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林
【摘 ? ?要】常言道: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新課導入對整堂課的教學成敗也尤為重要,是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一步。
【關鍵詞】語文 ?導入 ?作用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104
導入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常言道:“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語文課堂教學要想取得成功,必須開好頭,即要掌握導入的藝術。課文導入沒有固定的或一成不變的方法,即使是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也會使用不同的方法。總之,教師要根據所教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導入新課。
一、高中語文課堂導入要起到的作用
1.集中學生的思維。高中學生課業繁重,下課后有的學生忙著討論、消化上節課的內容,有的則徹底放松,投入到課間活動中。總之,學生的注意力還未在新學的內容上。因此,在上課開始時,教師要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給學生一些得當的、合適的、較強的信息刺激,去控制那些與教學無關的心理活動,盡快地把學生的積極性與興奮點轉移到學習的任務之中,把注意力迅速導入到學習之中,并使之在課堂中保持下去。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始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語文教學活動,是一個雙邊活動,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學習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避免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精心的教學導入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對本節課充滿期待。
3.承上啟下,搭建橋梁。高中語文必修、選修教材在編排內容時,很注意單元與單元、課與課之間的內在聯系。如果教師在教新課時,在設計導入語時能兼顧前后單元、課與課之間的內在聯系,設計出能聯系舊知識、挈領新內容,承上啟下地導入新課,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新舊知識更好地融會貫通。
4.明確本課教學內容。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有目的性的,正如課堂上一樣,有許多教師在新課導入時,都會直接或間接的預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心理和學習動機,使其有意識的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以便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當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思維處于活躍狀態時,教師就要適時講明本節課學習的目的和意義,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其能夠繼續保持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并自覺的控制自己的學習活動。
二、常用導入技巧
(一)詩文名句,創設情境
詩文名句是中華文化濃縮的精華,它的內在美咀嚼不盡。雅名貝斯說:“正是在陶冶的過程中,我內在的精神才被真正的喚醒。”用詩文名句導入,陶冶情操,喚醒學生的內在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審美感受、審美創造,營造一種詩情畫意的典雅氛圍,給學生以美的熏陶,這種熏陶不僅有利于學習課文本身,更有利于學生心靈與人格的健康發展。
(二)故事激趣
針對學生愛聽故事的獵奇心理,在教授新課之前,可以講一個和課文有關,并較為有趣且有意義的小故事,通過故事帶出本文要講授的相關內容。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當然,教師的投入才能引發學生的投入,所以教師應調動情緒,用動情的語言進行傳達,才能更好地收獲效果。比如在講授《琵琶行》的時候,先為學生播放了《高山流水》的樂曲,感受到了音樂的氛圍,再為學生適時的講述伯牙與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引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話題——被貶的白居易也如伯牙般寂寞,苦于在異地他鄉無人理解他落寞而不是雄壯之心,此時偶遇知音,從樂曲中聽到了相同的際遇,并為她的技藝深深折服,那么她是誰呢?能使白居易為之寫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詩句?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這篇詩文……便自然而然的引入了新課。
(三)媒體唱戲,事半功倍
教師應善于通過多媒體輔助手段,創設出能夠激發學生想象力或引發學生相應情感體驗的情境,使學生在欣賞或情緒感染中就勢轉入課文學習。
例如:在講授作文“細節描寫”時,先播放美國大片《泰坦尼克號》的沉船片斷,學生立即被扣人心弦的電影情節吸引,再向學生發問:“最打動你的細節是什么?”學生的話匣如被巨浪沖開,進行了豐富、深刻的闡述,細節的魅力已被學生捕捉到,余下的作文指導及訓練輕松無比。
(四)聯系實際,延伸課外
生活無處不在,語文無處不在。作為語文老師,要有敏銳的視角、開闊的視野,留心學生關注的焦點話題,并能信手拈來,認真提煉。這樣的開場白,能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并順理成章從課內向課外拓展。
例如,講授魯迅的《拿來主義》,借“中法文化年”,巧妙聯系這一國際大事,開場問學生:“今年大年初三,當我們還在家中歡度春節時,法國人在干什么?”(學生作沉思狀)。我激動地講著:“在全球第一街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86萬法國民眾聚集在一起觀看來自中國的‘民間藝術盛裝游行,觀看人數之多,超過了法國國慶。”(學生的驚嘆聲打斷了我的話語)“這是‘香榭麗舍大街第一次允許外國人進行盛裝表演,法國的‘埃菲爾鐵塔第一次被披上了紅裝,只因中國人偏愛紅色。”(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寫在臉上)“中國文化在國外受到如此的尊重、歡迎,的確揚了國威,振了人心,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日趨獨立、強盛。然而,早在魯迅生活的時代,中國文化卻遭遇了尷尬,拱手送人,遭人嘲笑,魯迅對此奮筆疾書,寫下了《拿來主義》。”現實與歷史、課外與課內就這樣跨越時空巧妙連接。
(五)知識串聯,溫故知新
語文教學是個系統工程。教師對每個學期的教學工作,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確每堂課、每個單元、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在導入時,聯系舊課或與之相關、相似的課文,“牽一發而動全身”,形成“語文學習網”,讓學生學會比較鑒賞和系統歸納。
比如,學習文言《觸龍說趙太后》可以這樣導入。“古人云:‘一人之辯,勝于九鼎之師。可見說話的作用有時勝過百萬雄師。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如諸葛亮舌戰群儒,燭之武說退秦師,藺相如完璧歸趙,他們靠的是語言技巧。如本單元學習的《莊暴見孟子》,用的是投其所好,轉移話題;《燭之武退秦師》用的是分析利弊,使人就范;《鄒忌諷齊王納諫》用的是現身說法,啟發對方。今天,我們看看聰明的觸龍又用什么法說服頑固的趙太后。”
總之,課堂導入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創造。它需要教師充滿激情,大膽創新,讓導語綻開藝術之花。教師也將憑借精彩的導語優化知識結構,活躍課堂氣氛,消除學生對課文的排斥、畏懼情緒,激發創造性思維,挖掘學生潛能,為他們營造和諧、民主、親切的學習氛圍,讓他們以一種放松、快樂的心情去感悟語文的博大精深,真正體現新語文、新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