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榮華 李寒娜


摘要:中國企業存在著明顯的資源誤配現象,但已有文獻較少關注貿易開放對國內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文章基于2000年~2007年工業企業數據集,測算了地區與行業的貿易開放水平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重點區分了短期影響與長期效應。估計結果表明,短期內在貿易開放水平較低時,地區貿易開放會加劇國內資源誤配率,但行業貿易開放的提高能夠改善資源誤配率。長期內地區、行業的貿易開放度提高都會促進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文章研究表明貿易開放對國內資源配置的促進作用需要較長時期的調整與適應。
關鍵詞:貿易開放;資源誤配;廣義傾向匹配法
一、 中國資源配置效率的實際測算
準確衡量資源配置效率是進行貿易開放對資源配置效率影響分析的前提,Hsieh和Klenow(2009)提出在市場充分競爭狀況下,效率低的企業會逐漸被效率高的企業淘汰出去,因此在不存在任何資源誤配的假設下,同一行業內部的企業的生產率會趨于相等。所以他們采用企業間全要素生產率離散程度(DTFP)作為衡量資源誤配的指標,在隨后的相關研究中,聶輝華和賈瑞雪(2011)、李靜等(2012)、Machicado和Birbuet(2012)、都采用了這一指標。本文延用了這一思路,首先應用OP法測算了2000年至2007年中國工業企業(規模以上)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并根據該結果計算出各地區、各行業不同年份的資源誤配程度。
本文采用的樣本源于2000年~2007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根據企業生產特征及通用的做法,我們對原始數據進行了如下處理,來剔除可能存在的異常觀測值,包括關鍵財務指標缺失、總資產為負或為0、利潤率大于1等。同時,刪去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結果的前、后1%分位數的觀測值,以排除異常觀測值對TFP離散度的干擾。在運用上述標準進行數據篩選后,我們最終得到160萬左右的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樣本值,最終得到8個年度、31個省市、20個制造業共4 960個資源誤配程度數據。2000年~2007年間資源誤配程度(DTFP)均值水平為0.595 4,不同年度的DTFP均值呈現出隨時間逐漸降低的趨勢,說明盡管中國制造業的資源誤配現象比較嚴重,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正在逐步改善。有趣的是,DTFP最大值、最小值分別出現在2004年黑龍江省的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6.225 1)與2003年河北省的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0.012 99),可見即使是同一行業在不同省份間企業的生產率也會存在著很大差異。同時,從數據中可以看出較為顯著的地區差異,東部地區的資源配置效果要優于中西部地區。根據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到,即使是對于中國這樣資源誤配現象較為突出的發展中國家,其內部不同地區與不同行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而且還表現出時間趨勢上的緩解特點。
二、 貿易開放與資源誤配:基于廣義傾向匹配法的分析
1. 廣義傾向匹配法(GPS)。在檢驗貿易開放水平對資源誤配程度的影響這一問題時關鍵難點在于貿易開放程度的內生性。內生性會使傳統的OLS估計將存在嚴重的估計偏差,而傾向評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通過對比在影響因素上具有相評分的處理組與對照組樣本的區別,可以有效的改善內生性問題。廣義傾向匹配法(Generalized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GPS)由Hirano and Imbens(2004)在Rosenbaum and Rubin(1983)的二元因果處理效應模型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適用于連續型處理變量,可以分析處理變量在不同水平下對結果變量的影響程度。
根據廣義傾向評分匹配法,本文的結果變量Y為資源誤配程度DTFP。為了消除外部不可觀測因素的沖擊,同時也考慮到貿易開放的時滯效應,最后確定滯后兩年期的資源誤配率為結果變量,即 DTFPijt=DTFPijt-DTFPijt-2。處理變量T為地區與行業不同的出口企業數比重分別為openit與openjt,為連續變量。本文將匹配變量X設置為:
