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分析論證了“多元智能理論”在高校低起點學生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筆者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驗證了該理論在實踐中的可行性,得出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消除學生學習英語的焦慮感,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營造寬松活躍的課堂氛圍,更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 個性化 焦慮 自信心
一、引言
“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源于1985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種智力發展理論,是一項心理研究成果,它認為每個人擁有至少八種以上智能,如: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認知智能。由于智能的差異,每個人的學習興趣、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盡相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和發展學生的最強智能和創造力,帶動學生其他方面的智能發展。
二、“多元智能理論”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
本文將以筆者所在高校中國礦業大學大學一年級低起點學生為研究數據,探討“多元智能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和效果。中國礦業大學自2008級新生開始實行深層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即“分層次”和“分課型”結合的方式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學生入學即參加大學英語分級考試,按照成績(參照高考成績)將學生分為1、2、3級,分在一級起點的學生屬于低起點學生,主要由藝體生,民族生和基礎薄弱理工科生構成。筆者任教了2012級四個班級的低起點學生,學生總數240人,第一學期就在班級以及同年級其他老師教授的低起點班開展了有關英語學習的問卷調查,調查涉及學生生源地構成,專業背景,高考英語成績,英語學習動機,是否有英語學習焦慮感,每周英語學習時間,理想中的英語課等內容,共發放問卷45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423份,48.5%的同學反應英語學習有明顯的焦慮感,78.5%的同學每周用于英語學習的時間不足2小時(主要由于一年級社團活動,其他課業繁重),56.5%的同學理想中的英語課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多組織課堂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參與和師生互動的方式進行英語學習。
鑒于以上調查結果,為了充分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專業背景,筆者引入了“多元智能理論”,重新思考和設計大學英語教學活動,并將其靈活地運用到了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在低起點班中,藝術類學生(藝術設計和音樂學)占了25%左右,考慮到他們的專業背景和藝術特長,在開學初的第一節課上,筆者將所在班級學生分成若干組,每5名同學為一組,設組長一名,管理組織課堂小組討論。所用教材為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第一冊第一單元主題為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為了打破傳統的講授單詞和分析課文結構的方式,筆者嘗試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中的視覺空間智能,即讓每個小組成員在組內用英語介紹各自學習英語的經歷,然后小組投票選出表達最好的一位同學,通過讓其和小組成員配合繪畫的方式,呈現他的英語學習的經歷,例如發生在和中學英語老師之間的故事或經歷,經過10-15分鐘的準備,每個小組的作品新鮮出爐,從不同的側面介紹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經歷,有的組同學畫出了自己曾經被英語老師留在辦公室背誦單詞和課文的場景,然后每組代表在班級前用英語展示他們的圖畫以及英語學習的經歷。然后筆者再結合課文內容,提煉課文中的核心詞匯和寫作技巧。通過這樣的方式每位同學都參與到了此次課堂活動中去,一方面鍛煉了他們口頭表達的能力,另一方面結合他們的專業,讓他們重拾英語學習的興趣。此外,在鍛煉他們視覺空間能力的同時,也幫助他們鍛煉了團隊合作的能力,即多元智能中的人際智能。這種通過“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消除了他們的焦慮感,增強了英語學習的自信心。
在培養學生語言智能方面,筆者嘗試在讀寫課教學實踐中,組織學生通過閱讀、討論、復述等方式并在小組內部進行。每個單元的教學中,筆者都會使用到一些視頻資料,給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異國文化,比如在講授如何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這個單元的時候,給同學們播放了四段短視頻 (每個1分鐘左右),四名留學生分別來自美國、奧地利、英國和加拿大,他們分享了各自在不同場合如何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經歷,然后筆者就按照小組讓同學進行復述和討論,達成一致后,小組派代表在全班進行口頭陳述,在這之前,筆者把一些比較生僻的詞匯先進行一個簡單的講解,學生在適當輸入的情況下能夠進行比較有效的輸出,同學不僅可以鍛煉口語而且可以了解非語言交際對于給對方留下好印象的重要性。在理工類基礎薄弱生班級,筆者經常給每個小組一篇200字左右的閱讀材料(有時配有插圖),讓其中一個同學先閱讀,然后依次將給其他同學聽,既鍛煉了他們的聽力能力,也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學生普遍反映非常好。
在肢體-運動智能方面,筆者也進行了一些嘗試,在“A Test of True Love”這篇文章中,課文介紹了一個士兵經歷愛情考驗的浪漫故事,小組在分工的基礎上確定各自的角色,分別是士兵,帶著信物的中年婦女,年輕的女子和旁白,在熟悉了課文的情況下,筆者讓同學通過錄像的方式(空間視覺智能)展示給班級同學,并對故事的后續進行了一些改編和設想。每個小組成員在準備視頻的時候都傾注了很多的心血,對角色性格的把握也需要非常到位,通過這樣的活動設計一方面使得大學英語教學成為了個性化的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更多是發揮了每位同學的潛能,寓教于樂。
