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曉輝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們的行為需要各種合乎常理的規則束縛,以推進文明社會的進程。幼兒階段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規則的黃金階段,但從目前來看,大班很多幼兒規則意識淡薄、自我控制能力較弱等?;诖?,本文擬以大班幼兒為分析對象,結合自身實踐教學經驗,深入分析如何促進幼兒行為規則的養成。
一、創設環境,讓環境感染幼兒的行為
良好的環境能夠感染幼兒。在培養幼兒行為意識時,教師要注重環境的創設,讓環境感染幼兒的行為。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一定的能力,教師可以放手讓幼兒自己制作圖標,形成環境暗示,讓幼兒理解規則。由于能夠參與圖標的制作,幼兒充滿了激情。例如:幼兒園圖書區域不能大聲喧嘩,要時刻保持安靜,以營造良好的圖書閱讀環境。針對這個圖書區域,幼兒可以這樣自制圖標:畫上一個卡通動畫嘴巴,并畫上一個豎著的小手指,表示“不要說話”,意味著這個區域要保持安靜。又如:有些幼兒經常在放鞋子時,經常東一只西一只,于是,為了引導幼兒成雙成對地放好鞋子,在鞋架旁邊,可以引導幼兒畫上兩只一模一樣的卡通鞋子,提醒幼兒一雙鞋子要放在一起。幼兒自己制作的圖標貼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很多圖標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幼兒在這些圖標的刺激下,非常樂于遵守規則,做行為規則的好主人。
二、引導交流,讓交流深化幼兒的行為
在幼兒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爭執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很多幼兒一向我行我素,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根本不考慮其他幼兒的感受。針對幼兒行為偏差、失控等情況,教師切不可呵斥幼兒,以免傷害幼兒幼小的心靈;教師可以引導其他幼兒一起交流,讓交流深化幼兒對自己行為的認識,從而養成正確的行為規則意識。例如:有一次,我班進行了“堆塔游戲”,總共有573塊積木。這次游戲在所有幼兒的積極參與下圓滿完成。可是,有一名幼兒此時要將這個堆塔立即拆掉,嚷嚷著要重新拼建,說是他想重新拼出更加漂亮的塔。坐在這名幼兒旁邊的明明說著:“這可是我們大家一起努力拼建了好久才完成的,你不能拆掉。”此時,老師意識到如果再不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堆塔很可能被馬上“毀”了,其他幼兒還沒來得及欣賞堆塔很可能就變成積木塊了。于是,教師立馬引導幼兒圍成一圈,一起商量此事。師:小朋友們,你們同意立馬拆這個塔嗎?大多幼兒搖頭表示不同意?!澳銈冇X得這個堆塔放幾天再拆比較合適?”(引導幼兒自己制定規則,然后嚴格實施)在幼兒商量下,最后決定堆塔放兩天展覽,然后再拆,再堆積其他造型。在這個案例中,教師讓幼兒自己定規則,督促幼兒遵循,加深幼兒對行為規則的認識。
三、適當懲罰,讓懲罰控制幼兒的行為
雖然有一定的規則束縛,但幼兒自控能力仍然還是較弱,需要教師不斷強化。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可以適當運用懲罰,讓懲罰控制幼兒的行為。當幼兒體驗到不遵守行為規則的后果后,會有意識地去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內化幼兒對行為規則的認識。例如:有部分大班幼兒喜歡閱讀,但在閱讀時,一看到自己喜歡的圖畫,就會把圖畫“無情”地撕下來,造成圖書“面目全非”,影響其他幼兒閱讀。為此,教師可以這樣懲罰幼兒:如果發現撕圖畫的情況,幼兒連續三天不能再進入圖書區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罰”這名幼兒當“圖書管理員”,讓其提醒其他幼兒不能亂撕圖書。考慮到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能力,對于懲罰條例,教師可以邀請幼兒一起制定,一起實施,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積極評比,讓評比激勵幼兒的行為
適當的懲罰對于幼兒行為的轉變有一定的效果;反過來,教師還可以利用激勵手段,促進幼兒行為規則的養成。這就要求教師做好行為規則評比工作,讓評比激勵幼兒行為的改變,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幼兒本身就喜歡模仿,評比就是讓幼兒向得到表揚的幼兒靠攏,學習其良好的行為。例如:每周定期評比“好習慣之星”。評比依據是幼兒平常的表現,如能否按時睡覺、是否學會洗手、有沒有愛護園內各種公共設施、是否遵循各種規則等等。教師綜合幼兒的各種表現,并結合自己平時的觀察記錄,評出“好習慣之星”。由于幼兒都有肯定、表揚的心理需要,對于一些進步大的幼兒,教師也要及時激勵表揚;而對于幼兒的不足之處,教師要委婉指出,以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規則意識。例如:我班有一名幼兒其他方面都很好,但就是特別愛表現,在課堂上經常大聲提問、大聲尖叫,以引起注意,這種行為干擾了課堂秩序。于是,教師可以這樣引導:老師相信你會是下周的“好習慣之星”得主,但是在課堂上要注意不能破壞秩序哦,聲音要適當降低,老師的耳朵豎著聽,能夠聽得很清楚。積極評比能形成一股“習慣之風”,引領幼兒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
總之,規則對于大班幼兒而言較為模糊、空洞,教師要從幼兒視角,利用不同的方法,促進幼兒行為規則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