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仕紅
“家園合作”理念的提出,意在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和諧統一的成長環境,有助于幼兒良好習慣和優良品質的養成。然而在實際的踐行中,幼兒園卻不能很好地與家長聯手,缺少相互之間教育觀念、行為培養方式、習慣養成等方面的溝通,導致了雙方不能默契配合,甚至出現思想分歧。那么如何做好“家園合作”的工作,為幼兒構建美好的成長天空呢?本文略談自己的一些感受和體會。
一、相互討論,形成和諧統一的認識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闡述了家長和幼兒園之間相輔相成、協調一致的重要性,關系到對幼兒品質、情感、能力和生活習慣等各方面的成長。在家園合作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于家長之間的相互討論,在“家園合作”、“以幼兒發展為本”、“終身教育”等教育觀念上達成共識,共同為幼兒營造一個輕松快樂的童年時光。
在家園合作中,我們特意開辟了“家長園地”的專欄,將《指南》中的幼兒教育理念和與家園合作相關的知識進行展示,讓家長對“以幼兒發展為本”、“終身教育”等教學理念有一定的了解,深刻認識到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在家長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進行了家長與幼兒教師之間的討論會,從幼兒的學習行為、品德和學習習慣養成來進行討論,針對班里的每一位幼兒進行重點分析,在相互溝通、討論中,促進了家長和幼兒園老師對孩子了解得更全面、更具體,使幼兒教育理論在執行方面更貼近幼兒的實際,有效地幫助教師實現個性教學。定期幼兒教育討論受到了廣大家長的一致好評。幼兒的進步就是對家園合作最好的肯定,家長們的積極性逐漸高漲,從剛開始的不情愿轉變為了現在的積極詢問、主動獲取關于幼兒教育的信息,有效地融合了家長與幼兒園共教的教育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具體落實,提高相互配合的默契
良好的效果是促進家園合作最好的動力,無形中會增強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在具體落實中,積極地倡導家長的參與,在家長作業制約下帶動家長的參與,逐漸地讓家長感受到與幼兒共同學習的樂趣,從而延伸到積極地與教師配合,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形成高度的默契,以營造一個家校一體的良好成長氛圍。
為了有效地促進家園合作,我們改變了以往單純給孩子留作業的形式,建立了親自活動式的家庭作業,讓家長和幼兒共同策劃、討論繪畫、手工等作業的完成,家長不再成為幼兒作業的監督者,而成為幼兒發展的共同參與者,與幼兒園的教育達成一致,相互之間配合默契,使家長和幼兒都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在作業的方面都變得積極主動,幼兒交作業的熱情高漲。從開學初我們便建立了“親子制圖書”的親子活動,在圖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快樂的親子照片、共同制作的一家人、共同繪出的大老虎。一邊是幼兒隨心的勾勒、一邊是家長細心的裁剪、描繪,每一張圖畫都體現著濃濃的親情,其中有一幅“爸爸病了”的圖畫,幼兒將爸爸在生病的時候,仍然幫助自己裁剪小兔子的情景畫了出來,還感動得讓媽媽在上面寫上了“謝謝爸爸”幾個字,這幅畫讓幼兒的爸爸感動了好久。
良好的落實使幼兒教育不再是空洞的口號,知道了如何參與幼兒的活動,不再利用命令式的口氣與幼兒對話,而是學會了溫暖的、商量的口吻啟發誘導幼兒,增強了家長和幼兒教師之間的相互配合,有效地融合了相互之間的教育理念,構建了幼兒成長的大環境。
三、多種活動,共同見證幼兒的成長
多種多樣的親子活動有效地增強了家長和幼兒的參與度,使家長和幼兒教師對幼兒的了解更為全面、具體,增進了相互之間的情感溝通,有助于幼兒能力增長的系統性、連貫性,使家長和幼兒教師共同見證孩子們的成長。
為了切實貫徹“家園合作”的教育理念,我們舉行了多種多樣的親子活動,在設置游戲、繪畫、手工、勞動等傳統的親子活動外,還建立了開放性的親子活動,倡導家長們積極參與設計“親子活動”,利用自己對幼兒教育的感受來設計行之有效的親子活動,家長們的集思廣益,使我們收集到了很多優秀的、高質量的活動方案,為此我們還特地在感恩活動中,設計了“感謝家長參與”的環節,對提出優秀親子活動方案的家長給予了高度贊揚和物質獎勵。特別是“家長開放日”的建立,使家長可以在每周周五下午到班里來看看孩子,與幼兒一起學習、跳舞、唱歌、繪畫,完成一下午的學習任務,這個活動使得幼兒們非常喜歡。
多種多樣的親子活動不僅增加了幼兒、家長、教師參與的積極性,還可以從多個方面觀察幼兒的成長,使我們更全面、更真實地了解幼兒的性格、情感和心理,提高幼兒的身心健康,見證幼兒的茁壯成長。
總之,“家園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需要家長和幼兒園之間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和相互交流。在幼兒的“終身教育”、“發展為本”等教育理念上達成共識,為幼兒的成長構建一片蔚藍天空,才能形成具有個性、適合幼兒成長的“家園合作”的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