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新
將探究運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既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基礎教育改革的當然要求。探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在民主的自主實踐探究氛圍中理解和把握知識的能力。通過學生學習中主體地位的確定,不僅有益于他們了解數學知識的淵源和學習數學的意義,還可以激發他們對數學問題的探究欲望,培養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指導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一、激發興趣,促進學生探究
在教學中,當我們教師經常聽到學生說對學習不感興趣時,教師應該自我反思并且主動調整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潛心學習的必備前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找尋學生學習的興趣點,使他們能夠產生好奇心、好勝心,產生新鮮感,從而愿意去嘗試、去探究創新。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以考慮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教師在課前準備好牛奶、蘋果、橡皮、鉛筆等小物品圖片,在課堂教學開始時進行展示,并組織小游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依次選擇最貴的物品,每次選擇到最貴物品的學生,教師加以表揚。然后教師和學生開展互動,讓學生回答為什么你知道這個物品最貴?我們是通過什么來衡量的?當學生回答出“值錢”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適時引入課題認識“人民幣”。然后通過課件展示出超市商品,讓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商品,并回答分別需要多少錢,這些錢如何結算。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達成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的教學目標。
二、善于拓展,合理進行猜想
數學問題能培養靈活的發散性思維,一些數學問題的設置,可以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增強好勝心、自信心與喜悅感,在破解問題時形成勤于思考的習慣。例如:我在學生學完了分數應用題后就出示了這樣一道題:一個蝸牛爬一個高60米的城墻,第一天爬了全部高度的1/3,第二天爬了余下的1/2,還剩下多少米沒有爬完?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們興趣盎然,討論激烈,先后提出了數種不同的解法,由此可見通過趣味數學題目的合理設置,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他們思維,而且能提高學生將數學知識靈活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尋找原型,組織合作探究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掘和借助于生活原型,以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數學,這樣將數學與生活結合起來的教學活動必然會調動學生興致,激發起他們對探究數學的興趣。例如學習“長方體表面積”時,課前預習我布置學生任務,讓每個同學回家后自己尋找一個長方體物品。當我在講解了“表面積”的含義之后,再布置學生各自去測量出自己所帶進課堂的長方體物品的長、寬、高,記錄下數據后進行小組計算,分別給出答案。在分析答案正確與否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如果用字母a、b、h分別代表長、寬、高,用s代表長方體的表面積,那么一個完整的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就是:S=2(ah+ah+hh)。課后我又對全班同學進行分組并布置給各個小組一個任務:每個小組長帶領本組成員,共同制作一件長方體物品,對制作出來的物品先測量然后根據所學公式計算出它的表面積。通過這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學生自然會感受到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使他們明白,將來要解決所面臨的生活問題是離不開數學知識的,這樣必將會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自覺性。
四、注重拓展,延伸探究時空
心理學研究認為: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決定他們更容易和愿意接受生動化、形象化、現實化的知識。因此,要求我們小學教師能夠將小學數學學習內容進行加工處理,為數學知識找到恰當的形象的“原型”,讓學生能夠通過調動自身已有的經驗來學習數學,并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出數學的趣味性和重要性。我們打開數學教材不難發現,我們已經能夠感覺到教材中那濃濃的生活氣息。這也提示我們教師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發現生活中數學實例,然后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從而延伸了課堂探究的時空。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教師可以首先通過課件展示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讓學生對軸對稱有初步感官認知,然后進入課堂教學,最后引導學生去設計一些軸對稱圖形。通過這樣的教學,既可以輕松地讓學生掌握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又可以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社會,這也符合新課標的精神。
總之,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是現代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它的運用有利于構建起新型的師生關系,它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它解放了學生的思想,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對他們的自我學習的習慣養成和能力的提升有著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