在邏輯數理方面,由于中國礦業大學以理工科學生為主,在低起點班級相對薄弱生和民族生中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設計了一些可以提高學生邏輯思辨能力和演繹推理的活動,比如在閱讀方面,會給每個小組分配一張卡片,每張卡片上用英文寫出一個主題,比如minimiz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leadership等,分得特定主題的小組開始準備畫出和該主題相關的畫,然后讓鄰組同學來猜該主題,一方面使用了視覺空間智能,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了邏輯推斷能力和應用英語的能力。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非常之高,就算猜錯他們認為也是非常受益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寫作的技能。
通過筆者的教學實踐,證明“多元智能理論”在低起點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是卓有成效的。
1.課堂活動的設計更加多樣性,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低起點學生,特別是藝體類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專業和其他專業有著很大的差異,他們生性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由于他們在專業學習上花費了太多了時間而忽視了文化課的學習,導致了他們英語基礎相對薄弱,他們渴望學好英語,只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他們,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引下,有針對性地設計和他們專業相關的英語課堂活動,從空間視覺和肢體-運動智能等方面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活動,讓他們參與其中,消除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恐懼感和焦慮。
2.團隊式的語言技能訓練,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通過分組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和語言技能訓練,使得個別內心膽怯,性格內向的學生也能參與其中,在小組內部可以取長補短,“三人行必有我師”,5人小組的形式可以形成很好的學習氛圍,基礎較好的同學示范作用將會更加明顯,在小組內部形成“趕學、超學、幫學”模式,基礎較弱的同學因此受益很多,在交流和分享的過程中學習到的不僅是語言技能,更多的是英語學習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他們英語學習的自信心。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更好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打破終結性評估,采用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結合的方式,更有效地對學生語言技能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3.寬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得師生關心更加和諧。如問卷結果所示,更多的學生期待的是比較寬松活躍的英語學習氛圍,語言的學習氛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真實場景的語言學習對于提升語言技能的作用是極其關鍵的。英語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考慮了學生群體的特殊性,考慮到他們所處時代的特殊性,運用各種先進技術設計參與性高的課堂活動,在解放老師的同時也帶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師生都在小組中,老師有時能成為特定小組的組員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去,比如,分小組描述一個自己目擊的犯罪現場時,學生的討論非常熱烈,因為是他們自身的體驗,在老師的幫助下,他們完成的非常出色,每個小組對各自的表現進行了現場打分,評出優秀組,優秀組代表用英語發表了獲獎感言,在這樣一個寬松活躍的氣氛中學習英語,一方面能夠真正意義上提升英語技能,另一方面也使得師生關系更加的和諧,課堂更加地和諧,最終受益的是師生雙贏。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從八種不同的角度設計自己的課堂活動,借助任務型教學方法,在分組的模式下進行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使得所有學生能得到均衡機會去提高自己的英語綜合技能,這正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的所在。每個同學在學習中都有強弱項,如果我們能夠抓住他們的強項去做一些教學改革的嘗試,比如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中做上述的嘗試,那么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必定會取得成功,最后引用王守仁教授的話,“我們的大學英語課程才能成為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課程”。
參考文獻:
[1]Gardner H.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裴正薇.多元智能發展觀與綜合英語教學[J].外語界,2008, (129):57-62.
[4]田友誼.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對教育的意義[J].高等函授學報, 2005(2).
[5]趙平.多種智力發展與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0(4).
[6]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該論文為中國礦業大學2013年校級教改項目“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下高校低起點學生的英語教學策略探索與實踐”的部分研究成果,項目合同編號(2013B09)。
作者簡介:
董永義(1981-),男,漢族,江蘇江都人,碩士,講師,中國礦業大學大學外語部副主任,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