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強
摘要:將歌劇表演訓練融入到聲樂教學中,可以鍛煉學生的形體表現能力和語言塑造能力,對學生的興趣、體能、思想、表現都有促進作用,有助于學生在音樂方面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發展。本文從聲樂教學中歌劇表演訓練的重要價值出發,再對歌劇表演訓練在聲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聲樂 歌劇表演訓練 重要價值
將戲劇藝術用歌唱的方式表達出來,就是所謂的歌劇。現代歌劇中所包含的因素是多元,如舞臺布景、美妝技術、傳統舞蹈、文學、戲曲故事等等,然而這些元素恰好都是教學中所需的內容。本文所敘述的就是歌劇表演訓練對于聲樂教學所具備的實踐意義。
一、聲樂教學中歌劇表演訓練的重要價值
進入大學后,一般都需要進行四到五個學期的聲樂學習,之后將進入由理論向實踐轉變的排練階段,在很多方面都需要進行調整,進行新一輪的消化、積累、學習。此時,將歌劇表演訓練融入到聲樂教學就顯得非常有價值。
首先,學生在歌劇排練過程中,需要對作品的內涵、人物屬性背景與內心情感、戲劇沖突等等進行理解,這些嘗試,對學生演唱技藝的提升有重要意義,對聲樂與演唱將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其次,將歌劇表演融入聲樂教學中,對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歌劇是個多元化、綜合性的藝術,其中不但包括戲劇表演、演唱,同時還包括形體表演、舞臺形象以及臺詞等等。聲樂傳統教學中,一般都是1對1的方式,在音樂會上,對獨唱歌者的要求就是能夠自身的伴奏和旋律聲部處理好就可以。然而在歌劇的表演中,在之前的基礎上加入了合唱和重唱,有時候會加入復調式的矛盾對抗以及卡農式的你追我趕,所以表演者在演唱過程中必須要同時注重其它聲部的演唱。由此可見,將歌劇表演訓練融入到聲樂教學中,對學生多聲聽辨能力以及整體音樂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歌劇排演過程中,也是學生之間交流合作的一個過程,對自身短處與長處會有一個客觀的認知,對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歌劇表演訓練在聲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一)歌劇表演通過激發學生對聲樂的興趣
無論學習任何一門技藝,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在之前一對多的教學中,課堂上主要是強加給學生學習任務,這種任務的添加是學生不愛學習主要因素之一。然而歌劇表演訓練的融入可以將課堂變得更具趣味性,這樣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積極。豐富性、生動性是將歌劇表演訓練融入聲樂教學中所彰顯出的特點,因為歌劇中存在波瀾壯闊的劇情,不同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特定的服飾與舞臺效果,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人物內心世界的分析與理解,從而激發學生對聲樂課堂的積極主動參與性。
(二)利用歌劇表演訓練提高學生綜合表現力
在教學中,檢驗一個學生的成績,一般都會用試卷考試來完成,然而在聲樂教學中,檢驗一個學生的表演能力是無法通過試卷考試完成,這時候歌劇表演就起到了作用,通過編演來分析學生所存在的真實問題。歌劇的主要呈現方式表演,同時在聲樂表演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識的積累是歌劇表演的基礎,這就要求學生對劇本和動作具有非常高的熟知、理解程度才能完成。另外,在歌劇表演中還需要克服的一個問題是心理壓力。在平常的表演訓練中,是沒有觀眾的,但是在真正舞臺中表演是有觀眾存在的,觀眾會給表演者帶來無形的壓力,只有克服了壓力,表演才不容易導致出現問題。從此可以看出,將歌劇表演融入到聲樂教學中后,學生需要不斷積累知識,加強對作品的理解,還要克服心理壓力,從而使學生綜合表現力得到鍛煉與提高。
(三)利用歌劇表演訓練提升學生聲樂演唱水平
歌劇對聲樂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我國的民族歌劇中有非常多的經典唱段,如果將其利用到聲樂演唱中,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可以幫助其掌握相應的技藝,同時對學生關于歌劇風格的掌握也有顯著作用。歌劇表演訓練中,要積極的引導學生戲劇中人物的年齡、身份以及背景,對人物之間的關系以及戲劇沖突進行分析了解,讓學生對不同性格、不同年齡、不同年代人物多多進行塑造與嘗試,進行體驗式學習,將人物演唱中所應具備的聲音色彩、情感準確定位與發揮,在長期的訓練與學習中,學生會對聲樂有更深的認識,從而使歌唱變得更具情感,更具生命力,明白聲樂只不過是為唱歌服務,明白唱歌表達的是情感,從而使學生歌唱技藝得到提高。
三、結語
聲樂學習主要目的是更好的歌唱服務,是歌唱表達的基礎。然而聲樂表演中離不開的是情感注入以及舞臺現場表現能力,這樣演唱才是動人的、富有生命的,將歌劇表演訓練融入到聲樂教學中對于學生情感的注入以及舞臺表現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唐科學.聲樂教學中歌劇表演訓練的重要價值[J].大眾文藝,2015,(12).
[2]史玉學.民族聲樂教學與歌劇表演藝術的鏈接[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0).
[3]盛雯.中國歌劇表演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4]曹意.歌劇表演課程的設立與構思[J].北方音樂,2014,(14).
[5]李湘.周小燕聲樂教學思想與實踐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3年.