度等不同造成樣本是不一樣的,從而可能得到的結果就會有所差別。研究者處理數據和選擇的統計和計量方法不同也會造成結論的不同。所以貌似科學的數據分析有時候是不能夠完全相信的。而規范分析考慮的問題是國有企業應該怎樣的問題,這樣就會考慮更多的其他問題,如社會穩定、公平、宏觀調控等,這些方面其實是不容易進行效率分析的。從而我們從這些規范的分析中并未非常清楚地了解國有企業的真實效率問題。由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對國有企業的效率進行更科學的分析。
王蓓(2013)對國有企業的財政補貼制度的變遷、困境和發展方向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國有企業應該走向市場經濟,并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當前,國有企業補貼還面臨眾多問題,必須從理順企業和政府的關系,明確國有企業發展任務以及重塑國有企業補貼新格局等方面入手,推動中國國有企業走出發展困境。張暉、倪桂萍(2007)對財政補貼、競爭能力和國有企業改革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財政對國有企業的預算是“硬”還是“軟”內生于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和改革的方式選擇,以及國有企業本身的競爭能力。邵敏、包群(2011)研究認為在內資企業內部,地方政府補貼更多地給予國有企業,而私營企業的獲補貼概率和獲補貼程度是最低的。
這些文獻雖然研究了財政補貼對企業產生的重要影響,但是關于財政補貼作用于國有企業的作用機理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詳細分析。研究國有企業效率問題應該回到經濟學理論最根本的原理去分析,而價格理論、外部性理論等是經濟學的最根本原理,這是不能否認的。從外部性、價格機制去分析財政補貼對國有企業的效率問題會大有用武之地。
二、 財政補貼與外部性
財政補貼是指國家財政為了實現特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目標,向企業或個人提供的一種補償。它是國家財政通過對分配的干預,調節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手段,目的是為了支持生產發展,調節供求關系,穩定市場物價,維護生產經營者或消費者的利益。財政補貼的種類眾多:有稅收優惠、節能減排補貼、也有減免銀行利息、還有調整產品價格和設備購買、產品推廣補貼等等。本文所說的財政補貼在這里專指對企業的財政補貼,特別是對國有企業的財政補貼。
外部性又稱為外部影響,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造成其他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經濟外部性是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即某個行為主體(如企業)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后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外部性分為負外部性和正外部性。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本文指出對國有企業的財政補貼其實是一種負外部性。
財政補貼使得國有企業不必承擔自己的一部分成本,這部分成本由國家財政承擔了,造成企業成本的外部化,這會降低國有企業認真經營的努力。國有企業出現虧損等現象時,國家不會放任自流、不管不問,而是會為國有企業的虧損埋單,如給予國有企業資金援助、銀行低息貸款、沖銷呆壞賬等。由此國有企業就減少了虧損,可以剝離一部分成本,使自身的成本外部化。如果國有企業總能在出現困難的時候獲得幫助,也就是總能轉嫁自身的成本給外部環境(這里指國家或政府),那么國有企業就會形成依賴性,也會助長國有企業的惰性行為。因為抱著政府這個鐵飯碗,國有企業不會倒閉,他們就失去了努力發展創新的動力。從而國有企業就日益失去競爭力,總是需要國家和政府的扶植才能生存。
而私營企業就不是這樣,他們必須自負盈虧,很少有外部援助,他們的成本基本都要內部化,自己完全承擔。這樣的經營模式為私營企業提供了強烈的激勵機制,完全承擔自己的成本導致私營企業必須認真對待自己企業的任何成本,因為這些成本是轉嫁不出去的,即使是一丁點的成本也要自己承擔。成本內部化的強激勵導致私營企業必須想盡一切辦法降低成本。私營企業會在經營過程中努力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使得達到預期目的的成本最小化。私營企業必須最大程度地降低虧損出現的概率,在經營過程中降低風險,減少冒險行為。而且私營企業為了追求競爭力,更有動力努力發展創新,所以很多私營企業的競爭力是很強的。企業經營成本的內部化,使得如果企業產生了虧損,就會面臨破產的威脅。企業為了避免破產,在企業的運營中會最大努力地降低成本,從而較好地提高了私營企業的效率。
