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菊容
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在未來的社會中,良好的個人素質將對一個人的成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健康的人格正是良好的個人素質的核心內容。語文課因為其“文以載道”的特性,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也應該讓語文課堂綻放人格的魅力。
一、以時代背景和人物為鑰匙,打開人格教育的窗口
在講授課文時,利用對寫作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介紹,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時代境界”中,與文本中的人物“牽手”,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讓學生和他們進行心靈的交流,從而掀起學生思想感情的波瀾,使學生的思想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如,在學習《定風波》時,從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可以了解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已近三年,在這遭受嚴重政治迫害的幾年里,蘇軾內心當然有忿懣和痛苦的一面。有一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游,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在和學生分享了這一創作背景之后,就可以引導學生和蘇軾一起領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快樂。由于受到儒佛道三教的影響,蘇軾的性格具有多面性,但突出的表現是超脫、剛直、真誠、愛民、忘我等特點。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受到現實的殘酷,但他并沒有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二、捕捉課文中名人的人格閃光點,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
講故事,無疑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一種形象而生動的方式。尤其是名人的故事,他們的高尚情操讓人肅然起敬。課堂上,利用課文中的名人故事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讓學生體會偉大人物的人格魅力。如,在教學粵教版必修2第二單元的傳記文《“布衣總統”孫中山》時,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介紹孫中山。孫中山雖是一位令人敬仰的總統,但生活簡樸,他的“布衣”特點恰好與他的“民主”“平等”“權利”“博愛”等政治思想相吻合,這不但教會學生生活要懂得節儉,還教會學生要以一種平等的心態待人接物。
三、通過朗讀美文,進行人格教育
葉圣陶提出了“美讀”法,他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以激昂,委婉處還他以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還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收獲?!贝_實,再好的文字表達功能也是靜止的、有限的,只有好的文字再加上恰當的朗讀,文字才能活躍起來。所以說,誦讀既是一種情操感染,又是一種精神享受,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人格教育。
四、以作文教學為契機,開展人格教育
在作文教學中,要求學生聯系社會實際和個人思想行為談談讀了某篇課文后的感受,并讓學生以讀后感的形式將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來,加以適當的點評,進一步體會人物的高尚情操。如,學習了《我與地壇》這篇課文后,引導學生體悟史鐵生身殘而志堅的樂觀主義精神,并聯系自身的學習和生活,深入理解樂觀精神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再如,學習了老舍的《我的母親》之后,讓學生各抒己見,談談自己的父母,學生在習作中不僅反省了自己的所作所為,還表示在以后的生活中要珍惜親情,感恩父母。
五、結合語文課外活動,深化人格教育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一條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徑,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其中課外閱讀,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對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的高尚人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在課外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閱讀各種名著,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等沖突,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斗的精神,對今天的大學生仍有啟迪。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帶有自傳味道的小說,它高度贊揚了保爾·柯察金在絕望的命運中仍堅強不屈、向命運挑戰的精神,表現了作者所代表的無產階級對受壓迫命運的抗爭精神。楊沫的《青春之歌》,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愛國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的革命精神,表現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和赤誠。
對學生開展人格教育,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教學智慧,更離不開持之以恒。作為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潤物細無聲”,點點滴滴、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塑造完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