(1)市場化指數x1:較高的市場化指數反應了政府干預較少、競爭機制完善,在開放的宏觀環境下,企業會綜合國內外市場信息來做出生產與決策。本文的市場化數據來源于樊綱和王曉魯所著的《中國市場化指數》(2009版)中的市場化指數總得分。
(2)地區規模x2:以各地區的所有企業銷售收入之和為代表地區規模的指標,為了模型中各變量保持一致單位同時也為了消除異方差,對地區銷售收入變量進行了自然對數處理,最終得到x2。
(3)行業規模x3:以各行業的所有企業銷售收入之和為代表行業規模的指標,同樣做了自然對數處理,得到x3。
(4)地區研發投入x4:研發投入的增加,會帶動技術的發展,從而帶動生產率的提高,因此可能高估貿易行為對資源誤配程度影響的效果。本文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內部支出合計項整理得出各地區的研究投入,并做自然對數處理。
(5)行業集中度,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x5:行業集中度越高,代表了行業的壟斷程度越高,反之,代表行業的競爭較為充分,資源能夠得到合理的配置。本文中的x5代表各行業的行業集中度,計算方式為該行業中所有企業市場占有率的平方和。
(6)國有企業銷售收入比重x5:以國有企業銷售收入與全部企業銷售之比作為控制國有企業所有制變量。
(7)外資企業銷售收入比重x6:以外資企業銷售收入與全部企業銷售收入之比作為外資企業所有制變量。
(8)政府補貼收入x7:政府補貼收入代表了一個地區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程度,可能會導致資源配置的扭曲。本文根據各個企業的補貼收入整理出了各地區、行業的補貼收入,再取自然對數得到x7。
(9)地區虛擬變量region,沿海地區為1,內陸地區為0。
(10)行業技術密集度虛擬變量hightech,高、中高技術密集水平行業為1,中低、低技術密集度水平行業為0。
根據廣義傾向匹配法的原理,我們以地區與行業企業出口比重的25%、50%、75%分位數,將地區企業出口比重分別劃分為(0,0.088 4]、(0.088 4,0.131 6]、(0.131 6,0.245 8]、(0.245 8,0.681 3]等四個區間,將行業企業出口比重分別劃分為(0,0.161 7]、(0.161 7,0.231 3]、(0.231 3,0.345 3]、(0.345 3,0.733 8]等四個區間進行GPS估計。
2. 地區貿易開放度與資源誤配的GPS估計結果。表1給出了當年的貿易開放對當年與前一年資源配置率一年變化量以及第三年與起始年份的三年變化量影響的廣義傾向匹配估計結果。從中可見,一年短期內不同分位區間的貿易開放度對DTFP的影響效果的確存在較大差異,證實了本文采用廣義傾向匹配法估計的合理性。具體地,在地區貿易開放度較低的區間[0,0.45],普遍發現貿易開放會加劇地區資源誤配程度。當貿易開放度進一步提高到[0.625,0.7]區間,此時貿易開放的估計系數為負,但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為了驗證結果的穩健性,我們也嘗試采用其他分位區間作為標準,對模型進行重新估計。以2003年的貿易開放為例來進行說明,當2003年的某地區的出口企業數比重低于45%時,該地區2003年資源誤配程度相較于2002年會有所加劇,當出口企業數比重高于47.5%時,這一因果效應會不再顯著。
由于貿易開放存在時滯性,本文又分別進行了當年地區出口企業數比重對資源誤配程度兩年變化量與三年變化量的因果效應估計。便于與上述結果作對比,仍然選用起始年份的后一年為當年的地區出口水平的年份表示為openit,那么資源誤配程度的兩年變化量為第二年與起始年份的差值,表示為 DTFPij(t+1)=DTFPij(t+1)-DTFPij(t-1),資源誤配程度的三年變化量為第三年與起始年份的差值,表示為 DTFPij(t+2)=DTFPij(t+2)-DTFPij(t-1)。因果分析后發現地區出口對資源誤配程度的兩年變化量的影響與對資源誤配程度的一年變化量的影響效果較為類似,但地區出口對資源誤配程度的三年變化量有明顯區別,從表1可以看到,地區出口企業數比重對資源誤配程度的三年變化量起著負向影響,但是統計顯著性并不高。再2003年為例來說明,2003年的地區出口企業數比重對2004年與2002年的資源誤配程度變化與2003年與2002年的資源誤配程度變化的影響較為一致,并無明顯區別,但對2005年與2002年的資源誤配程度變化有著負向的影響。這說明,地區的出口行為對資源配置的影響有著一定的時滯性,出口所帶來的影響不可能迅速傳導到資源配置領域,需要一定的時間調整。