財政補貼也容易使國有企業產生道德風險行為,因為他們行為產生的一部分成本由國家財政承擔了,自己沒有完全承擔。首先,國有企業中存在一些嚴重的資源浪費。以中鹽公司為例,截至2013年9月底,中鹽公司當年的合并營業總收入達到204.07億元,比上年同期的194.28億元增加9.79億元,但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均為虧損,其中,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虧損額為4.28億元,而上年同期虧損1.51億元。2010年,中鹽的管理費用為18.84億元,其中業務招待費用為7 557萬元。到2011年,管理費用提高到23.27億元,業務招待費也增加到8 703萬元。即便到了2012年前三季度,招待費依然高達6 437萬元之多。鐵路部門也曾經拍攝過一個為時數分鐘的宣傳片,花費1 800萬元,被稱為天價宣傳片。這些都是國有企業成本外部化導致嚴重浪費的實證。
其次,國有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也可能會采取一些風險過大的項目,增大了企業經營風險,導致虧損的概率加大。如果可能發生虧損,假如這些成本由企業自身負擔,比如私營企業,那么企業一定會謹慎考慮這樣的投資項目,很有可能就不會上這樣的項目。但是國有企業由于有國家和政府做后盾,即使虧損也不會破產,這使得國有企業在投資時不太謹慎,可能頭腦一熱就采取了風險較大的項目。這就是國有企業的道德風險問題。如網上報道過某位央企高管的話:央企的錢,反正都是國家的錢。這最終導致一些央企在相關的項目投資當中,缺乏科學的論證,從而盲目投資。這樣造成的國有企業的虧損加劇了國有企業成本的外部化。
總之,政府對國有企業的財政補貼造成了國有企業自身成本的外部化,從而國有企業喪失了努力降低成本的動力,還有可能導致國有企業經營行為的道德風險問題。而私營企業是要自負盈虧的,完全內部化了企業的成本,更具有減少成本,降低風險、努力發展創新的動力。
三、 外部性與價格機制
市場機制中的基本機制就是價格機制。價格機制是指在競爭過程中,與供求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市場價格的形成和運行機制。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調節機制,價格的變動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價格機制具有兩個重大的作用:一是,價格機制調節生產。體現在推動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源耗費的節約;調節資源在社會各個生產部門的分配,協調社會各生產部門按比例發展。二是價格機制調節消費。
財政補貼導致了國有企業的外部性,進一步這種外部性又破壞了國有企業的價格機制(當然破壞國有企業價格機制的因素還有壟斷、公有產權、政策性負擔等,詳細參見蘇常祿(2013))。存在外部性意味著國有企業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對等的,對國有企業的財政補貼是負的外部性。這種負外部性使得國有企業的一些行為的成本其實沒有完全自己來承擔,而是通過財政補貼由政府財政承擔了。國有企業成本的外部性就使得國有企業不能用成本和收益來衡量項目的得失,而成本和收益分析正是價格機制最根本的要求。由此,成本的外部性破壞了國有企業中的價格機制,使其不能正常地發揮作用。
私營企業在市場上是自負盈虧的行為主體,所有的成本都被內部化,沒有產生外部性(這里不討論企業污染、噪聲等這類的外部性,主要討論自負盈虧等財務成本的外部性)。私營企業要認真考慮其自身行為的成本和收益,收益是自己獲得的,而成本是自身必須付出的。這樣的強化約束使得私營企業必須按照價格在市場中進行交易,按照價格水平調節生產規模、減少投資風險。
四、 價格機制與國有企業效率
研究國有企業效率的文獻很多,其研究的視角也是非常之多,有從財務效率研究國有企業效率的,有從宏觀效率研究國有企業的,有從收益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研究的,也有從人均產出標準研究的。對于國有企業效率的定義和研究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大相徑庭。本文從國有企業的價格機制來研究,所以本文的國有企業效率的定義是著重研究國有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效率。
