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娥
摘 要:語文教學本來應該是個什么樣子?語文就是語文,語文課理應充滿語文味,我們應該守住教學的底線,讓語文復歸本色,還語文本來面目。
關鍵詞:文本;對話;學情;留白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常常見到花樣翻新的教學形式,聽到標新立異的回答,精彩絕倫的多媒體展示,熱鬧積極的小組合作。在欣賞和感嘆的同時,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反思:語文教學本來應該是個什么樣子?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應如何實施呢?筆者談幾點建議。
一、細讀文本
老師平時都很忙,尤其是有的語文老師還擔任班主任,但不管有多忙,我們在上課前都要認真備課,尤其要細讀文本,深入研讀課文。有些老師可能自認為很熟悉課文,研讀課文時往往淺嘗輒止,不能突破已有的閱讀體驗和認識,因為缺少與文本細致深入的對話,所以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教學方案的合理設計,對文本讀得不深不透,甚至還影響著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有效調控。而要做到細讀文本,可以試從以下方面入手。
1. 尋找新的突破口
尋找新的突破口,就是在研讀過程中,力圖尋找到解讀文本的新的著眼點,從這一點深挖下去,就會有新發現。例如:教學《最后一課》時,教學中教者以 “變”為突破口,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對韓麥爾先生舉止言行的分析,由此剝繭抽絲,分析小佛郎士的心路歷程。
2. 開展多元化的解讀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元化解讀,就會有不同的理解。魯迅關于《紅樓夢》有一個經典論述。魯迅先生說:“《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在語文的世界里,冰融化了可以是水,還可以是春天。
二、摸清學情
要摸清學情,首先就要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分析,與學生直接相關的,無疑是學生的知識、能力和動機態度。大量的研究和教學實踐證明,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方式開展語文教學,學生學習會學得多、學得快,成效明顯,學業成績提高迅速。其次把握學情還是一個開放、多元且需要動態調整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把原來學生起點的分析和學生在課堂中生成的動態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原來的學情分析進行判斷、分析、驗證,并根據教學現場的變化,做適當地調整。
三、深入對話
教師要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深入地解讀文本,切實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
筆者教《小石潭記》時,在課前先了解學情:“大家談一談,這篇文章打動你的地方在哪里,最大的學習難點在哪里?”在學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后,筆者將這些問題進行了重新的整合,在課堂上又提出了如下問題:“課文寫了哪些景物?分別具有什么特點?這篇游記融進了作者內心的感情,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由于問題來自于學生的發現,課堂上學生爭相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樣,在筆者的引導下課堂進入了文本正確、深層次的“對話”狀態,得真知,述灼見。
四、適當留白
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藝術大師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師,方寸之地盡顯天地之寬。那么,語文教學要不要留白呢?回答是肯定的。一堂課應該有較多的時間停駐在文本的閱讀,由淺入深,讓學生進入文本的字里行間,體驗人間真情。例如,在古詩教學中,適當留白給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嘗試描寫畫面。以“四季”為例,韓愈筆下的“春”清新自然:“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高駢筆下的“夏”抒情浪漫:“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王維筆下的“秋”風光無限美好,令人遐想:“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岑參筆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學生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描繪的畫面。適當留白,能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總之,語文教學應該細讀文本,摸清學情,深入對話,適當留白,面向全體學生,打開學生積極活躍的思維,珍視學生獨到的體驗,還語文教學本來面目,讓學生更多地去親近母語,感受語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2011.
[2]張先華.真教師乃踐行真語文之關鍵——《理念指路:語文教育觀念的革命》導讀[J].語文建設,2013(28).
[3]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星城鎮大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