3. 行業貿易開放度與資源配置的GPS估計結果。下面來看不同行業出口水平對資源誤配變化程度的影響,表2為行業出口企業數比重與資源誤配程度的一年變化量與三年變化量的因果效應估計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出,在行業出口水平位于[0,0.65]這一區間時,行業出口企業數比重會降低資源誤配程度的變化量,而高于這一水平時,其影響變為正向。從因果效應分析顯著性來看,雖然開始行業的出口行為對資源誤配的變化量的影響為負但并不顯著,直至出口企業數比重上升到12.5%時,其負向影響才會顯著,當上升至45%時,不再顯著。以2003年為例,當行業出口企業數比重上升至12.5%時,它會對2003年與2002年資源誤配的變化量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會降低資源誤配程度,優化資源配置,但當隨著出口企業數比重的逐漸提高到45%時,這種負向影響不再顯著,當達到67.5%時,變為正向影響且同樣不顯著。
與地區出口水平的因果效應分析類似,本文還分別進行了行業出口水平對資源誤配的的兩年變化量、三年變化量的因果效應分析。不同行業出口企業數比重對資源誤配程度的兩年變化量的影響與對一年的資源誤配程度變化量的影響因果分析結果較為相似。著重來看行業出口水平對資源誤配程度的三年變化量的影響結果,從表2可以看到其影響在各個行業出口水平上均為負向,在行業出口企業數比重低于、等于50%時,這種負向因果效應均在統計學意義上顯著。以2003年為例說明,2003年的行業出口企業數比重對2005年與2002年的資源誤配程度的變化量是顯著具有降低作用的,可見行業出口水平從長期來說對資源的優化配置有著積極的影響。
三、 總結性評述
生產要素如果無法自由流動,將會產生資源誤配,降低經濟效率。國際貿易增加了要素與商品在國際間的流動,那么貿易開放對于我國來說是否真的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的效果?本文首先根據企業間生產率離散程度測算出各地區與各行業的資源誤配程度,發現我國制造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資源誤配情況。在以廣義傾向匹配法分析不同貿易開放水平對資源誤配的影響時發現:在短期內,如果地區貿易開放水平不高,貿易開放對資源誤配會產生惡化影響,只有地區出口企業數比重達到較高水平時,貿易開放才有可能減輕資源誤配程度;而行業的貿易開放在低水平時,會顯著降低資源誤配程度,當行業出口水平達到現有最高水平時對資源誤配無法起到積極的作用。從長期來看,無論是地區貿易開放還是行業的貿易開放都對資源誤配有著減輕效果,行業的貿易開放的影響效果要更顯著。
本文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政策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一直以加工貿易為主,且地區間出口規模差異較大,而這種短期開放程度不高的貿易,由于許多方面并不完善,對我國的資源配置并未起到積極的作用。隨著開放程度逐漸提高,經過國內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與不斷調整,企業出口實力增強,各省、各行業出口水平提高,國際貿易對資源配置的優化作用才逐漸顯現出來。因此,我們在審視對外開放與國內資源配置效率時,必須區分貿易開放所帶來的短期影響與長期效應。換言之,初始階段的對外開放并不必然會帶來國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只有在長時期內通過逐漸的調整過程國內市場競爭才能適應貿易開放帶來的外部沖擊,從而發揮對外開放對國內資源配置的改善效應,這一結論無疑對我國貿易政策的調整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下轉第96頁)
參考文獻:
1. Hsieh,Chang-Tai and Peter J.Klenow,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24(4):1403-1448.
2. Hirano,KeisukeandGuido W.Imbens,The pr- opensity score with continuous treatment, A.Gelman and X.L.Meng (eds.), Applied Baye- sian modeling and causal inference from incomplete-data perspectives.Chichester:Wiley,2004.
3. 曹玉書,樓東瑋.資源錯配、結構變遷與中國經濟轉型.中國工業經濟,2012,(10):5-18.
基金項目:霍英東教育基金基礎性研究課題(項目號:14108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號:71103100);南開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項目號:NKZXB1217)。
作者簡介:田榮華(1986-),女,漢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李寒娜(1986-),女,漢族,河南省商丘市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產業組織與政策、新型產業分工與發展。
收稿日期:201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