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琰
摘 要:在國家經濟轉型升級以及地方高校自身發展需要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改革發展趨勢已不可扭轉。本文從地方高校發展現狀入手,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后,論述政府、社會及高校的角色定位及其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最后,提出了地方高校改革發展的四點建議。
關鍵詞: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應用實踐
一、引言
一方面,金融危機以后,世界經濟形勢和產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另一方面,自2000年以來,盡管大學生數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師范型專科學校整合升級而來的地方本科高校面臨辦學基礎薄弱、資金投入不足、獲取社會資源能力有限等問題,學生的質量并沒有明顯的提高。同時,受到區域經濟發展過慢的影響,使得大學生畢業季出現就業難和扎堆的情況。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對應用型人才不斷增長的需求與大學生“畢業等于失業”的現狀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對高等教育結構進行調整,不僅涉及政策法規、體制機制等宏觀結構的改革,更涉及高等學校的辦學方向、辦學理念、辦學方法等微觀結構的調整。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只有通過轉型來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現高等教育結構與經濟產業結構的匹配,培養更多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才能達到國家和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二、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現狀與問題
盡管經過多年的發展,新建本科院校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科研水平上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也都基本上按照“老本科院校”向綜合型大學的方向進行發展,既沒有自己的辦學特色,辦學的綜合水平也比較低下。從而引發出一系列的問題,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地方型本科院校目前所存在的問題。
1.專業設置的問題
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專業設置大多是在原來基礎上建設的本科專業,雖然經過多年的專業建設,但隨著學校發展陸續新增的專業往往只盯住所謂“熱門”專業,不僅缺乏整體規劃,而且缺乏嚴謹的科學論證和市場調研,導致新增專業與地方社會經濟結構嚴重脫節,并不能起到服務地方的作用。在專業內涵建設上也是按照“老本科院校”重視學術型內涵建設的模式進行的,缺乏自身的特色,不能突出辦學優勢。
2.專業師資力量不均衡的問題
新建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師資力量不均衡的問題,對于傳統優勢專業就業走下坡路的時候進行停招或者減招,使得此類專業的師資力量強大但日益過剩。與此同時,大部分新增熱門專業卻面臨引進人才困難等問題,使得此類專業的師資力量薄弱且增速緩慢。于是,逐步出現了“同校,不同工,卻同籌”,干多干少都一樣的“大鍋飯”的局面,這種情況嚴重打擊了一線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嚴重阻礙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與發展。
3.師資隊伍的建設與轉型問題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地方本科高校的轉型就是要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然而,一方面,大部分的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師都是接受傳統的高等教育,只會理論知識,沒有一線行業或企業實踐經驗,動手能力薄弱;另一方面,地方性本科高校由于編制以及政策等原因,基本不會對社會公開招聘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才或管理人員任專職教師。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任重而道遠,主要還是要靠對已有的師資隊伍進行自我轉型來實現。在這個過程中,部分教師必須面臨這轉型這一問題,可能不僅是實踐轉型,還有專業轉型。
4.科研與教學的關系問題
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雖然是教學為主的高校,但是科學研究是本科院校基本職能之一,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仍然將科研條件作為職稱評聘的重要指標。盡管新建本科院校經過多年的建設,科研設施、科研力量、科研成果有一些改觀,但受科研總體實力差、科研成果水平低、職稱科研嚴重、經費少等方面的制約,科研方向與社會實踐和地方經濟嚴重脫節。
地方本科型高校向技術應用型高校轉型的同時,要協調好職稱評審條件中到底以科研為準還是教學為重的辯證關系,到底是應該偏重于產業的效應還是偏重于論文的質量。如果不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勢必打擊教師從根本上轉型的積極性。
三、政府、社會及高校的角色定位及相互關系
地方高校的轉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在艱難的轉型過程中摸索著自身的發展之路。筆者認為在討論如何改革和轉型之前,首先要做到溯本清源——高校的轉型必須要以政府服務社會的職能為導向,并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主體。下面,從政府、社會及高校三者的角色及其相互關系來討論,高校的轉型發展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1.地方政府盡快出臺配套措施,積極參與到高校改革中來
盡管國家從宏觀層面上對高校改革與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與要求。但通常最有改革意愿與需求的是地方性本科高校,而大部分地方性本科高校隸屬于省級教育部門,因此地方政府及管理部門對高校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地方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應為地方企業與地方高校發展服務,應出臺一系列適應于地方經濟轉型發展的相關政策與法規——其中,在促進校企的全面深化合作方面,地方政府應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另外,要打破省屬高校被市級政府邊緣化現象。
2.地方企業應制定人才培養與儲備策略,發揮行業的指導作用
