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國華
1月30日,有網友通過論壇發帖稱,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第一高級中學校方不僅要求學生向孔子像下跪磕頭,還規定在校學生每天清晨5點必須起床誦讀《道德經》,不少在校學生對此怨聲載道。今(30日)晚,該校羅校長回應新京報記者稱,學生跪拜孔子確有其事,但“他們對祖宗圣賢的崇敬是油然而生的”,學校并未強制要求學生下跪。(新京報網1月31日)
在腳步匆匆的現代社會,伴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卻在某種程度上滯后于物質生活發展,給現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帶來很大困惑。于是,人們將目光轉向傳統社會的文化典籍,希望用傳統文化的精氣神來紓解腳步匆匆的現代生活所帶來的浮華喧囂。“誦讀傳統經典”等文化活動成為慰藉現代心靈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作為人的社會化的主要途徑之一,學校對于學生的社會化影響至關重要。“誦讀傳統典籍”似乎理所當然地成為面向正處于“人的社會化”進程中的學生的一項重要活動。按理說,傳統典籍深厚的文化積淀對培養學生民族自信心、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等方面,具有非同一般的積極意義。結合學生實際開展“誦讀經典”活動,也在很大程度上贏得了社會好評。
學校組織學生“誦讀經典”本是好事,但“好事”只有辦好才是真的好。由于傳統典籍歷史久遠、晦澀難懂,大人對此尚有難度,有學生產生不情愿的心理自然也在情理中了。更重要的是,某些學校組織“誦讀經典”,往往從學校單方面的行政意愿出發,采用簡單粗糙的行政命令“要求”學生誦讀,這就自覺不自覺忽視了學生的內心感受。要求學生早晨5點起來誦讀經典,并要“跪拜孔子像”,如此帶有明顯“強迫”色彩的經典誦讀,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反感,即便學生迫于壓力不得已而為之,其應有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學校“誦讀經典”,必須做到以學生為本,考慮學生的真實感受。組織學生誦讀傳統典籍,本意應在于陶冶學生情操、培育學生素養、健全學生人格,而不是在于什么所謂的“讀完學渣變學霸,讀經能上北大清華”。如果網帖反映屬實,如此充滿功利色彩的“誦讀經典”活動,不啻給學生本就繁重的課業負擔又加上了一副重軛。至于要集體跪拜孔子像,無論是學校要求的,還是如學校所言是學生“油然而生”的行為,其實都大可不必。對先賢的崇敬之心、對傳統文化的尊崇之意,實在不必拘泥于“跪拜”這種與現代公民精神格格不入的表面形式。組織學生“誦經跪拜孔子”的目的,倘若果真在于讓學生“學渣變學霸,考上北大清華”,即便采取比“跪拜”更“崇敬”的方式,也不過一場教育鬧劇。這不僅暴露了學校在教育理念方面的顢頇落伍,而且暴露出教育方式的簡單粗糙。如此看來,如何適應現代教育理念,打通素質教育梗阻,恐怕學校方面確實需要好好反思了。
“誦讀傳統經典”的勃興,似乎預示著“國學”的又一個春天。就“誦讀經典”來說,不論是對大人還是對學生而言,都不該當作功利性的工具主義來擺弄。之于學生,
“誦經”的本意在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而不在于赤裸裸的“上北大清華”。對于組織學生誦讀傳統經典的學校而言,原初的功利意識不僅是對傳統經典的褻瀆,更因“誦經”加重學生負擔而極大不負責任,違背了教育工作“人文化育”的本意。將“誦讀經典”當成提升學生成績的工具,將學生當作實現教育GDP的工具,不是別有用心,就是沒腦子。
(摘自《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