價格機制可以有效地調節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如果價格機制不完善或者受到了破壞,那么就不能有效地配置資源。價格機制受到破壞就會使得資源配置機制受到抑制,一些資源就會配置錯位,沒有被分配到效率最高的部門。由于財政補貼為國有企業承擔部分成本造成的外部性,破壞了企業的價格機制,所以國有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機制就會受到抑制,經常發生資源的非效率配置,從而降低了國有企業的效率。如果價格機制不完善,國有企業就不能根據價格正確地衡量企業的經營成本,可能導致決策失誤或者經營者的道德風險問題。國有企業成本的外部化導致企業在考慮項目時不能更清晰地認識到項目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較,因為成本的外部化(這里的外部性當然是負的)使得項目的成本人為地變小了,當使用這個變小了的成本去與收益進行衡量時就可能得到不正確的結論。當真正的成本小于收益時,上這個項目當然沒問題,但是如果真正的成本大于收益時,企業也有可能上這個項目,因為國有企業能夠通過獲得更多的財政補貼來轉嫁出去一部分成本,從而使得這個成本變小,就有可能使變小后的成本小于收益了。此時國有企業就會上這個項目,更多的資源被用于這個項目。但是從社會角度來說這樣的配置是無效率的。因為財政補貼是額外的付出,相當于被浪費掉了。所以對國有企業的財政補貼其實是降低了國有企業的效率。
私營企業比國有企業獲得的財政補貼少得多,在成本承擔上外部性較小,其價格機制比較完善。完善的價格機制為私營企業提供了確切的經營運行的成本和收益。私營企業可以完全按一個項目的成本和收益來確定是否要上這個項目,成本大于收益的時候就停止這個項目,成本小于收益就會繼續這個項目。按照這樣的價格機制來配置資源是高效率的。
五、 結論與建議
本文從財政補貼的視角研究了國有企業的效率問題,和其他文獻不同的是本文強調研究其發生作用的機理,即主要研究財政補貼是如何影響國有企業的效率,其發生作用的途徑和邏輯是什么。從經濟學理論上對財政補貼發生作用的途徑進行分析后,本文認為財政補貼造成了國有企業存在很大的外部性,即政府對國有企業的補貼其實是給予國有企業額外的收益,這些收益用來補償企業的經營成本或者虧損,這樣有一些企業成本就不是國有企業自身承擔,而是由國家或政府承擔了。這種外部性對國有企業的價格機制運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國有企業的成本外部化其實是破壞了價格機制在企業內正常運行。而一旦價格機制受到破壞,資源就不能最好地在國有企業中進行有效率地配置,所以財政補貼其實是降低了國有企業的效率。
由此可見財政補貼其實是一把雙刃劍,表面看來對企業有好處,而且很多企業也的確是為了獲得政府財政補貼而進行大量的活動,甚至投入了大量資源,其實財政補貼反而降低了國有企業的效率。為了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我們應該對國有企業的財政補貼進行規范。首先,減少對國有企業不必要的財政補貼。其次,要監管財政補貼在國有企業中的真正用途,防止被浪費了或者挪作他用。第三,對于一些壟斷的國有企業應該放開市場,讓民營經濟和外資進來競爭,公平的競爭環境會強化價格機制,從而也就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才會真正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宗寒.正確認識國有企業的作用和效率.當代經濟研究,2011,(2).
2.張晨,張宇.國有企業是低效率的嗎.經濟學家,2011,(2).
3.李利英.市場競爭、利益分配與國有企業的“效率悖論”.中州學刊,2007,(2).
4.劉瑞明,石磊.國有企業的雙重效率損失與經濟增長.經濟研究,2010,(1).
5.邵敏,包群.地方政府補貼企業行為分析:扶持強者還是保護弱者?.世界經濟文匯,2011,(1).
6.蘇常祿.國有企業中的價格機制扭曲研究.現代管理科學,2013,(4).
7.王蓓.國有企業補貼制度的變遷、困境和發展方向.中國經貿導刊,2013,(26).
8.吳延兵.國有企業雙重效率損失研究.經濟研究,2012,(3).
9.張暉,倪桂萍.財政補貼、競爭能力與國有企業改革.財經問題研究,2007,(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點項目(項目號:13H022)階段性研究成果;哈商大博士科研啟動項目(項目號:14rw24)。
作者簡介:蘇常祿(1982-),男,漢族,黑龍江省寶清縣人,哈爾濱商業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省財稅研究基地講師,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公共經濟學、制度經濟學。
收稿日期:201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