地方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政策的支持,也離不開當地人才的支持。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無論是政策還是教育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企業應該積極參與到政策制定以及人才培養方案中來,要積極為自身的創新發展謀取良好的外部環境與智力支持。
地方企業要積極發揮行業的參與指導作用。利用行業企業的資源、技術、信息等優勢,建立實踐育人基地,促使培養更多適應于本企業及本行業發展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實現企業人才培養投入的最小化、利益的最大化,建立起企業的人才培養與儲備機制。
3.地方高校應該在主動跟進的基礎上實現創新性發展
政策的制定以及企業的調整通常周期較長,地方高校應抓住機遇主動出擊,要為轉型謀求更多的機會與資源。轉型發展學校不僅要重新審視辦學、人才培養等方面定位,明確轉型發展方 向;而且還要針對教改、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以及教學梯隊、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體制等方面的建設,提出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安排。不僅如此,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必須立足地方,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邀請行業專業技術人員及管理人才參與到學校的管理與教學改革中來,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技能標準之間對接,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就業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與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
總之,政府、社會及高校三者在社會的經濟發展中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關系。要想實現社會經濟結構又好又快地轉型,三者缺一不可,而高校轉型的成敗關系到社會經濟結構能否成功轉型。
四、對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四點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對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提出了以下四點建議:
1.建立并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目前,高等教育主要以全日制的在校生為主,生源主要來自于通過高考的普通高級中學的學生。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教育途徑和教育方式的單一,逐漸成為了高等教育發展的瓶頸,人們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以及人才選拔模式。盡管部分地方高校對此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筆者認為,對口招生針對的人群絕大多數還屬于中職升學,但社會中熟練的職業技能型人才仍然有進一步深造的需要,我們將改革的注意力放在統招生與對口生的培養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繼續教育的改革。地方高校應該充分挖掘與發揮繼續教育的潛在需求,在“全民教育”的基礎上促進“終身教育”,做好了這一點,地方高校將會迎來第二次的招生高峰。
2.建立健全“職業教育體系”
地方高校要向應用型、實踐型轉型,就必須加強學生職業技能的培訓,將職業技能比賽提升到戰略高度。創業大賽、職業規劃大賽以及電子大賽等專業性比賽要進一步擴大宣傳,使其深入人心。要將職業技能比賽深入到學校每一個教職工的內心。進一步重視職業技能型比賽,以提高學生素質、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并以此提升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為教師轉型打好基礎。要建立起職業技能比賽與成果轉化的機制,積極考慮將各項比賽的技術及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有了經濟效應的成果,才會更受社會的認可和企業的青睞。
3.建立健全“科學管理體制”
盡管大部分地方高校實行了“學院制”,但沒有實現教學管理重心下移,二級學院在專業設置、聘用教師等諸多問題上沒有話語權,基本處于被動維持執行學校有關工作要求的狀態,致使學院制有名無實。要想進行深入改革,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以及管理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地方本科高校要轉型發展,必須從管理體制機制、運行模式和發展戰略等方面做出系統化的改革,充分發揮二級學院辦學的主體地位——在學校內部管理上要“簡政放權”,推進教學管理重心下移,擴大二級學院辦學自主權,調動二級學院辦學積極性,并且各項辦事手續及流程應進一步簡化,提高辦事效率。
4.建立健全“人才戰略機制”
學校的改革發展離不開實際執行的教師,因此,學校的改革發展不得不考慮教師的個人發展以及教師質量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著手解決以下問題: ①“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應該去掉職稱門檻,以“唯才是用”為標準。②協調好職稱科研與以實踐為重的轉型之間的矛盾。③協調好個性化教育與統一標準管理的矛盾。④協調好尊師重道與學校管理體制之間的矛盾,推進師德的建設與尊師重教的學術氛圍的營造。⑤打破“大鍋飯”體制,解放思想與生產力。⑥ 推進高校間的學術交流以及校企間的實踐交流,促進教師的自我學習與自我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應強.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可能效應與主要問題[J].大學教育科學,2014(06):29—34.
[2]萬 嬌,石麗君.關于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14(03):20—23.
[3]高雪春,陳偉華.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科學大學轉型過程中專業建設現狀調查研究[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4(02):5—7.
[4]劉 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路徑研究[J].三明學院學報,2014(03):1—4.
[5]賈冬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之困與策略研究.河套學院學報,2014(01):54—59.
(作者單位:淮南師范學院電子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