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運禮 麻文廣
摘要:針對音樂教育中沂蒙民歌教學薄弱的現(xiàn)狀,通過對音樂教育嵌入沂蒙民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探索通過嵌入沂蒙民歌提升學生綜合音樂素養(yǎng)的路徑和對策,為培養(yǎng)具有沂蒙精神特質和國際視野的、適應當前教育改革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服務。
關鍵詞:沂蒙民歌 教學 對策 路徑
近幾年學界越來越重視普通學校音樂教育中的本土化問題,已經有研究者開始對學校音樂教育中特定區(qū)域或民族的民歌教學現(xiàn)狀進行調查研究。早在20世紀初,匈牙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就提出并建立了以本民族的本土音樂語言作為音樂教學內容的教育哲學和教學體系,而在我國本土音樂教學現(xiàn)今還處于倡導萌芽階段。
沂蒙民歌作為山東省本土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戲曲、說唱、歌舞、器樂等更適合于學校音樂教育。在國家倡導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下,地方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對本土音樂在保護與傳承意識上已經得到重視,但是對本土民歌的傳承意識卻略顯單薄,同時也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在傳統(tǒng)文化發(fā)方面臨沂市的文化主管部門主要在文化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民俗活動展演、宣傳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學校這一最廣泛、最直接的傳承基地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如何在音樂教育中融入更多的民歌教學內容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沂蒙民歌的淵源及演變
沂蒙民歌是沂蒙人民在生活的各個時期生活的真實反映,體現(xiàn)了沂蒙人民淳樸、善良的優(yōu)秀品質和高貴的沂蒙精神,體現(xiàn)了沂蒙人民的價值觀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凝聚和激勵一代代沂蒙子女自強不息,頑強拼搏、昂揚奮進、不斷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沂蒙民歌是沂蒙優(yōu)秀文化的凝聚,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沂蒙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沂蒙民歌也是沂蒙精神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是沂蒙人民世代積累的寶貴財富。
沂蒙民歌,源遠流長。沂蒙民歌的歌風剛健,風格純樸、明快,表現(xiàn)出沂蒙勞動人民憨厚、樸實的性格,以小調最為突出。南宋時期的《瑯琊王歌》就被認為是當時北方民歌的代表。明清以來,小調迅速發(fā)展,對沂蒙音樂藝術的整體發(fā)展、流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革命實踐中,沂蒙人民創(chuàng)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如《沂蒙山小調》《跟著共產黨走》等影響著幾代人,至今仍在全國傳唱。新中國成立后,沂蒙民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沂蒙人民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弘揚沂蒙精神的同時,深入生活,賦予沂蒙民歌新的內容和形式,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反映新時期沂蒙人民的新思想、新風貌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如《我的家鄉(xiāng)沂蒙山》《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等名聞四海。此外,邊歌邊舞的秧歌,旋律起伏跌宕的花鼓調,內容豐富的“郯馬五大調”等,都給沂蒙民歌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沂蒙民歌教學的意義
沂蒙山區(qū)有著悠久的古代文明,同時也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歌。沂蒙人民性格率真、樂觀,民歌中充溢著快樂、簡練、純樸、詼諧幽默的情趣,歌風剛健,風格純樸、明快,呈現(xiàn)出一種粗放豪邁與細膩婉轉兼并的特色。勞動號子、小調、大調套曲、花鼓兒歌等等體裁豐富的原生態(tài)民歌流傳至今,其中小調歌曲是沂蒙山區(qū)流傳最廣、蘊藏量最大的一種民歌。如個性鮮明藝術感染力強烈的《沂蒙山小調》《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等。沂蒙民歌教學是臨沂大學和臨沂市各中小學,乃至臨沂市高職院校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沂蒙民歌教學對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學校的音樂教育中開展沂蒙民歌教學,有力地促進了音樂課堂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結構的改革,使課堂教學內容向“綜合型”、“多樣化”等方面發(fā)展,對提高音樂課的教學質量具有顯著的作用。把沂蒙民歌教學同其它音樂教學內容相融合,使之相得益彰,成為學校音樂教育教學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從而教學質量也會相應的得到提高。
三、沂蒙民歌教學的嵌入路徑與對策
為使教師能更好地在音樂教育中進行沂蒙民歌教學,弘揚沂蒙精神,傳播沂蒙文化,我們應提煉沂蒙民歌更深層次的文化內容,進一步研究沂蒙民歌在當今音樂教育教學中的教法以及對策。
(一)路徑選擇
當今流行音樂文化盛行,民歌距離學生的學習生活越來越遠,沂蒙民歌也不例外,在音樂教育教學中使學生學習沂蒙民歌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民歌的興趣。學生對沂蒙民歌有興趣,就會持續(xù)地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沂蒙民歌的效果。因此,在音樂教育教學中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過激發(fā),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就沂蒙民歌學習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風格最為明顯的民歌
臨沂市民歌種類繁多,數(shù)量豐富,風格多樣,濃郁的風格性特色濃厚。當今學生接觸較多的是流行音樂文化,只有讓他們感受民族意味強烈的沂蒙民歌,才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文化的學習欲望。在音樂教育教學中歌曲的選擇上,應選擇地方風格性強且適宜學生學習及其演唱的沂蒙民歌。因此,建議教師在具體的音樂教育實踐中選擇能夠代表沂蒙山區(qū)音樂風格,地域特色明顯的民歌作為音樂教育教學的有益補充,而不選擇根據(jù)沂蒙民歌改編的作品以及以沂蒙民歌風格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原創(chuàng)作品。這樣才能使學生深刻的體會民族文化的精髓,更好的體現(xiàn)出民歌所蘊含的一種不屈、樂觀和奮發(fā)自信的民族精神,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2.選擇趣味性較強的民歌
