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璇 孫志毅
摘要:近年來,山東省濱州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獲得巨大發展,但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制約因素也逐漸顯現出來。文章擬通過數據分析,剖析制約濱州市城鎮化建設的不利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情況類似的中小城鎮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一個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制約因素;對策;濱州市
一、引言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為此,城鎮化建設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很注重城鎮化的發展建設。2015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中國將繼續推動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以及傳承文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濱州市的城鎮化建設在山東省中相對落后,深入分析濱州市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突破點,對于加快濱州市城鎮化水平的建設和提高全省的城鎮化水平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目前,從省級及省級以上層面為出發點來進行城鎮化研究的居多,但以市級的研究為出發點的較少,尤其是發展較落后的地區。本文將濱州市作為研究城鎮化建設的實例,希望此項研究對山東省整體的城鎮化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發展現狀
2011年,濱州市的城鎮化率為47.98%, 在山東省位居第十位,到2013年底,全市城鎮化率為51.2%,相比于2000年的24.38%,年均增長2.06個百分點。城鄉統籌、一體發展、重點突破、多頭推進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濱州市作為山東省17城市之一,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為2155.73億元,在全省十七城市中排名13位,雖比2012年上升了9.8個百分點,但相比于濟南市5023.19億元和青島市8006.60億元的生產總值,仍具有很大差距。濱州市2000~2013年的發展概況如表1所示。
表1中顯示,近五年各項指標的總體增長趨于緩慢,第一產業發展較為落后,第二產業的發展較為穩定,第三產業實現了連年穩步增長,但近幾年的增長速度逐漸變緩,發展速度從2007年的22.56%下降到2013年的8.59%。2013年的人均生產總值為56769.78元,實現了穩步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占到全市生產總值的9.79%,高于全省8.7%的平均水平,在全省排名第七位。第二產業占到了全市生產總值的51.31%,相較于其他城市較為落后,在全市排名第13位。第三產業占到全市生產總值的38.9%,第三產業的總指標雖較2012年增加了1.04%,但總體水平偏低,與濟南市第三產業所占55.2%的比重相差甚遠,且低于全省41.2%的平均水平。這些數據表明,濱州市的產業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城鎮化建設方面仍相對滯后。
三、制約因素
(一)縣域發展不平衡,集聚效應不明顯
2013年鄒平縣的生產總值為751.13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36%,發展水平遠領先于其他縣區。惠民縣、沾化縣分別占全市生產總值的8%,陽信縣的全年生產總值為126.34億元,僅占到全市生產總值的6%,數據表明地區發展出現嚴重的不平衡。另外,鄒平縣和濱城區作為全市發展的增長極,在地理位置上緊鄰惠民縣和陽信縣,但陽信縣的生產總值卻很低,說明鄒平縣和濱城區發展的龍頭帶動效應較小,集聚效應較低。
(二)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不協調,農民就業問題亟需改善
近年來,濱州市通過扶持中小企業、招商引資等積極政策,加速了第二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整體生產水平的顯著提高。但第三產業的發展落后于第二產業,在全市生產總值構成中比第二產業低12.4個百分點,相比于山東省其他城市,濱州市總體城鎮化水平相對較落后,實際有效城鎮化率低。在農村,大多數農民仍以種地作為生活收入的唯一來源。伴隨工業化的發展,在如何有效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方面,濱州市城鎮化建設任重道遠。
(三)縣區支柱產業缺乏,帶動效應不夠明顯
濱州市所轄的各縣區中,鄒平縣的發展水平遠遠領先于其他縣區,這與鄒平縣的支柱產業——棉紡織業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魏橋鎮作為全市棉紡織業的主要聚集地,對縣區整體經濟帶來的輻射效應非常明顯。而其他縣區雖有一部分有自身特色的產業,但還沒有達到一定規模,無法形成對城鎮整體的聚集拉動效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
(四)城市交通建設亟待推進
濱州市的交通建設水平落后,成為制約濱州市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短板。到目前為止,濱州市是山東省唯一一個未通火車的地區,航空方面更無從談起。由于交通發展滯后,不僅給市民外出采購、旅游、求學等日常活動帶來了很大不便,同時也限制了濱州市整體城鎮化建設的速度以及濱州市同外界的聯系與交流。
四、對策建議
(一)培育龍頭城市,發揮其對周邊縣區的輻射帶動效應
濱州市位于黃河三角洲發展的腹地。在山東省“一群一圈一區一帶”發展戰略中,屬于以濟南市為中心的都市圈內,東鄰東營市,南靠濟南市并與淄博市接壤。濱州市應該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在外部增強與濟南市、東營市等其他城市的全方位交流,積極發揮區域拉動效應,實現與周邊城市的良性互動。其次,在內部要大力發展鄒平縣和濱城區的龍頭帶動作用,帶動周邊城鎮經濟增長,加強與其他各縣區的合作與交流,以實現城鎮化全面轉型升級。總之,利用濱州市的地理優勢,在外部和內部雙管齊下,推動雙重區域輻射作用,避免城鎮化發展出現“長短腿”的不平衡狀態,全面提升全市整體的城鎮化水平。
(二)優化產業結構,發揮第二、第三產業的拉動效應
在大力支持第二產業的同時,還應該充分發掘第三產業對城鎮化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增強第三產業的發展,可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真正實現農民就業“離土不離鄉”,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同時拓寬收入來源,使農民的腰包真正鼓起來,早日過上城鎮居民的生活。
(三)各縣區要大力培育特色支柱產業,堅持產業興鎮
目前,惠民縣通過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并充分利用作為“孫子故里”的文化優勢,發展旅游業,對城鎮整體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沾化縣立足自身地理環境優勢,培育冬棗產業,但規模不夠大,政府整體投資力度不夠強,無法形成該縣區的產業支撐。無棣縣大力實行工業化建設,實行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互拉動、相互扶持。全市應該把加快小城鎮建設作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來抓。地方各城鎮應立足本地區實情,大力實施產業興鎮戰略,加快產業建設的步伐,培育縣區支柱產業,以推進濱州市的整體城鎮化建設水平。
(四)改善資金運作機制,加強資金投入力度
建設新型城鎮化,就要貫徹科學發展的基本方針, 堅持以人為本。為此,應把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加大綠色產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完善中心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其進行科學規劃,實現以點帶面,發揮中心城鎮的帶動作用。應在全市范圍內建立一套完善的環境管理機制,對企業污染的控制排放實行嚴格的限制,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治理污染,加大對環境的改善力度和對植被的保護,實行環境友好型發展戰略,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利民惠民。
(五)注重城鎮交通建設,加強與外界交流
交通運輸業作為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城鎮化建設水平的高低,對一個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有重要影響。為此,濱州市應該加快鐵路建設的步伐,加強與其他省市的互動交流,推動縣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為實現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董立峰,宛慧麗,宋芙蓉,陳舒清.山東省濱州市城鎮體系的分型研究[J].測繪科學,2009(06).
[2]張雪.關于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幾點思考——濱州市城鎮化發展現狀調查[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04).
[3]田利軍.山東省新型城鎮化SWOT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09).
[4]孫志毅,王娜,王新娜.山東半島鐵路交通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06).
[5]王聰,朱喜鋼,王富喜.基于縣域的山東省城鎮化發展水平差異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05).
*本文系2013年煙臺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30304)。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