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 要:語文課程是文化基礎課,學好語文,不僅有利于職校學生掌握職業技能,還能幫助他們提高綜合職業素養。然而,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學面臨著比較尷尬的局面,在校時間越長,學生越不喜歡語文。為此,筆者采用調查問卷、訪談調查、查閱相關資料等方法對職校語文教學現狀進行思考與分析,旨在探析進一步提高職校語文課堂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職業院校;語文;教學;有效性
一、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
1.功能弱化
隨著“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理論課為實踐課服務”的觀念的不斷深入,學生選擇上職業學校,就是為了學到一門手藝,忽視了語文的功能。學生普遍認為,語文學好了,專業課不精通,找不到工作;語文功底差,專業課過硬,飯碗根本不存在問題。
2.教學脫離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自身知識經驗和興趣的差異,往往在充當教學“把關人”角色時,會在有限教學時間內刪選教學內容。然而,教師所傳授的,未必是學生想學的,久而久之學生容易產生懈怠心理。
3.興趣不濃
多數學生將語文課程片面地定義為識字和說話工具,認為其可聽可不聽、學好學壞無所謂。于是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就不奇怪為什么有的學生會“專心致志”地閱讀其他書籍,有的學生時不時要關注一下自己的手機了。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習慣性地“腫”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有些職業院校甚至對教師上課講授時間進行了明確規定,旨在鼓勵學生多說。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職校語文教師往往受困于傳統語文教學模式,認為講得多,學生接受得就多。
2.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媒體有機結合,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在實際教學中,多媒體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視野,但長時間地注視屏幕,也易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最后導致學生昏昏欲睡,興趣全無。
3.沒有限度地鼓勵學生“說”
培養學生“能說會道”是職業院校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環節中,卻存在著教師極力想讓學生多說,但往往要么冷場、要么東拉西扯,甚至有學生借機聊天的現象。
三、改進措施
1.課前準備心中有數
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以及教師主觀能動性的積極發揮。教師要根據自身情況,將課本與生活緊密結合,提升學生的實用技能。如,在講解《明湖居聽書》一課時,在授課前,先給學生介紹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說書,將其與現代的演唱會結合起來,便于學生理解和感悟觀眾對于聽書的熱情,體會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
2.課堂教學手法多樣
(1)課堂提問。通過提問,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使他們自覺地接受、掌握課堂知識。特別是在講解新課時,教師可以創設一些懸念,抓住學生的“眼球”,激發其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文章《明湖居聽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伏筆這一寫作手法,讓學生觀看教師制作的6分鐘《功夫》小短片,考考他們,讓他們依次說出誰的武功最高,寓教于樂,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2)找錯誤。為了讓學生不犯某種錯誤,光靠教師“聲嘶力竭”,效果并不好。對于字詞掌握情況的檢查,筆者采用每次聽寫,叫兩名學生去黑板寫,聽寫結束后,再叫兩名學生去檢查之前同學的聽寫錯誤的方式,這樣反而比以往教師批改的效果好。在教學實踐中,很多語文教師都會抱怨應用文不好講,講不生動,導致學生聽著聽著就走神了,注意力很難集中。上述方法應對應用文講解是非常有效的。教師在講解完基礎知識后,可帶領學生將錯題以游戲的形式讓其找出并改正。這樣學生在糾正別人出錯的過程中,自己也會注意。
(3)拓展相關知識。一節課若教師總是滔滔不絕地講述,勢必造成學生神經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繼而感到疲憊。適時穿插一些妙趣橫生的例子,往往會使平淡的課程變得生動,富有情趣。在講到《東山島夢蝶》環境污染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講講當前大家關注的霧霾天氣,分析一下霧與霾的區別,以及其對我們自身的危害和有效防護措施。
3.課下交流坦誠相待
語文課是架構學生價值觀的一門課程,作為一名任課教師,如何更深入學生群體呢?每次批改作業附帶若干評語,與學生親切交談,漸漸發現孩子們會在作業后面跟我說些“悄悄話”了。在講解老舍先生《我的母親》一課時,給學生布置了一項小任務——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洗腳,觀察并記錄他們的表情,將德育融入其中。教學是雙向的,教師在教授學生的同時,學生也在激勵并影響著教師。將師愛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最終轉化為鼓勵學生積極進取、勇于探索、不斷進步的內部動力。
參考文獻:
[1]主 毅.職業教育視域下語文教育人文性的探討[J].當代職業教育,2011(07).
[2]姚 池.對中等職業教育語文教學的思考[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11).
(作者單位:寧夏農墾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