沂蒙民歌是沂蒙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經過長期的錘煉而形成的,歷史傳統(tǒng)悠久深厚,文化背景博大精深,是沂蒙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沂蒙精神、民風民俗、沂蒙文化的形成,以及沂蒙地區(qū)許多民俗內容、文化內容和歷史內容的形成與發(fā)展都經歷了長期的文化積淀,都充分展現(xiàn)了沂蒙文化的豐富多彩。因此,在選擇適宜的沂蒙民歌進行教育教學的同時,勢必要注重民歌內容的選擇。使學生們在學習沂蒙民歌的同時,了解身邊的人、事,了解多樣文化、地理人情、風俗習慣,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老師加以介紹和引導,通過學習這些歌曲,讓歌聲和旋律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著的這片土地,熱愛生活,熱愛身邊的勞動人民以及熱愛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古老而厚重燦爛的文化,增強學生對民俗文化的探尋和認識,體現(xiàn)沂蒙地區(qū)的文化風采,從感性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嵌入對策
1.明確沂蒙民歌教學目的
在進行沂蒙民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學生音樂視野,引導學生關注和了解沂蒙文化,培養(yǎng)他們對沂蒙文化的熱愛,增強學生對自身民族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在進行音樂的教育教學中,沂蒙民歌的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熟知沂蒙山區(qū)這一地域民歌的特點,讓學生有“味”的演唱出來。音樂教學目不是要求學生把歌曲演唱得完美,而是讓能夠了解沂蒙民歌的區(qū)域特點以及民歌背后的文化內涵,把沂蒙民歌的地方風味演唱出來就可以了。因此,這里強調的有“味”,是讓學生做到盡可能的有“味”。同時增強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自我意識和對社會主義文明的認同,實現(xiàn)沂蒙文化對社會發(fā)展提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發(fā)揮音樂教師引導作用
如今,社會在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文化的多樣性已經形成,流行的文化已充斥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沂蒙民歌作為沂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沂蒙地區(qū)的具體呈現(xiàn),學生在學習和接受這一文化時需要一個過程,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習年齡的階段性的特點,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在民歌曲目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引導。
小學階段注意學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點,注重選擇趣味性強、簡單易懂的歌曲對學生的演唱給予引導,從音樂上對學生進行沂蒙文化意識基礎的培養(yǎng)。初中階段在注重學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點的基礎上,灌輸演唱方法的教學意識,從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審美觀的培養(yǎng)為目的進行沂蒙民歌的學習。高中階段、高職高專、大學本科則要注重從歷史深度和思想深度的角度入手,對學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沂蒙精神、沂蒙文化等具有深度內容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進而引發(fā)對沂蒙民歌和沂蒙文化的重視,進行沂蒙民歌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重視歷史傳統(tǒng)文化傳授
民歌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民表現(xiàn)表達思想情感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歌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歷史和文化,民風民俗等內容,沂蒙民歌也不例外。學生通過學唱和欣賞民歌,增加學生對本土音樂、民族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把民族文化的內容與當今科技的手段相結合,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相結合,注重民族傳統(tǒng)和民俗文化的灌輸,引導學生從傳統(tǒng)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方面去深刻的認識民歌,學習民歌。最終達到教授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目的,并讓學生把抽象的音樂具體化、形象化,并最終在學習民歌的過程中文化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提高。
四、結語
沂蒙民歌的教育教學是以演唱和欣賞二者相結合為主線,以沂蒙精神為理論基礎,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沂蒙文化、沂蒙民風民俗為背景,以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為前提,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人類藝術活動和藝術創(chuàng)造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間音樂的感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
基金項目:
本文為山東省職業(yè)與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課題,項目編號:2015zcj085;山東省青年教師教育教學研究課題項目,項目編號:15SDJ009;臨沂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5LX124;臨沂大學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14067。
參考文獻:
[1]苗晶.《沂蒙山小調》釋疑[J].音樂研究,1980,(03).
[2]王會會.沂蒙民歌演唱風格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D].濟寧:曲阜師范大學,2014年.
[3]李方琴.談沂蒙民歌的傳承與普及[J].廣播歌選,2010,(06).
[4]武裝.《沂蒙山小調》及其傳播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5]王洪娜.臨沂民歌風格特征與傳承[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6]郭萍.試論山東民歌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建設與應用[D].煙臺:魯東大學,2014年.
[7]齊津鋒.山東民歌在山東地區(qū)傳承的現(xiàn)狀及對策[J].北方音樂,2014,(08).
[8]葉勝.民歌教學的現(xiàn)狀與出路[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8,(05).
[9]齊津鋒.淺談民歌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J].昌吉學院學報,2008,(01).
[10]吳海華,姜仁武.音樂教學實踐中的湘西民歌教學探討[J].音樂探索,2012,(02).
作者簡介:
[1]石運禮:臨沂大學費縣分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