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陽關三疊》是我國從古流傳至今的一首唐代琴歌,詩詞與音樂交相輝映,抒發了別情離緒,具有極高的藝術品位。本文從《陽關三疊》的創作背景、音樂結構、藝術價值三方面入手,對作品進行賞析。
【關鍵詞】《陽關三疊》;創作背景;音樂結構;藝術價值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里唱陽關”、“最憶陽關唱,珍珠一串歌”……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為離別而賦詩填詞。千里送行,終須分別,心中無限感傷,“傷離別”演繹出一段段美麗的佳話,“傷離別”已演變成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現象。
《陽關三疊》是我國古代音樂作品中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一首古詩詞琴歌,自從這首琴歌傳開以后,人們常常用它來抒發各種離別情緒,“陽關”二字,在這中華民族文學中,成了“別離”的同義詞。它真實而集中地表現了在當時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別恨離愁這一主題。音樂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歌詞充滿詩情畫意,詞義極其深沉,曲調情意綿綿,詩詞與音樂交相輝映,珠聯璧合,讓人聽來回味無窮,傳唱不絕。目前所存的《陽關三疊》是王維送別友人前往關外服役的七言絕句,后世樂師在此基礎上配上了樂曲成為傳世佳作,成為友人惜別的經典樂曲。
一、《陽關三疊》的創作背景
唐朝初年,政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從貞觀元年到安史之亂以前的一百多年間,封建經濟的繁榮和發展達到了頂點,朝廷不斷擴展領土疆域,大批農民受征調被押上邊關去駐守邊疆,使得農民的喪家破產、老死不得回鄉,命運悲慘,詩人王維就生活在這個年代。《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安西位于今新疆庫車,這位名為元二的友人奉朝廷使命前往安西,唐代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位于長安西北,即秦都咸陽古城。《陽關三疊》歌詞所描繪的是在渭城,一個煙雨蒙蒙的清晨,綠綠柳樹下送別友人的場面,表現的是一種對友人即將遠去邊疆的難舍難分的傷感之情,給人們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真可謂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這首深情的離別詩言簡意賅,全詩才短短兩句,第一句為送別勾畫出一幅清新明朗的圖景;第二句只截取了宴席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酒過多巡,告別的語言說了許多,但這一句卻高度概括了主客間的惜別之情: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王維通過這首詩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統治者征戎徭役,含蓄的詩詞書寫了哀怨離別情緒,側面烘托出廣大人民對統治者的不滿和反抗,詩文概括了心中的千言萬語,寥寥數語卻真真切切。
二、《陽關三疊》的結構分析
《陽關三疊》全曲分為三大部分,后面兩段是第一段的變化與重復,并且可以說是運用相同的一個曲調來變化演唱的,重復疊唱三次,故稱為“三疊”。
第一疊主要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為主題歌詞的音樂部分,從“遄行”開始進入副歌。音樂出現八度跳躍,變化起伏很大,歌詞變為長短不一的句子。在第一疊中,集中的表現了作者在送別友人過程中的傷感之情與無奈情感。第二疊是第一疊的變化與重復,其內部變化不明顯,與第一疊的基礎音樂輪廓相比,第二疊的變化主要集中在主歌部分,主歌的變化首先反映在后兩句,旋律走向讓情感變得更加低沉,副歌部分與第一疊大致一樣,其中“依依顧戀不忍離,淚滴沾巾”的旋律更加凸顯了悲傷分別的情緒。第三疊的主歌是第一二疊的集合,副歌部分變化較大,音樂與歌詞都做出了一定的改動,音樂起伏跌宕,全曲高潮“千巡有盡,寸衷難泯”出現。后續的音樂節奏由快至慢,直至“千巡有盡,寸衷難泯”處結構緊湊,至“無窮”二字時將壓抑的情感爆發,而后音樂“傷感”略帶哭腔,音量逐漸變弱,概括了第一二疊所表達的情緒,延伸了作者依依不舍,日后不能相見只能寄托于夢的無奈傷感之情。
經過上千年的發展,我們今天所見的《陽關三疊》的詞已經不再是王維的七言絕句了,它的篇幅和結構已經超出了七言絕句,把原詩的28字改變為長短句259字,樂曲隨之起伏變化,加之反復疊唱以及和聲,使歌曲情感纏綿悱惻、蕩氣回腸,加重了惜別的氣氛,增強了感染力。
三、《陽關三疊》的藝術價值
文學是借助語言形式表現情感的一門藝術,音樂是以聲音為媒介來傳達感情的藝術,《陽關三疊》將兩種具有不同特點的藝術形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另一種藝術境界。《陽關三疊》歌詞取材于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古詩詞,充分展現了我國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包含古典的韻味。王維把詩、樂、畫集中為一體,第一句“渭城朝雨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繪了一幅初春的風景畫,第二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一首離別歌,詩樂畫三種藝術融合在一起,兼而有之。王維的詩意境哀而不傷,柔而不弱。《陽關三疊》以中國傳統音樂憂郁哀婉的曲調配上古香古色的詩詞,展示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它在詞曲結構方面與意境的結合充分體現了文學與音樂的高度統一,具有令人信服的感染力。
《陽關三疊》在唐朝為詩,宋朝為詞,元朝轉為曲,是詩詞曲發展規律的典范。在唐宋時期,《陽關三疊》的演唱都是為了送別,應用范圍比較單純。明代以后,《陽關三疊》以琴曲的形式出現,人們常常用以陶冶情操,直至今天,以藝術作品進入音樂的殿堂并得以傳承,藝術家們在原來歌唱旋律的基礎上對它進行了創新,改編成古琴、琵琶、二胡、蕭、管等各種樂器的獨奏或者合奏曲,最為令人關注的是琴歌《陽關三疊》,作品營造了盛唐氣象與古琴氣韻并重的感覺,深受文人雅士珍愛,被收為普通高中音樂鑒賞課程教學內容。
在1954年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的音樂會中,王震亞將這首曲子編配為鋼琴伴奏的合唱曲,這首歌曲在當今的聲樂教學和演唱中有著很重要的藝術價值。《陽關三疊》為后來的藝術歌曲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經驗,為民族藝術歌曲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結語
《陽關三疊》它是中華民族音樂寶庫中的一朵奇葩,這首千古絕唱將不斷流傳下去,在漫漫歲月里,撫慰我們送別時的不舍與傷感。
參考文獻
[1]《高中音樂鑒賞教師用書》[M.人民音樂出版社.
[2]閻文華.《論陽關三疊的音樂歷史價值》[J].
作者簡介:陳嘉琳,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4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